信息索引号 002489452/2009-21456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 成文日期 2009-08-24
发布机构 市经信局 信息分类 专项规划
点击率
关于印发杭州市生态化工产业振兴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
来源:市政府         发布时间:2009-08-24 04:22      浏览次数:

市工业资产经营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各区、县(市)经贸局(经发局、发改经济局),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经发局,各有关企业:
  为对接国家、省石化产业振兴规划,加快杭州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建设现代化工产业集群,形成核心竞争优势,以实现绿色、优质、可持续发展目标,我委组织编制了《杭州市生态化工产业振兴三年行动计划》,经研究决定,现印发给你们,请根据各地、各单位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二○○九年八月十九日

杭州市生态化工产业振兴三年行动计划

  为深入贯彻“工业兴市”和“提升发展传统优势产业、适度发展新型重化工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三位一体发展战略,对接国家、省石化产业振兴规划,加快杭州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建设现代化工产业集群,形成核心竞争优势,以实现绿色、优质、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构建现代生态化工产业体系,提升整体竞争力的目标,以“政策扶持引导、技术和管理创新、重大项目推进、产业集聚发展”为抓手,推进“产业布局、技术结构、产品结构”三大调整,实现产业与城市经济、环境的和谐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适度发展新型重化工业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
  立足杭州位于长三角南翼地理中心的区位优势和巨大的石化产品市场需求及市场辐射能力,创造良好的机制条件和政策环境,主动对接上海、宁波大石化产业基地,有选择地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投资密度、低消耗和低污染的现代大化学工业,打造特色有机原料和合成新材料工业基地,使之成为我市新型化工产业发展的主导,并带动、整合上、下游基础化工产业和精细化工产业规模化、高端化发展,形成区域特色的化工产品链(甚至是产品网)竞争优势,成为环杭州湾石化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坚持建设产业发展新平台与促进布局调整有机结合
  按照循环经济建设开发理念,编制临江工业园区化工区块和建德马目-南峰高新技术产业园发展规划,合理布局、有序建设,以实现物流、能源流高效循环利用。用3~5年时间,在临江工业园区建设一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具备核心竞争力的生态石化城,在建德马目-南峰高新技术产业园(辐射大洋镇化工功能区)建设以科技创新为先导,安全与生态的精细化工产业示范区,成为杭州化工新一轮发展的主平台、主战场。同时积极引导城区化工企业以搬迁为契机,实施升级改造,对符合临江生态化工城、马目-南峰高新技术产业园产业规划且工艺技术水平达到园区准入标准的项目,鼓励其入园。分散在各区、县(市)的其他化工企业,按照集约化、规范化发展要求,通过整合提升,向有条件的工业功能区集聚或实施产业转型,今后原则上对产业集聚区外的新建化工项目不予审批。
  (三)坚持提升技术装备水平与促进从业人员素质改善有机结合
  鼓励通过广泛的国内、国际合作,引进先进的化工生产工艺、控制技术和设施装备,并消化吸收,推广CCTV(中央监控)、DCS(集散控制)、PLC(可编程逻辑控制)等生产过程自动监测和控制系统、ERP生产经营管理信息系统,提高信息化水平,并逐步建设VOC(低分子挥发物)减排系统、ESD(紧急停车)系统,危险区域自动封闭系统等先进的环保和安全防护设施,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产业。把改造落后的生产方式与建立现代化工产业管理体系、提高从业人员素质结合起来,培养大批适应现代化学工业生产和管理要求的各层次适用人才。
  (四)坚持节能减排与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有机结合
  以安全生产、环保达标和节能减排为主线,围绕企业布局的合理性、产业政策、技术装备条件等要求,进行调整和优化。对一批技术含量低、环境污染重、收率低、能耗大、规模小、安全保障差的传统精细化学品、基本化工原料、工业气体、化肥、橡胶加工等小型化工企业要采取措施,实行关停并转。
  三、行动目标
  力争通过3年时间的努力,使杭州化工行业产业结构得到明显的改善和优化,新领域精细化工、新材料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在国内的产业优势基本形成;基本化工原料生产趋向集中,高耗能产品的总量和发展速度得到有效控制;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产业集群;一批生产技术和装备落后、安全和环境隐患较大、布局不合理的小化工企业得以全面整顿和清理;专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建设布局规划得以明确和落实,产业布局更趋合理,与周边安全和生态环境更加和谐;技术创新、循环经济、绿色生态化工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全面贯彻落实;整个化工行业的技术、装备、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得到全面提升,为今后一个时期杭州化工行业的持续、高效、快速发展提供重要的基础保障。
  (一)产业规模保持较快增长
  2009-2011年,全市化工产业工业销售产值年增长15%以上,争取2011年末突破1250亿元;利税2009年增长10%,2010年、2011年增长15%以上,争取2011年末突破112亿元。
  企业数量明显减少,规模扩大,到2011年末,争取年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企业3家,超50亿的企业4家。超10亿元的企业8家。
  (二)产品结构优化 
  特色有机原料和合成新材料工业获得快速发展,产业占比稳步提高;生物化工、信息化学品等高技术、高附加值、环境友好型的精细化工产业在规模和品种上有显著增强;橡胶加工业保持国内规模领先的基础上,建设成为国内中高档产品开发、生产基地。
  (三)制造水平不断提升
  整个行业的工艺、技术、装备、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特色有机原料和合成新材料工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专用化学品领域达到或接近国际领先水平,橡胶加工业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四)产业布局趋于合理
  安全和环境隐患较大、布局不合理的化工企业基本实现关停或者向化工产业集聚区搬迁改造,新建项目全部进入产业集聚区,产业集聚度明显提高。
  (五)生态化工建设成效明显
  产业链上下游衔接,物质流、能源流循环利用,废弃物综合治理成为化工产业集聚区的主要组织模式。到2011年,化工产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在现行基础上下降15%,污水、废气排放量减少10%以上,生态环境更加和谐。
  四、行动措施
  (一)建立绿色新型化工产业振兴工作领导机构
  成立杭州市绿色新型化工产业振兴工作推进领导小组,由市分管领导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市各有关职能部门、主要产业聚集园区管委会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市绿色新型化工产业振兴工作推进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经委),由市经委和各相关职能部门共同负责对产业振兴有关政策或协调事项的监督落实工作。
  (二)推进重大项目实施
  抓住杭州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化)实施全面战略合作的历史机遇,依托中石化品牌、人才、资源等优势,遵循绿色、科技、循环原则,编制临江生态石化城发展规划,一是依托中国石化镇海大石化基地原料供给支撑,发展特色有机原料和合成新材料;二是产业链设计坚持各条产品线间有密切的互供关系,形成循环配套的整体产业,且各系列均有向下游延伸发展的潜力;三是采用世界先进的绿色工艺,在原料资源、能耗和环保方面具有取代传统工艺的优势,形成核心竞争力。
  以20万吨/年己内酰胺、55万吨/年特种油品加工项目为起始点,加大与镇海炼化4000万吨/年炼油、200万吨/年乙烯产业衔接的紧密度,依据规划,加快推进后序项目建设,到2011年底,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临江生态石化城初具规模。
  以30万吨/年有机硅单体项目为龙头,面向电子电器、航空航天、汽车、医疗、纺织、建筑等领域发展高附加值下游产品,力争到2011年底,建德马目-南峰高新技术产业园成为国内技术领先、多产品系列、资源综合利用率最高的有机硅新材料制造基地和研发中心。
  (三)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一是加大建设力度,完善化工园(集聚)区上下游产业衔接平台以及水电气(汽)、物流仓储、环境保护、安全保障等公用配套设施建设。二是新建化工项目必须进入专业园区或产业集中区。三是对不符合城市规划、周边安全防护间距不足、环境影响大的化工企业实施搬迁改造,引导有条件的企业经调整升级后进入产业集聚区发展,对于技术落后、产品单一、无改造潜力的小化工企业就地实施关停并转。
  (四)完善行业创新体系建设
  一是提高产业主体——企业的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以获得最有效和最切合市场需求的科技创新成果。鼓励企业加大R&D资金投入比例,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建设,提升企业自主创新支撑平台的档次,提高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和核心技术持有量。二是促进优势企业创新合作模式,引进建设国内、国际高水平区域性研发机构,以此为平台,加快化工新产品研发和工艺技术创新进度。三是依托省会城市区域经济、文化、信息中心地位,充分发挥在杭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资源人才优势,开展广泛的产学研协作,进一步发展技术咨询、技术开发、技术转让等技术创新中介服务机构,形成社会化的生产服务体系。四是加大科技型中小化工企业扶持力度,促进科技新成果产业化进程,以形成新的生产力和新的产业支撑点。
  (五)严格化工生产的准入条件
  一是对属于国家产业政策淘汰和限制类石油和化工项目,禁止以任何形式新建。二是将原由县(市)、区核准、备案的石油和化工项目权限上收至设区的市级以上主管部门,投资主管部门要及时向同级环保、安监等部门通报项目核准、备案情况。三是加大对企业无组织排放的监管,化工企业的废水排放全部实施在线检测。对环境敏感区域化工企业三废排放标准要执行高于国家标准的地方标准。四是新办石油和化工企业注册资本和一次性固定资产投入必须高于5000万元(不含土地费用),其中传统精细化工和基本化工原料生产企业为8000万元。总之,要通过市场机制和土地等要素供给政策

索引号

002489452/2009-21456

发布机构

市经信局

文号

发布日期

2009-08-24

关于印发杭州市生态化工产业振兴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

发布日期: 2009-08-24 04:22

浏览次数:

市工业资产经营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各区、县(市)经贸局(经发局、发改经济局),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经发局,各有关企业:
  为对接国家、省石化产业振兴规划,加快杭州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建设现代化工产业集群,形成核心竞争优势,以实现绿色、优质、可持续发展目标,我委组织编制了《杭州市生态化工产业振兴三年行动计划》,经研究决定,现印发给你们,请根据各地、各单位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二○○九年八月十九日

杭州市生态化工产业振兴三年行动计划

  为深入贯彻“工业兴市”和“提升发展传统优势产业、适度发展新型重化工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三位一体发展战略,对接国家、省石化产业振兴规划,加快杭州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建设现代化工产业集群,形成核心竞争优势,以实现绿色、优质、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构建现代生态化工产业体系,提升整体竞争力的目标,以“政策扶持引导、技术和管理创新、重大项目推进、产业集聚发展”为抓手,推进“产业布局、技术结构、产品结构”三大调整,实现产业与城市经济、环境的和谐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适度发展新型重化工业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
  立足杭州位于长三角南翼地理中心的区位优势和巨大的石化产品市场需求及市场辐射能力,创造良好的机制条件和政策环境,主动对接上海、宁波大石化产业基地,有选择地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投资密度、低消耗和低污染的现代大化学工业,打造特色有机原料和合成新材料工业基地,使之成为我市新型化工产业发展的主导,并带动、整合上、下游基础化工产业和精细化工产业规模化、高端化发展,形成区域特色的化工产品链(甚至是产品网)竞争优势,成为环杭州湾石化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坚持建设产业发展新平台与促进布局调整有机结合
  按照循环经济建设开发理念,编制临江工业园区化工区块和建德马目-南峰高新技术产业园发展规划,合理布局、有序建设,以实现物流、能源流高效循环利用。用3~5年时间,在临江工业园区建设一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具备核心竞争力的生态石化城,在建德马目-南峰高新技术产业园(辐射大洋镇化工功能区)建设以科技创新为先导,安全与生态的精细化工产业示范区,成为杭州化工新一轮发展的主平台、主战场。同时积极引导城区化工企业以搬迁为契机,实施升级改造,对符合临江生态化工城、马目-南峰高新技术产业园产业规划且工艺技术水平达到园区准入标准的项目,鼓励其入园。分散在各区、县(市)的其他化工企业,按照集约化、规范化发展要求,通过整合提升,向有条件的工业功能区集聚或实施产业转型,今后原则上对产业集聚区外的新建化工项目不予审批。
  (三)坚持提升技术装备水平与促进从业人员素质改善有机结合
  鼓励通过广泛的国内、国际合作,引进先进的化工生产工艺、控制技术和设施装备,并消化吸收,推广CCTV(中央监控)、DCS(集散控制)、PLC(可编程逻辑控制)等生产过程自动监测和控制系统、ERP生产经营管理信息系统,提高信息化水平,并逐步建设VOC(低分子挥发物)减排系统、ESD(紧急停车)系统,危险区域自动封闭系统等先进的环保和安全防护设施,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产业。把改造落后的生产方式与建立现代化工产业管理体系、提高从业人员素质结合起来,培养大批适应现代化学工业生产和管理要求的各层次适用人才。
  (四)坚持节能减排与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有机结合
  以安全生产、环保达标和节能减排为主线,围绕企业布局的合理性、产业政策、技术装备条件等要求,进行调整和优化。对一批技术含量低、环境污染重、收率低、能耗大、规模小、安全保障差的传统精细化学品、基本化工原料、工业气体、化肥、橡胶加工等小型化工企业要采取措施,实行关停并转。
  三、行动目标
  力争通过3年时间的努力,使杭州化工行业产业结构得到明显的改善和优化,新领域精细化工、新材料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在国内的产业优势基本形成;基本化工原料生产趋向集中,高耗能产品的总量和发展速度得到有效控制;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产业集群;一批生产技术和装备落后、安全和环境隐患较大、布局不合理的小化工企业得以全面整顿和清理;专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建设布局规划得以明确和落实,产业布局更趋合理,与周边安全和生态环境更加和谐;技术创新、循环经济、绿色生态化工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全面贯彻落实;整个化工行业的技术、装备、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得到全面提升,为今后一个时期杭州化工行业的持续、高效、快速发展提供重要的基础保障。
  (一)产业规模保持较快增长
  2009-2011年,全市化工产业工业销售产值年增长15%以上,争取2011年末突破1250亿元;利税2009年增长10%,2010年、2011年增长15%以上,争取2011年末突破112亿元。
  企业数量明显减少,规模扩大,到2011年末,争取年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企业3家,超50亿的企业4家。超10亿元的企业8家。
  (二)产品结构优化 
  特色有机原料和合成新材料工业获得快速发展,产业占比稳步提高;生物化工、信息化学品等高技术、高附加值、环境友好型的精细化工产业在规模和品种上有显著增强;橡胶加工业保持国内规模领先的基础上,建设成为国内中高档产品开发、生产基地。
  (三)制造水平不断提升
  整个行业的工艺、技术、装备、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特色有机原料和合成新材料工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专用化学品领域达到或接近国际领先水平,橡胶加工业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四)产业布局趋于合理
  安全和环境隐患较大、布局不合理的化工企业基本实现关停或者向化工产业集聚区搬迁改造,新建项目全部进入产业集聚区,产业集聚度明显提高。
  (五)生态化工建设成效明显
  产业链上下游衔接,物质流、能源流循环利用,废弃物综合治理成为化工产业集聚区的主要组织模式。到2011年,化工产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在现行基础上下降15%,污水、废气排放量减少10%以上,生态环境更加和谐。
  四、行动措施
  (一)建立绿色新型化工产业振兴工作领导机构
  成立杭州市绿色新型化工产业振兴工作推进领导小组,由市分管领导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市各有关职能部门、主要产业聚集园区管委会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市绿色新型化工产业振兴工作推进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经委),由市经委和各相关职能部门共同负责对产业振兴有关政策或协调事项的监督落实工作。
  (二)推进重大项目实施
  抓住杭州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化)实施全面战略合作的历史机遇,依托中石化品牌、人才、资源等优势,遵循绿色、科技、循环原则,编制临江生态石化城发展规划,一是依托中国石化镇海大石化基地原料供给支撑,发展特色有机原料和合成新材料;二是产业链设计坚持各条产品线间有密切的互供关系,形成循环配套的整体产业,且各系列均有向下游延伸发展的潜力;三是采用世界先进的绿色工艺,在原料资源、能耗和环保方面具有取代传统工艺的优势,形成核心竞争力。
  以20万吨/年己内酰胺、55万吨/年特种油品加工项目为起始点,加大与镇海炼化4000万吨/年炼油、200万吨/年乙烯产业衔接的紧密度,依据规划,加快推进后序项目建设,到2011年底,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临江生态石化城初具规模。
  以30万吨/年有机硅单体项目为龙头,面向电子电器、航空航天、汽车、医疗、纺织、建筑等领域发展高附加值下游产品,力争到2011年底,建德马目-南峰高新技术产业园成为国内技术领先、多产品系列、资源综合利用率最高的有机硅新材料制造基地和研发中心。
  (三)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一是加大建设力度,完善化工园(集聚)区上下游产业衔接平台以及水电气(汽)、物流仓储、环境保护、安全保障等公用配套设施建设。二是新建化工项目必须进入专业园区或产业集中区。三是对不符合城市规划、周边安全防护间距不足、环境影响大的化工企业实施搬迁改造,引导有条件的企业经调整升级后进入产业集聚区发展,对于技术落后、产品单一、无改造潜力的小化工企业就地实施关停并转。
  (四)完善行业创新体系建设
  一是提高产业主体——企业的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以获得最有效和最切合市场需求的科技创新成果。鼓励企业加大R&D资金投入比例,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建设,提升企业自主创新支撑平台的档次,提高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和核心技术持有量。二是促进优势企业创新合作模式,引进建设国内、国际高水平区域性研发机构,以此为平台,加快化工新产品研发和工艺技术创新进度。三是依托省会城市区域经济、文化、信息中心地位,充分发挥在杭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资源人才优势,开展广泛的产学研协作,进一步发展技术咨询、技术开发、技术转让等技术创新中介服务机构,形成社会化的生产服务体系。四是加大科技型中小化工企业扶持力度,促进科技新成果产业化进程,以形成新的生产力和新的产业支撑点。
  (五)严格化工生产的准入条件
  一是对属于国家产业政策淘汰和限制类石油和化工项目,禁止以任何形式新建。二是将原由县(市)、区核准、备案的石油和化工项目权限上收至设区的市级以上主管部门,投资主管部门要及时向同级环保、安监等部门通报项目核准、备案情况。三是加大对企业无组织排放的监管,化工企业的废水排放全部实施在线检测。对环境敏感区域化工企业三废排放标准要执行高于国家标准的地方标准。四是新办石油和化工企业注册资本和一次性固定资产投入必须高于5000万元(不含土地费用),其中传统精细化工和基本化工原料生产企业为8000万元。总之,要通过市场机制和土地等要素供给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