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索引号 002489452/2009-21458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 杭政办函〔2009〕236号 成文日期 2009-08-28
发布机构 市经信局 信息分类 专项规划
点击率
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杭州市纺织服装产业调整振兴三年行动计划(2009-2011)的通知
来源:市政府         发布时间:2009-08-28 02:43      浏览次数: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杭州市纺织服装产业调整振兴三年行动计划(2009-2011)》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实施。

二○○九年七月七日

杭州市纺织服装产业调整振兴三年行动计划(2009-2011)

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纺织服装产业的冲击,加快推进我市纺织服装产业振兴和转型升级,保持纺织服装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国家、省、市相关产业政策的规定,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行动基础

(一)产业现状特点。

我市纺织服装产业以棉纺、丝绸、化纤、织造、印染、服装、家纺等行业为主,在丝绸、女装、化纤、针织、印染、家纺等领域已形成较大的影响力和较强的竞争力,是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和民生工业。2008年我市纺织服装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210家,全年实现工业销售产值1782.2亿元,实现利润总额76.69亿元,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和利润总额的19.1%和10.4%;实现出口交货值406.71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品出口交货值的22.6%。全行业吸纳就业人数达到32.8万人,是我市就业人数最多的行业。

龙头企业和产品竞争优势明显。我市纺织服装企业竞争实力不断提升,涌现出达利(中国)、凯喜雅、江南布衣、汉帛、恒逸、航民、富丽达等国内龙头骨干企业,并形成了名牌产品梯队格局。截至2008年年底,拥有中国驰名商标4件、中国名牌10个、浙江名牌29个。在化纤领域,浙江恒逸集团有限公司名列中国化纤制造业首位,在化纤行业中具有较强的影响力。此外,浙江荣盛控股有限公司、浙江翔盛集团有限公司等在主营业务收入、实现利润方面也均位于纺织行业的前列。

产业集群竞争力不断提升。我市纺织服装产业已形成化纤、家纺、茧丝绸、针织、女装等特色明显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余杭家纺集群内集聚了规模以上家纺企业394家;萧山化纤集群内集聚了全国化纤行业销售收入前30位企业中的8家企业,成为国内乃至国际最重要的化纤产业基地之一;桐庐横村镇的针织产业形成较大规模,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中国针织名镇”称号。此外,萧山女装产业园、余杭女装产业集群、江干女装产业园也已形成一定规模,集聚效应不断显现,行业知名度不断提升。

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国内领先。我市有多家企业投身于纺织服装行业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其中部分技术已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浙江华欣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彩色涤纶纤维及有色面料着色新工艺,实现了化纤纺织品色彩废水的零排放;达利(中国)有限公司建设了亚洲最大、世界第二大规模的太阳能集热系统,为印染加工提供大量的热水,大幅度降低了印染加工企业的能源成本和消耗,减少了有害气体排放。

(二)存在问题。

无序竞争导致发展受制。纺织服装行业内的众多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简单模仿抄袭行为较为普遍,企业产品同质化恶性竞争现象较为严重,制约了纺织行业的有序、健康发展,也对提升企业品牌、扩大行业品牌影响力产生了不良影响。

企业转型面临诸多制约。纺织服装企业所面临的资金短缺、人才缺乏、发展环境制约等不利因素逐渐增多,加之宏观经济政策不断调整、经济运行形势仍不明朗,使得纺织服装企业尤其是中小型民营纺织服装企业业主改革创新的信心不足,企业家信心指数下降,企业家投资意愿不强,行业内观望气氛较为浓郁。

技术创新投入两极分化。行业龙头企业注重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每年都投入巨资用于设备更新、工艺改进、新产品开发以及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而中小企业只能通过简单模仿来抢占市场、获取利润,且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较为淡薄。

自主品牌附加值相对较低。外销纺织服装企业中知名度高的纺织服装名牌屈指可数,尚无国际知名品牌。内销纺织服装企业较为注重品牌建设,但目前大多处于中档水平,消费者品牌认同度仍不高,较难进入国内高档商场,品牌附加值相对较低。

二、行动背景

(一)宏观经济政策积极调整,为产业振兴创造机遇。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中央果断地对宏观经济政策作出重大调整,及时出台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促进轻纺工业健康发展的六项政策措施”以及《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规划》等,为扩大纺织品内销市场、提振企业信心、引导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金融危机导致形势恶化,为产业振兴带来压力。

不断向纵深蔓延的国际金融危机导致欧美等国失业率逐步攀升,消费需求不断减少。在外部需求萎缩和出口贸易受阻的巨大压力下,出口依存度较高的纺织服装产业首当其冲,企业出口增长逐渐放缓,效益不断下降。振兴我市纺织服装产业刻不容缓。

(三)产业自身要求转型升级,为产业振兴提供动力。

当前纺织服装行业陷入的困境是同质化产能严重过剩的必然结果,是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阵痛”,金融危机促使其提前到来且变得更为猛烈。当前,破解纺织服装产业困局的有效途径是坚定不移地加快转型升级,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技术进步和新产品开发步伐,不断开拓新的市场,提高科技贡献率、品牌贡献率和产品附加值。

三、行动思路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建立“3+1”现代产业体系的要求,落实纺织服装产业“四个一批”原则,通过政策引导、市场开拓、品牌提升和平台建设,合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加快先进适用技术和设备的推广应用,以丝绸、化纤、服装和家纺制品为龙头,以产业链优化和价值链提升为突破口,促进产业发展向品牌效益型转变,打造区域特色经济和品牌优势,实现我市纺织服装产业的振兴和转型升级。

(二)基本原则。

品牌融合原则。按照我市“丝绸之府、女装之都”的产业定位,加强市场开拓和自主品牌建设,发挥品牌协同效应,创新宣传载体,不断提升自主品牌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实现行业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的有效融合。

价值链提升原则。按照集聚化、专业化、细分化、配套化、国际化的要求,以设计与营销为核心,相关产业配套有效衔接,形成“两头在内,中间在外”的发展格局,推动杭州纺织服装产业向价值链微笑曲线两端提升。

产业链优化原则。大力发展我市纺织服装优势行业,以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为主线,通过优势产业发展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发展,大力优化产品结构和产业层次,形成优势明显的纺织服装产业链。

生态化发展原则。在产业振兴和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通过对技术、工艺、设备等的改造提升,重点整治产业链中污染较大的环节,努力实现生产过程的零污染、零排放。

(三)行动目标。

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到2011年,全市纺织服装产业的工业增加值达到410亿元(其中2009年达到345亿元,2010年达到375亿元),年平均增长9%;实现出口交货值500亿元人民币(其中2009年达到430亿元,2010年达到460亿元),年平均增长8%;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税超过100亿元。

企业、集群和市场优势明显。到2011年,形成3-5个在国内外具有竞争优势的专业化优势产业集群;形成10家左右装备水平、创新能力、产品质量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企业大集团和行业龙头企业;在服装、家纺等终端消费品行业中重点培育5个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自主知名品牌企业;打造2-3个国内领先的纺织服装专业市场和特色街区。

生产能力得到优化提升。到2011年,全行业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10%;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装备占有率提高10个百分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明显提高;高能耗、高污染、技术水平低的生产能力的淘汰力度明显加大。

四、行动举措

(一)产业升级行动。

加强对纺织服装大企业大集团的引导和培育。根据我市关于培育大企业大集团的相关政策,积极引导企业通过兼并重组、上市融资、联盟合作等多种途径,在纺织服装产业打造符合我市培育目标的大企业大集团。同时,通过相关政策扶持,促使资源向行业龙头、骨干企业集中,形成资源优势集聚和资源效率提升。

优化产品结构和技术层次。调整优化化纤产品结构,使其向多元化、差别化发展,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提升;通过技术改造,应用新型纺纱技术,创新织造工艺,提升高档精梳纱线、多种纤维混纺纱线和纺织面料的生产技术水平;加强家纺产品复合技术、功能性整理技术、整体成型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拓宽产品应用领域从服饰用向产业用延伸;围绕面料的档次水平,着重解决织物纤维的柔软性、功能性、化纤织物超仿真等高档整理技术难题;以发展真丝绸、绢纺绸、真丝与其他混纺交织绸、高技术复合型纤维在真丝绸领域的应用为重点,提高印染后整理水平及真丝绸面料的功能,增强产品的抗皱、耐缩和色牢等性能,扩大丝绸在家纺新产品开发及其他领域的应用;推广零污染、零排放技术,加快工艺改造;推动数码喷墨印花等纺织机械先进技术的应用与研发。

鼓励适度的产业梯度转移。通过政策的倾斜和适当引导,利用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有选择地实施落后设备的调整与转移。对于技术落后、附加值不高、资源利用率低的生产制造企业要加大转移和淘汰力度,优化配置资源,增强区域整体竞争力;引导有条件的纺织企业到棉花、桑蚕种植大省(区)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省份创办生产基地。

提升纺织服装园区和特色街区竞争力。加强我市桑茧、丝绸、女装、化纤、针织、家纺等优势行业产业园区和特色街区建设,充分发挥政策、市场、人才、环境等优势,加强对外宣传,不断提高各产业园区和特色街区的知名度;完善相关产业配套,促进纺织服装产业的聚集化、配套化、生态化、特色化,形成稳定的纺织服装产业竞合网络;通过扶持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鼓励并支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自办产业功能区块和特色产业园区,有效提高产业集中度,获取规模效益。

(二)市场开拓行动。

鼓励企业开拓国内市场。充分利用我市纺织服装市场网络,强化和完善本地专业市场和特色街区建设,为企业开拓国内市场提供空间。纺织服装企业在国内外开设品牌专卖店以及在知名市场(商场)开设专柜,企业参加市政府有关部门组织或认可的国内各类展会,根据《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积极应对金融危机保持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杭政〔2009〕2号)等有关文件规定,在展位、形象制作、品牌宣传等方面给予一定的财政资助。

支持纺织服装企业扩大出口和“走出去”。落实出口退税政策,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实现国际市场拓展多元化,着力发展自主品牌,扩大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引导有条件的纺织服装企业“走出去”,支持企业通过在国外设厂、联合办厂、收购企业等方式,直接利用国际市场和各类资源,改善杭州纺织服装产业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积极鼓励企业在海外举办大型专业展会,在海外开设专卖店、专柜、产品营销办事处、组建销售联盟等。支持企业积极利用出口信用保险降低出口风险。

推进企业拓展电子商务平台市场。在纺织服装产业深入开展“电子商务进企业”工作,按照《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财政局市经委关于杭州市电子商务进企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杭政办函〔2008〕343号)要求,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独立的电子商务平台,支持企业联合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应用,建立网上专业市场,通过营销模式的创新,缩短产品流通周期,降低产品营销成本,拓展国内外市场。

(三)品牌建设行动。

强化企业自主品牌意识。鼓励纺织企业做好自主品牌建设工作,对于获得省级以上品牌的企业,根据政策给予相应奖励。鼓励优秀的纺织服装企业参加国际服装面料展会,加强与国际高级时装企业的合作;鼓励服装设计突破产品设计的限制,从单一的产品设计逐步形成完善的设计体系。

鼓励和扶持杭州原创品牌建设。深入调研原创时尚产业发展现状,摸清底细、了解需求,采取措施大力发展设计师品牌和原创时尚产业,培育设计师品牌,引导原创时尚产业的发展。在企业创办和经营等方面给予辅导,在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在原创时尚服装店较为集中的区域,通过店面整合、统一标识,引导设计师原创服装专营店扩大规模、提升影响力。总结、推广龙头企业子品牌建设成功经验,支持企业在境外注册或购买品牌,推动企业品牌体系建设。

提升区域品牌影响力和产业形象。办好中国国际丝绸博览会暨中国国际女装展览会等专业主题展会,综合利用平面及网络媒体,进一步加大产业的对外推广力度;每年举办“杭州丝绸女装产品流行趋势研究与发布”活动,提升杭州丝绸女装产品在国内的流行趋势中的引领地位;利用各类展会、时装周举办企业产品发布会,扩大区域品牌整体影响力;借助丝绸与女装产业作为杭州十大特色潜力产业的优势条件,对各类丝绸与女装品牌和市场的各类宣传和展示进行资助,所需资金在杭州市十大特色潜力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列支;加大对服装企业自主品牌的依法保护力度和宣传力度,大力倡导自主品牌消费。

(四)资金扶持行动。

加强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扶持。落实自主创新税费减免政策,支持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创建技术中心和推进信息化建设。鼓励企业实施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和品牌建设,对纺织服装产业中的关键技术领域的技术创新和改造项目、节能技术推广、企业技术中心认定、设计创意中心建设、自主品牌建设、企业信息化应用等,按照国家、省、市有关政策的规定,通过专项资金予以资助或奖励。

优化财政资金和金融信贷扶持。增加对纺织服装企业可享受的各类财政专项资金和“杭州市丝绸与女装产业发展资金”的投入,加大对企业的财政扶持力度;通过工业债权基金的放大效应,鼓励银行金融机构加大对纺织企业信贷支持力度;通过网络联保信贷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等方式,加大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支持;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支持企业发行公司债、企业债、短期融资券等债券。

(五)人才培育行动。

完善人才引进和选拔机制。通过推进“中国杰出女装设计师发现计划”等相关活动,进一步选拔、充实和壮大女装设计师队伍。扩大人才选拔范围,加大人才选拔力度,除服装设计人才外,对综合性人才、高级管理人才、行业和技术领军人物等,制订相应的引进和选拔办法。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中国国际女装设计师大奖赛为载体,选拔具备条件的优秀设计师赴国外进行专业培训;积极组织优秀服装设计师赴国外进行学习考察;举办杰出女装设计师高级研究班、服装制作技术培训班等,提升纺织服装人才的整体素质。加大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对接与合作培养,鼓励企业与高校或职业学校联合设立培训基地,提高高校经营性人才和技术人才的培养水平。鼓励企业设立内部职工技能培训中心,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强化培训,提高职工综合素质。

积极落实人才引进和使用政策。落实现行各类人才引进和使用政策,为纺织服装产业的各类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的创业就业提供良好环境。鼓励服装设计师在我市创新创业,以建设时尚设计创意园等创业园区为抓手,为优秀设计师创业提供政策优惠和工作条件保障。探索建立以绩效和市场为主导、以人力资本和技术入股等为主要形式的多种分配和激励机制,加大要素分配力度,激发创新型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六)平台整合行动。

积极打造科技与文化创新平台。整合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设计公司、知识产权机构等,形成强大的综合性设计服务力量,发挥其在纺织服装产业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提高研究成果的产业化和市场化程度;加强与境外纺织服装设计学院和时尚中心等的交流合作,提升杭州纺织服装产业的国际融合度;注重纺织服装企业与服务型企业在信息共享、知识产权、法律、管理咨询服务等方面的合作,形成专业的、强大的服务平台。

努力提升自主品牌与文化创新平台。充分发挥我市众多自主品牌聚集的优势,加大自主品牌与区域特色文化的融合;在纺织服装产业建立以行业联盟为主要形式,以“丝绸与女装行业联盟”为龙头的党政界、知识界、行业界、新闻界共同参与、主动关联的社会复合体,扩大我市纺织服装品牌在国内乃至国际上的影响力。发挥各协会在品牌和文化创新中的桥梁纽带作用,鼓励各协会组织加强各界互动,强化品牌推动意识,形成独具杭州文化特色的品牌集群。

整合开拓生产与加工集群平台。以萧山印染织造、余杭和建德家纺、江干和萧山女装等特色生产基地为核心,优化、整合周边纺织服装产业基地,扶持和巩固淳安优质茧丝基地建设,进一步扩大规模,突出品牌影响力和规模化生产能力,形成产业链上中下游一体化、品牌化、规模化发展的国际著名纺织服装产业基地。

全面构筑营销网络创新服务平台。强化营销网络的支撑推动作用,鼓励企业进行营销模式的创新;以四季青服装交易中心等专业批发市场、四季青服装特色街区、武林路时尚女装街、中国丝绸城、萧山文化路时尚女装街等以及各大型商场等传统销售平台为基础,大力推动电子商务营销网络平台的应用,构建“传统与现代”融合发展的营销网络平台,进一步拓展纺织服装的销售渠道,为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销售网络平台。

五、行动保障

(一)加强思想组织保障。

明确纺织服装产业在我市国民经济传统支柱产业和民生产业的地位;通过各类推广和宣传工作,提升杭州纺织服装产业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市场地位。明确各部门和单位在实施行动计划中的工作职责并分工、落实到人,加强协调沟通,完善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市、区、部门协作和联动机制,共同推进纺织服装产业振兴三年行动计划的有效实施。

(二)落实政策加强研究。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规划》和《浙江省纺织产业转型升级规划(2009-2012)》,加强与国家、省、市相关政策的对接,贯彻落实市场开拓、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企业减负等方面的政策,并根据实际制定出台新政策。启动纺织服装产业“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为确定下一阶段产业发展的目标、重点和措施提供依据。

(三)引导产业投资方向。

按照调整存量、优化增量的原则,加强对纺织服装产业投资建设的引导,支持需要重点发展的技术和产品投资项目,限制技术含量不高或一般扩大能力的项目,禁止高能耗、高污染的项目,淘汰落后技术及装备。重点支持纺织新材料、清洁生产技术、高附加值生产技术和关键设备的研发及产业化应有。加大对重点技术改造(工业投资)项目的全过程服务,提高项目开工率和竣工率,确保重点项目如期投产达效。

(四)加大减负解困力度。

积极执行我市“减负解困促发展”财政政策,对地方贡献大、发展前景好的企业给予资助;按规定实施社会保险费缴纳比例临时下浮等政策;进一步暂停或减收一批涉企收费项目;提高行政管理与办事效率,加快项目申报等的办理;加快企业出口退税的办理,通过市级应急互助资金,视情为资金周转陷入困境的重点企业提供临时周转和短期保障,改善企业资金周转困难状况。

索引号

002489452/2009-21458

发布机构

市经信局

文号

杭政办函〔2009〕236号

发布日期

2009-08-28

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杭州市纺织服装产业调整振兴三年行动计划(2009-2011)的通知

发布日期: 2009-08-28 02:43

浏览次数: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杭州市纺织服装产业调整振兴三年行动计划(2009-2011)》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实施。

二○○九年七月七日

杭州市纺织服装产业调整振兴三年行动计划(2009-2011)

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纺织服装产业的冲击,加快推进我市纺织服装产业振兴和转型升级,保持纺织服装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国家、省、市相关产业政策的规定,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行动基础

(一)产业现状特点。

我市纺织服装产业以棉纺、丝绸、化纤、织造、印染、服装、家纺等行业为主,在丝绸、女装、化纤、针织、印染、家纺等领域已形成较大的影响力和较强的竞争力,是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和民生工业。2008年我市纺织服装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210家,全年实现工业销售产值1782.2亿元,实现利润总额76.69亿元,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和利润总额的19.1%和10.4%;实现出口交货值406.71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品出口交货值的22.6%。全行业吸纳就业人数达到32.8万人,是我市就业人数最多的行业。

龙头企业和产品竞争优势明显。我市纺织服装企业竞争实力不断提升,涌现出达利(中国)、凯喜雅、江南布衣、汉帛、恒逸、航民、富丽达等国内龙头骨干企业,并形成了名牌产品梯队格局。截至2008年年底,拥有中国驰名商标4件、中国名牌10个、浙江名牌29个。在化纤领域,浙江恒逸集团有限公司名列中国化纤制造业首位,在化纤行业中具有较强的影响力。此外,浙江荣盛控股有限公司、浙江翔盛集团有限公司等在主营业务收入、实现利润方面也均位于纺织行业的前列。

产业集群竞争力不断提升。我市纺织服装产业已形成化纤、家纺、茧丝绸、针织、女装等特色明显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余杭家纺集群内集聚了规模以上家纺企业394家;萧山化纤集群内集聚了全国化纤行业销售收入前30位企业中的8家企业,成为国内乃至国际最重要的化纤产业基地之一;桐庐横村镇的针织产业形成较大规模,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中国针织名镇”称号。此外,萧山女装产业园、余杭女装产业集群、江干女装产业园也已形成一定规模,集聚效应不断显现,行业知名度不断提升。

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国内领先。我市有多家企业投身于纺织服装行业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其中部分技术已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浙江华欣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彩色涤纶纤维及有色面料着色新工艺,实现了化纤纺织品色彩废水的零排放;达利(中国)有限公司建设了亚洲最大、世界第二大规模的太阳能集热系统,为印染加工提供大量的热水,大幅度降低了印染加工企业的能源成本和消耗,减少了有害气体排放。

(二)存在问题。

无序竞争导致发展受制。纺织服装行业内的众多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简单模仿抄袭行为较为普遍,企业产品同质化恶性竞争现象较为严重,制约了纺织行业的有序、健康发展,也对提升企业品牌、扩大行业品牌影响力产生了不良影响。

企业转型面临诸多制约。纺织服装企业所面临的资金短缺、人才缺乏、发展环境制约等不利因素逐渐增多,加之宏观经济政策不断调整、经济运行形势仍不明朗,使得纺织服装企业尤其是中小型民营纺织服装企业业主改革创新的信心不足,企业家信心指数下降,企业家投资意愿不强,行业内观望气氛较为浓郁。

技术创新投入两极分化。行业龙头企业注重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每年都投入巨资用于设备更新、工艺改进、新产品开发以及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而中小企业只能通过简单模仿来抢占市场、获取利润,且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较为淡薄。

自主品牌附加值相对较低。外销纺织服装企业中知名度高的纺织服装名牌屈指可数,尚无国际知名品牌。内销纺织服装企业较为注重品牌建设,但目前大多处于中档水平,消费者品牌认同度仍不高,较难进入国内高档商场,品牌附加值相对较低。

二、行动背景

(一)宏观经济政策积极调整,为产业振兴创造机遇。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中央果断地对宏观经济政策作出重大调整,及时出台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促进轻纺工业健康发展的六项政策措施”以及《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规划》等,为扩大纺织品内销市场、提振企业信心、引导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金融危机导致形势恶化,为产业振兴带来压力。

不断向纵深蔓延的国际金融危机导致欧美等国失业率逐步攀升,消费需求不断减少。在外部需求萎缩和出口贸易受阻的巨大压力下,出口依存度较高的纺织服装产业首当其冲,企业出口增长逐渐放缓,效益不断下降。振兴我市纺织服装产业刻不容缓。

(三)产业自身要求转型升级,为产业振兴提供动力。

当前纺织服装行业陷入的困境是同质化产能严重过剩的必然结果,是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阵痛”,金融危机促使其提前到来且变得更为猛烈。当前,破解纺织服装产业困局的有效途径是坚定不移地加快转型升级,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技术进步和新产品开发步伐,不断开拓新的市场,提高科技贡献率、品牌贡献率和产品附加值。

三、行动思路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建立“3+1”现代产业体系的要求,落实纺织服装产业“四个一批”原则,通过政策引导、市场开拓、品牌提升和平台建设,合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加快先进适用技术和设备的推广应用,以丝绸、化纤、服装和家纺制品为龙头,以产业链优化和价值链提升为突破口,促进产业发展向品牌效益型转变,打造区域特色经济和品牌优势,实现我市纺织服装产业的振兴和转型升级。

(二)基本原则。

品牌融合原则。按照我市“丝绸之府、女装之都”的产业定位,加强市场开拓和自主品牌建设,发挥品牌协同效应,创新宣传载体,不断提升自主品牌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实现行业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的有效融合。

价值链提升原则。按照集聚化、专业化、细分化、配套化、国际化的要求,以设计与营销为核心,相关产业配套有效衔接,形成“两头在内,中间在外”的发展格局,推动杭州纺织服装产业向价值链微笑曲线两端提升。

产业链优化原则。大力发展我市纺织服装优势行业,以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为主线,通过优势产业发展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发展,大力优化产品结构和产业层次,形成优势明显的纺织服装产业链。

生态化发展原则。在产业振兴和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通过对技术、工艺、设备等的改造提升,重点整治产业链中污染较大的环节,努力实现生产过程的零污染、零排放。

(三)行动目标。

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到2011年,全市纺织服装产业的工业增加值达到410亿元(其中2009年达到345亿元,2010年达到375亿元),年平均增长9%;实现出口交货值500亿元人民币(其中2009年达到430亿元,2010年达到460亿元),年平均增长8%;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税超过100亿元。

企业、集群和市场优势明显。到2011年,形成3-5个在国内外具有竞争优势的专业化优势产业集群;形成10家左右装备水平、创新能力、产品质量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企业大集团和行业龙头企业;在服装、家纺等终端消费品行业中重点培育5个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自主知名品牌企业;打造2-3个国内领先的纺织服装专业市场和特色街区。

生产能力得到优化提升。到2011年,全行业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10%;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装备占有率提高10个百分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明显提高;高能耗、高污染、技术水平低的生产能力的淘汰力度明显加大。

四、行动举措

(一)产业升级行动。

加强对纺织服装大企业大集团的引导和培育。根据我市关于培育大企业大集团的相关政策,积极引导企业通过兼并重组、上市融资、联盟合作等多种途径,在纺织服装产业打造符合我市培育目标的大企业大集团。同时,通过相关政策扶持,促使资源向行业龙头、骨干企业集中,形成资源优势集聚和资源效率提升。

优化产品结构和技术层次。调整优化化纤产品结构,使其向多元化、差别化发展,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提升;通过技术改造,应用新型纺纱技术,创新织造工艺,提升高档精梳纱线、多种纤维混纺纱线和纺织面料的生产技术水平;加强家纺产品复合技术、功能性整理技术、整体成型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拓宽产品应用领域从服饰用向产业用延伸;围绕面料的档次水平,着重解决织物纤维的柔软性、功能性、化纤织物超仿真等高档整理技术难题;以发展真丝绸、绢纺绸、真丝与其他混纺交织绸、高技术复合型纤维在真丝绸领域的应用为重点,提高印染后整理水平及真丝绸面料的功能,增强产品的抗皱、耐缩和色牢等性能,扩大丝绸在家纺新产品开发及其他领域的应用;推广零污染、零排放技术,加快工艺改造;推动数码喷墨印花等纺织机械先进技术的应用与研发。

鼓励适度的产业梯度转移。通过政策的倾斜和适当引导,利用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有选择地实施落后设备的调整与转移。对于技术落后、附加值不高、资源利用率低的生产制造企业要加大转移和淘汰力度,优化配置资源,增强区域整体竞争力;引导有条件的纺织企业到棉花、桑蚕种植大省(区)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省份创办生产基地。

提升纺织服装园区和特色街区竞争力。加强我市桑茧、丝绸、女装、化纤、针织、家纺等优势行业产业园区和特色街区建设,充分发挥政策、市场、人才、环境等优势,加强对外宣传,不断提高各产业园区和特色街区的知名度;完善相关产业配套,促进纺织服装产业的聚集化、配套化、生态化、特色化,形成稳定的纺织服装产业竞合网络;通过扶持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鼓励并支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自办产业功能区块和特色产业园区,有效提高产业集中度,获取规模效益。

(二)市场开拓行动。

鼓励企业开拓国内市场。充分利用我市纺织服装市场网络,强化和完善本地专业市场和特色街区建设,为企业开拓国内市场提供空间。纺织服装企业在国内外开设品牌专卖店以及在知名市场(商场)开设专柜,企业参加市政府有关部门组织或认可的国内各类展会,根据《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积极应对金融危机保持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杭政〔2009〕2号)等有关文件规定,在展位、形象制作、品牌宣传等方面给予一定的财政资助。

支持纺织服装企业扩大出口和“走出去”。落实出口退税政策,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实现国际市场拓展多元化,着力发展自主品牌,扩大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引导有条件的纺织服装企业“走出去”,支持企业通过在国外设厂、联合办厂、收购企业等方式,直接利用国际市场和各类资源,改善杭州纺织服装产业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积极鼓励企业在海外举办大型专业展会,在海外开设专卖店、专柜、产品营销办事处、组建销售联盟等。支持企业积极利用出口信用保险降低出口风险。

推进企业拓展电子商务平台市场。在纺织服装产业深入开展“电子商务进企业”工作,按照《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财政局市经委关于杭州市电子商务进企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杭政办函〔2008〕343号)要求,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独立的电子商务平台,支持企业联合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应用,建立网上专业市场,通过营销模式的创新,缩短产品流通周期,降低产品营销成本,拓展国内外市场。

(三)品牌建设行动。

强化企业自主品牌意识。鼓励纺织企业做好自主品牌建设工作,对于获得省级以上品牌的企业,根据政策给予相应奖励。鼓励优秀的纺织服装企业参加国际服装面料展会,加强与国际高级时装企业的合作;鼓励服装设计突破产品设计的限制,从单一的产品设计逐步形成完善的设计体系。

鼓励和扶持杭州原创品牌建设。深入调研原创时尚产业发展现状,摸清底细、了解需求,采取措施大力发展设计师品牌和原创时尚产业,培育设计师品牌,引导原创时尚产业的发展。在企业创办和经营等方面给予辅导,在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在原创时尚服装店较为集中的区域,通过店面整合、统一标识,引导设计师原创服装专营店扩大规模、提升影响力。总结、推广龙头企业子品牌建设成功经验,支持企业在境外注册或购买品牌,推动企业品牌体系建设。

提升区域品牌影响力和产业形象。办好中国国际丝绸博览会暨中国国际女装展览会等专业主题展会,综合利用平面及网络媒体,进一步加大产业的对外推广力度;每年举办“杭州丝绸女装产品流行趋势研究与发布”活动,提升杭州丝绸女装产品在国内的流行趋势中的引领地位;利用各类展会、时装周举办企业产品发布会,扩大区域品牌整体影响力;借助丝绸与女装产业作为杭州十大特色潜力产业的优势条件,对各类丝绸与女装品牌和市场的各类宣传和展示进行资助,所需资金在杭州市十大特色潜力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列支;加大对服装企业自主品牌的依法保护力度和宣传力度,大力倡导自主品牌消费。

(四)资金扶持行动。

加强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扶持。落实自主创新税费减免政策,支持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创建技术中心和推进信息化建设。鼓励企业实施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和品牌建设,对纺织服装产业中的关键技术领域的技术创新和改造项目、节能技术推广、企业技术中心认定、设计创意中心建设、自主品牌建设、企业信息化应用等,按照国家、省、市有关政策的规定,通过专项资金予以资助或奖励。

优化财政资金和金融信贷扶持。增加对纺织服装企业可享受的各类财政专项资金和“杭州市丝绸与女装产业发展资金”的投入,加大对企业的财政扶持力度;通过工业债权基金的放大效应,鼓励银行金融机构加大对纺织企业信贷支持力度;通过网络联保信贷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等方式,加大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支持;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支持企业发行公司债、企业债、短期融资券等债券。

(五)人才培育行动。

完善人才引进和选拔机制。通过推进“中国杰出女装设计师发现计划”等相关活动,进一步选拔、充实和壮大女装设计师队伍。扩大人才选拔范围,加大人才选拔力度,除服装设计人才外,对综合性人才、高级管理人才、行业和技术领军人物等,制订相应的引进和选拔办法。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中国国际女装设计师大奖赛为载体,选拔具备条件的优秀设计师赴国外进行专业培训;积极组织优秀服装设计师赴国外进行学习考察;举办杰出女装设计师高级研究班、服装制作技术培训班等,提升纺织服装人才的整体素质。加大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对接与合作培养,鼓励企业与高校或职业学校联合设立培训基地,提高高校经营性人才和技术人才的培养水平。鼓励企业设立内部职工技能培训中心,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强化培训,提高职工综合素质。

积极落实人才引进和使用政策。落实现行各类人才引进和使用政策,为纺织服装产业的各类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的创业就业提供良好环境。鼓励服装设计师在我市创新创业,以建设时尚设计创意园等创业园区为抓手,为优秀设计师创业提供政策优惠和工作条件保障。探索建立以绩效和市场为主导、以人力资本和技术入股等为主要形式的多种分配和激励机制,加大要素分配力度,激发创新型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六)平台整合行动。

积极打造科技与文化创新平台。整合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设计公司、知识产权机构等,形成强大的综合性设计服务力量,发挥其在纺织服装产业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提高研究成果的产业化和市场化程度;加强与境外纺织服装设计学院和时尚中心等的交流合作,提升杭州纺织服装产业的国际融合度;注重纺织服装企业与服务型企业在信息共享、知识产权、法律、管理咨询服务等方面的合作,形成专业的、强大的服务平台。

努力提升自主品牌与文化创新平台。充分发挥我市众多自主品牌聚集的优势,加大自主品牌与区域特色文化的融合;在纺织服装产业建立以行业联盟为主要形式,以“丝绸与女装行业联盟”为龙头的党政界、知识界、行业界、新闻界共同参与、主动关联的社会复合体,扩大我市纺织服装品牌在国内乃至国际上的影响力。发挥各协会在品牌和文化创新中的桥梁纽带作用,鼓励各协会组织加强各界互动,强化品牌推动意识,形成独具杭州文化特色的品牌集群。

整合开拓生产与加工集群平台。以萧山印染织造、余杭和建德家纺、江干和萧山女装等特色生产基地为核心,优化、整合周边纺织服装产业基地,扶持和巩固淳安优质茧丝基地建设,进一步扩大规模,突出品牌影响力和规模化生产能力,形成产业链上中下游一体化、品牌化、规模化发展的国际著名纺织服装产业基地。

全面构筑营销网络创新服务平台。强化营销网络的支撑推动作用,鼓励企业进行营销模式的创新;以四季青服装交易中心等专业批发市场、四季青服装特色街区、武林路时尚女装街、中国丝绸城、萧山文化路时尚女装街等以及各大型商场等传统销售平台为基础,大力推动电子商务营销网络平台的应用,构建“传统与现代”融合发展的营销网络平台,进一步拓展纺织服装的销售渠道,为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销售网络平台。

五、行动保障

(一)加强思想组织保障。

明确纺织服装产业在我市国民经济传统支柱产业和民生产业的地位;通过各类推广和宣传工作,提升杭州纺织服装产业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市场地位。明确各部门和单位在实施行动计划中的工作职责并分工、落实到人,加强协调沟通,完善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市、区、部门协作和联动机制,共同推进纺织服装产业振兴三年行动计划的有效实施。

(二)落实政策加强研究。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规划》和《浙江省纺织产业转型升级规划(2009-2012)》,加强与国家、省、市相关政策的对接,贯彻落实市场开拓、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企业减负等方面的政策,并根据实际制定出台新政策。启动纺织服装产业“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为确定下一阶段产业发展的目标、重点和措施提供依据。

(三)引导产业投资方向。

按照调整存量、优化增量的原则,加强对纺织服装产业投资建设的引导,支持需要重点发展的技术和产品投资项目,限制技术含量不高或一般扩大能力的项目,禁止高能耗、高污染的项目,淘汰落后技术及装备。重点支持纺织新材料、清洁生产技术、高附加值生产技术和关键设备的研发及产业化应有。加大对重点技术改造(工业投资)项目的全过程服务,提高项目开工率和竣工率,确保重点项目如期投产达效。

(四)加大减负解困力度。

积极执行我市“减负解困促发展”财政政策,对地方贡献大、发展前景好的企业给予资助;按规定实施社会保险费缴纳比例临时下浮等政策;进一步暂停或减收一批涉企收费项目;提高行政管理与办事效率,加快项目申报等的办理;加快企业出口退税的办理,通过市级应急互助资金,视情为资金周转陷入困境的重点企业提供临时周转和短期保障,改善企业资金周转困难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