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索引号 | 002489452/2013-21694 | 公开形式 | 主动公开 |
文件编号 | 成文日期 | 2013-04-03 | |
发布机构 | 市经信局 | 信息分类 | 专项规划 |
点击率 |
物联网已成为当前世界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之一。杭州物联网产业已具备了一定的技术、产业和应用基础,总体上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加快物联网产业发展,对促进杭州经济转型升级,加速“两化”深度融合,推进“智慧杭州”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为贯彻落实市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实施“创新强市”战略,培育和壮大物联网产业,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和《杭州市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年)》,特制定本行动计划,期限为2013-2015年。
一、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重点行业和领域应用为核心,以共性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为基础,以公共服务平台和产业发展平台建设为支撑,以政策支持为保障,构建设计研发、生产制造、集成应用、示范推广等相衔接全产业链体系,形成以应用创新带动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为主要特征的杭州物联网产业创新发展路线图。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三位一体”,促进产业协调发展。促进网络建设、技术应用与产业发展相协调,着力构建覆盖广、成本低的物联网基础承载网络体系;注重应用牵引,实施重点行业和领域示范应用,形成重点覆盖、逐步渗透、全面推进的局面;以杭州市物联网产业园建设为中心,积极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形成重点突出、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
2.坚持“三力合一”,创设良好发展环境。强化政府引导作用,加强顶层规划,增强资源整合、政策制定、服务企业等功能;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充分调动企业自主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尊重市场导向作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积极为产业发展创设良好环境。
3.坚持创新驱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强技术创新能力,组织协同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抢占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确保杭州物联网产业发展继续保持全国的领先地位。
4.坚持内外结合,增强产业综合实力。一方面要引导企业注重内源型发展,鼓励现有企业开拓创新,增强综合竞争力。另一方面要鼓励企业外引发展,组织开展跨区域技术交流合作,积极推动国内外优势企业、研究机构和人才团队来杭开展物联网技术研究、产业化及市场拓展。
(三)主要目标
总量规模:力争到2015年,全市物联网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0亿元。
企业培育:力争到2015年,集聚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有产业带动性和行业影响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其中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的企业达到2-3家;超50亿元的企业达到3-5家;超20亿元的企业达到5-8家;超10亿元的企业超过20家。
技术水平:争取到2015年,培育2-3家国家级科研机构,新增省级以上企业技术(研发)中心超过20家,能主导和参与国内外物联网技术标准制定的物联网企业达到20家以上。
示范应用:以“智慧城市”建设为落脚点,组织多领域的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工程30项以上,形成一批可复制应用案例。
产业平台:坚持规模化、集聚化、协同化发展,重点推进杭州市物联网产业园(滨江)国家级物联网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启动杭州市物联网产业园(仓前)建设,推进“西溪谷”物联网产业适度布局,构建覆盖全市、产业链体系完备、配套能力强的发展格局。
二、创新发展路线图
(一)关键核心技术路线图
集中多方资源,协同开展重大技术攻关和应用集成创新,努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形成物联网技术支撑体系。
1.信息感知技术
微型和智能传感器技术:智能传感器、基于MEMS的传感器、执行器核心元器件,重点开发温度、湿度、压力、重量、流量、加速度等传感监测设备的嵌入式微控制技术。
超高频和微波RFID标签核心产品:RFID标签的低成本、远距离、大容量、高可靠性技术,读写器的密集型和高速运动的可靠性、可信任性、保密性技术。重点开发RFID芯片、天线、读写器、中间件及系统集成技术。
传感芯片技术:卫星导航接收芯片、无线传输控制芯片、电力线载波通信芯片等关键传感芯片的设计。
物联网感知技术相关领域:智能仪器仪表、红外技术、激光技术、地理位置信息技术、集成电路以及传感器节点能源供应技术等。
2.网络传输及智能分析处理技术
传感器节点及近距离无线传输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构架、自组网、路由/网关、数据协同处理技术。
物联网组网技术:自感知、自配置、自修复、自管理的传感网组网和管理技术,适用于固定、移动、有线、无线的多层次物联网组网技术。
物联网通信设备技术:高性能M2M终端、通信模块、网关、光纤光缆、光器件、3G和TD-LTE等,支持高带宽、大容量、超高速有线/无线通信网络设备。
智能分析处理技术:网络层超大容量数据存储与高效智能数据聚合、挖掘、分析技术,异构网络互联互通技术、云计算技术、大容量数据存储、高效率传输设备及数据压缩、传输、处理技术,图像视频智能分析技术。
3.物联网应用系统集成关键软硬件技术
面向特定应用领域的嵌入式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系统集成等软件开发与集成应用技术。
各层次数据接口信息交互的标准化技术。
物联网信息安全技术。
(二)重点项目推进路线图
1.技术研发项目:围绕关键核心技术路线图,组织重点企业和研发机构,加大创新投入,组织协同攻关,努力形成若干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以技术突破带动产业发展和示范应用,确保杭州物联网在全国的领先地位。重点实施士兰微电子的3轴AMR磁传感器研发、港科大杭州智能中心的嵌入式温度感知被动型超高频RFID智能芯片、东方通信的数字集群通信系统和终端研发和产业化、浙大网新的高速列车传感控制专用芯片研制和工业用智能阵列传感器、中控科技集团的车路信息感知和通信控制设备研制、中控科技集团的基于实时监控与数据交换的城市运行监管平台、中科微电子的卫星导航接受芯片研发、聚光科技的基于MEMS技术的微型气相色谱传感器的研制、海康科技的超高频RFID嵌入式安全读写套片和面向车联网的可信超高频RFID设备研发、利尔达科技的物联网低功耗无线自组网平台的研发、万工科技的智能电力系统物联网信息采集芯片极低功耗设计等重大研发项目。
2.产业化投资项目:积极引导企业加大产业化投入,加大金融支撑和风险投资介入,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迅速形成产业竞争优势,推动物联网产业快速发展。重点实施活水通信的高新区(滨江)物联网感知中心、海康威视的数字安防监控核心产品及解决方案、聚光科技的物联网产业化基地、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的安全领域物联网应用开发及产业化、利尔达科技的物联网科技园、正泰测控的智能电网生产基地、中瑞思创的RFID电子标签生产基地等一批在建和拟建重大项目。
3.应用示范项目:以“两化”融合和“智慧杭州”建设为落脚点,发挥行业龙头企业带动作用,组织开展多领域的物联网应用技术协同攻关,努力形成一批可复制的物联网技术示范应用案例,打造物联网技术与城市发展有机融合的智能城市综合体,建设东方品质之城。重点实施中国电科52所的安全物联网管理应用平台、中控信息车联网应用示范项目、聚光科技的物联网环境安全监测项目、好络维医疗的桐庐县无线生理参数监测惠民关怀项目、利尔达科技的物联网水气热电表抄表系统项目、华立仪表的微网/智能小区试点工程项目、医惠科技的医疗物联网工程等一批领域内有代表性的示范应用项目。
(三)公共平台建设路线图
1.中科院杭州射频识别技术研发中心:依托其拥有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Satimo天线测试系统、RFID标签综合测试平台和射频性能测试平台,凭借其在RFID技术和无线数据传输技术的深厚积淀,以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为主要技术支撑,在“十二五”期间形成60人科研团队,以MEMS智能传感器、超材料结构新型RFID标签、RFID传感器一体化模块、智能近距离无线通信组网技术等重点领域的研究为突破口,加强与企业开展核心技术攻关、示范项目开发、国家项目研究申报、产业化推广和参与标准制定等多方面的合作,在“智慧城市”、“智能工业”和“智能生活”等领域的顶层设计、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系统集成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2、香港科技大学杭州物联网智能技术中心:中心以港科大为技术依托,重点实施环境感知能力的被动型超高频RFID芯片研发,实现对温度等多种环境因素的感知。“十二五”末,中心将形成具有国际水平的研发团队,包括5名领军教授、20名博士及20名本地技术人员。在突破核心技术的同时,合作创办高科技企业,医护用体温贴芯片在2014年实现产业化,形成年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
3.中国电科(杭州)物联网研究院:以中国电科第52所为核心,融合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下属46家国家一类研究所研究成果和国内外创新资源,累计投资5亿元,在仓前落户。“十二五”末形成350人研发人员规模,聚焦智慧城市和物联网顶层设计、核心平台和系统软件开发,重点研究方向为传感器网络协议、高能效通信、组网、协同体系,数据存储与数据处理分析,智能控制,传感器网络及智能控制关键核心产品,物联网应用层的平台软件构架研究和平台系统软件开发等,在交通、安全防范、生产制造、电网监控、卫生医疗、环保节能等领域形成示范应用,建成国内一流、国际先进水准的物联网前沿技术研究者、应用标准制定者、示范工程实施者和产业链发展推动者。
4.普天智能照明研究院:以中国普天集团为依托,项目总投资2亿元,其中一期投资1亿元,拟于2013年初先在鸿雁电器五常生产基地挂牌成立并形成研发能力,待条件成熟时在临安青山湖科技城启动建设。
(四)重点企业培育路线图
1.信息感知技术领域:重点支持浙大网新、海康科技、士兰微电子、聚光科技、大立科技、中瑞思创、美思特电子、新世纪、中科微电子、晟元芯片、万工科技、华立仪表、海兴电力、炬华科技等企业,重点发展微型和智能传感器、超高频和微波RFID标签、传感芯片等。
2.网络传输及智能分析处理技术领域:重点支持中国电科第52所、家和物联、华三通信、海康威视、大华技术、中控科技、华数集团、华为研究所、阿里云计算、三维通信、东方通信、浙江亿邦通信、慧景科技、安恒信息、信核科技、富通集团等企业,重点发展传感器节点及近距离无线传输、物联网组网、物联网通信设备、智能分析处理技术等。
3.物联网应用系统集成关键软硬件技术领域:重点支持中控信息、恒生股份、银江股份、快威科技、信雅达科技、中程科技、汉鼎股份、创业软件、中恒电气、利尔达科技、鸿雁电器、达峰科技、中芯微电子、好络维医疗、和仁科技、正泰测控、鸿泉数字、维尔科技、和利时、力太科技、托普仪器、天夏科技、绿健科技等,结合物联网应用需求和推广应用示范领域,形成一批集成应用技术。
三、主要对策与举措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统筹协调机制
充分发挥杭州市物联网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统筹协调作用,完善协同工作机制,加强部门合作,落实工作职责,形成合力推进产业发展和重点领域应用示范的工作局面。完善行业统计和运行分析监测体系,加强重点企业和重大建设项目的实时跟踪和服务,协调解决企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二)加强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着力推进杭州市物联网产业园(滨江)国家级物联网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完善基地发展规划,加强招商引资工作,跟踪重点项目实施进度,尽快建成滨江物联网中心等标志性工程,打造杭州市物联网产业发展形象区块。结合未来科技城发展,加快启动杭州市物联网产业园(仓前)建设,在“西溪谷”适度布局物联网产业,形成城西物联网产业新的集聚区。各区、县(市)特别是主城区应结合自身产业基础和优势,引导高新技术产业园等产业平台提升整合发展,建设物联网特色产业集群,形成重点突出、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态势。充分利用城区重点物联网企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优势,支持企业在五县(市)建立生产加工基地,带动产业向五县(市)辐射,提升杭州物联网产业发展整体水平。
(三)深化战略合作,推进平台建设
继续加强杭州市政府与中科院、中国电科、香港科技大学、中国普天等战略合作,推进中科院杭州射频识别技术研发中心、中国电科(杭州)物联网研究院、港科大杭州物联网智能技术中心、普天照明智能研究院等重点平台建设,建设国内一流的物联网技术研发基地。
(四)突出创新重点,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建立健全企业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力度,围绕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大力推动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重点扶持以产业链为纽带,龙头企业牵头,中小企业参与,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项目。集中财政扶持资金,对重大项目采取“发点球”的方式资助,重点资助关键核心技术研发重点领域集成系统研制和示范应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及重大产业化投资等项目,对规划布局内的园区企业和项目提高资助比例,并在土地、融资、政府采购、示范应用、人才引进、市场拓展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五)以市场为牵引,加快示范推广应用
以“智慧杭州”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的先导应用,争取在智慧城管、智慧生产安全以及工业、医疗、交通、电力、旅游、物流、环保、节能、社区管理等重点领域取得突破,提升杭州在全国的影响力。推进物联网技术在机械、纺织服装、医药、食品等行业的应用,促进传统优势行业的转型升级与提升发展。加大政府采购力度,鼓励政府投资项目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使用本地物联网产品与技术,在政策上给予重点扶持。积极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形成一批应用技术和商业模式可复制的、示范效应强的重点领域示范应用案例。
(六)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全社会对物联网的认识,努力形成合力推进产业发展的良好局面。鼓励引进优秀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以全球化视野吸引各类智力资源,落实高级人才落户的优惠政策。加强市场拓展,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专业展会,继续主办杭州物联网博览会和高峰论坛。积极发挥杭州市物联网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作用,按照产业链关键环节,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组织产业创新技术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