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索引号 002489452/2013-21698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 成文日期 2013-04-03
发布机构 市经信局 信息分类 专项规划
点击率
杭州市精细化工产业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
来源:杭州市工业经济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3-04-03 05:38      浏览次数:

化工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资金技术密集,规模经济效益显著,上下游关联性强,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大。精细化工是化学工业中生产精细化学品的经济领域。创新发展精细化工产业对推动杭州工业转型升级、提升经济综合实力、强化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中共杭州市委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创新强市战略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发展创新型经济的若干意见》(市委〔2012〕18号)精神,结合国家、省、市产业发展相关规划及要求,特制定本行动计划。计划期限为三年(2013-2015年)。

一、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立足产业现状,着眼未来发展,从战略性、前瞻性、可操作性和突出杭州特色出发,围绕构建现代化、规模化、生态化化工产业体系和提升整体竞争力的目标,以“政策扶持引导、重大项目推进、产业集聚发展、技术和管理创新”为抓手,着力推进“产业布局、技术结构、产品结构”三大调整,力争实现产业与区域经济、周边环境的和谐发展,进一步促进精细化工产业健康、快速与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适度发展重化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立足杭州位于长三角南翼地理中心的区位优势和巨大的石化产品市场需求及市场辐射能力,创造良好的机制条件和政策环境,主动对接上海、宁波大石化产业基地,有选择地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投资密度、低消耗和低污染的现代化学工业,打造特色有机原料和合成新材料工业基地,带动并整合上、下游化工产业规模化、高端化发展,形成区域特色的精细化工产品链竞争优势,成为环杭州湾石化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2.坚持建设产业发展新平台与促进布局调整有机结合。按照循环经济建设开发理念,依据国家和省市相关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布局规划、生态环境功能区划和环境功能区划等)明确化工产业区块,合理布局、有序建设,以实现物流、能源流高效循环利用。对分散在各区、县(市)的其他中小散的化工企业,按照集约化、规范化发展要求,通过整合提升,向有条件的工业功能区集聚或实施产业转型。通过对产业集聚区外的新建化工项目审批进行限制,对技术水平先进的化工项目入住化工园区进行鼓励和引导,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化工产业布局的科学调整。

3.坚持提升技术装备水平与促进从业人员素质改善有机结合。鼓励通过广泛的国内、国际合作,引进先进的化工生产工艺、控制技术和设施装备,并消化吸收,推广CCTV(中央监控)、DCS(集散控制)、PLC(可编程逻辑控制)等生产过程自动监测和控制系统、ERP生产经营管理信息系统,提高信息化水平,并逐步建设VOC(低分子挥发物)减排系统、ESD(紧急停车)系统,危险区域自动封闭系统等先进的环保和安全防护设施,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产业。把改造落后的生产方式与建立现代化工产业管理体系、提高从业人员素质结合起来,将生产经营模式创新、精益管理方法推广与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相结合,提高精细化工产业整体水平。

4.坚持节能减排与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有机结合。以安全生产、环保达标和节能减排为主线,围绕企业布局的合理性、产业政策、技术装备条件等要求,进行调整和优化。按照国家和省市各级政府“关于十二五时期重污染高耗能行业深化整治促进提升的指导意见”要求,对技术含量低、环境污染重、收率低、能耗大、规模小、安全保障差的传统精细化学品以及小农药、小化肥、小橡胶等粗、小、差的化工企业要坚决采取措施,实行关停并转。

(三)主要目标

力争到2015年末,全市精细化工产业结构得到明显的改善和优化,以新领域精细化学品为代表的精细化工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形成较为明显的产业优势;高污染高耗能产品的总量和发展速度得到有效控制;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产业集群;全面整顿清理生产技术和装备落后、安全和环境隐患较大、布局不合理的小化工企业;专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建设布局规划更趋合理,园区建设更为科学,与周边安全和生态环境更加和谐;全面落实技术创新、循环经济、绿色生态化工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行业技术、装备、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得到全面提升,为精细化工产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良好保障。

1.产业规模增长。2012-2015年,全市化工产业精细化率提升4个百分点;全市精细化工产业工业销售产值年增长12%以上,争取2015年末突破1000亿元;利税年增长10%,争取2015年末突破85亿元。到2015年末,争取年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企业2家,超50亿元的企业3家,超10亿元的企业6家。

2.产品结构优化。以安全生产、环保达标和节能减排为主线,围绕企业布局的合理性、产业政策、技术装备条件等要求,进行调整和优化。对一批技术含量低、环境污染重、收率低、能耗大、规模小、安全保障差的传统精细化学品及其小型化工企业实行关停并转。

3.制造水平提升。淘汰含双对氯苯基三氯乙烷、三丁基锡、全氟辛酸及其盐类、全氟辛烷磺酸、红丹等有害物质的涂料、甲胺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久效磷等高毒农药、瘦肉精、软边结构自行车胎等落后产品,淘汰水冲泵(特殊工艺除外)、敞口式离心机、明流式压滤机和非密闭抽滤设备,淘汰电热式鼓风烘干、老式热风循环干燥等干燥设备等任务。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制造工艺和水平,整个行业的工艺、技术、装备、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特色有机原料和合成新材料工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专用化学品领域达到或接近国际领先水平,橡胶加工业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4.优化产业布局。产业定位明确的化工产业集聚区基本建成,具备集中供热、集中处理污水、集中处置危险废物、建设物料输送主管廊等环境基础设施。安全和环境隐患较大、布局不合理的化工企业实现关停或者向化工产业集聚区搬迁改造,新建项目全部进入产业集聚区。通过鼓励企业整合,采取以优汰劣、上大压小、兼并重组等方式,在园区内建设一批规模大、技术先进、节能环保的建设项目,产业集聚度明显提高。

5.生态化工建设。产业链上下游衔接,物质流、能源流循环利用,废弃物综合治理成为化工产业集聚区的主要组织模式。到2015年末,现有化工企业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量在2010年基础上下降30%以上,单位产品能耗明显下降,有化工企业的县(市、区)全部通过整体验收。化工产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在现行基础上下降15%,污水、废气排放量减少10%以上。

二、创新发展路线图

以市场为导向,以提升国际竞争力为目标,坚定实施“引进一批、新上一批、发展一批、淘汰一批”的调整战略。以构建上下衔接的产业链为纽带,提高产业聚集度,变产品优势为产业链竞争优势;以提升行业整体技术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为途径,加快高技术、高投入、高效益的高端化发展进程;以循环经济和现代化学系统工程方法理论为指导,科学、前瞻地规划建设精细化工产业集聚区,打造杭州化工转型升级的核心平台。

(一)关键核心技术路线图

1.做大做深精细化工产业链。把握国内外化工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新动向,加大技术开发与引进力度,实现产业链的深度延伸。围绕产业发展十大产业链,力争在有机硅新材料、特种工程塑料、高端纤维及复合材料、高端合成橡胶及弹性体等产业链构筑上取得积极成效,做深做细中下游产品,形成若干高性能、高附加值的产业链集群。

2.做精做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根据杭州精细化工产业的现有基础和市场需求,按照产业链优化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淘汰落后与技术升级相结合、市场导向和技术驱动相结合的精细化工产业创新发展相关原则,加强在关键技术、核心领域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引再创新,择优发展高档合成树脂、合成橡胶、聚酯、聚氨酯、特种纤维、聚碳酸酯等产业链;支持发展高端专用精细化学品,优化传统精细化工产业结构,全面提升精细化工行业技术装备水平;加快发展工程塑料、特种橡胶和功能性聚合物膜材料等高分子材料,打造高端有机硅和氟化工新材料特色产业优势;根据下游相关产业发展需要,优化基础化工产业结构,增强产业竞争力。

(二)重大项目推进路线图

1.以技术创新、工艺革新、新品研发为切入点,抓好若干具有突破性、带动性、示范性的关键项目。创新产业资金管理方法,将精细化工产业重大项目纳入产业资金重点扶持领域,着力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瓶颈,实现重大技术的产业化。大力推广新技术新产品应用示范,以应用促发展、促提升。

2.加大产业转型升级投入。以技术改造为抓手,以龙头企业培育为重点,以基地建设为载体,改造提升传统精细化工产业。积极实施省、市行业龙头骨干企业技术赶超计划和重点技术改造“双千工程”。鼓励对传统精细化工产业的关键环节、关键技术、关键设备进行技术改造投资;鼓励行业龙头骨干企业积极开展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拓展的投资,巩固产业发展基础;支持企业依托原有产业优势投资关联产业,形成新的增长点;引导中小微企业实施向“专精特新”发展和提高专业化协作配套水平的投资。

3.加快工业项目储备库建设。按照“储备一批、前期一批、开工一批”的要求,尽快实施动态跟踪、分级管理的项目储备制度,努力实现由单个项目谋划向项目群、产业群谋划的转变。积极储备一批产业规模化优势培育、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等方面的精品项目,切实把项目库建成精细化工产业创新发展的动力库。

4.加快重大工业投资项目实施。积极谋划建设一批有利于精细化工产业链完善、核心竞争力提升、产业结构优化的基础产业重大工业投资项目,加快项目前期工作进度。完善工业功能区(产业集聚区)园区基础设施,搭建工业项目建设平台。建立并完善重大工业投资项目决策咨询机制和推进协调机制,科学谋划,合理布局,集中要素资源,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实施。

(三)公共平台建设路线图

1.加快产业园区建设。按照合理布局、科学规划、逐步开发、协调发展的原则,结合各地资源优势、产业基础、交通条件、环境容量等,加快精细化工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的规划与建设,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与城镇建设、土地利用、环境资源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改进管理,强化服务,完善招商引资机制,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把产业园区建设成为项目快捷投入、产业有效集聚、循环经济示范带动、产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平台。建设精细化工园区,作为调整地方化工产业布局、提升产业、发展新材料产业、推进集聚的重要举措。坚持做好临江生态化工区块和建德马目-南峰高新技术产业园两大化工产业园区建设,用三至五年时间将临江区块建设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化工与精细化工兼备的化工园区,将马目-南峰高新技术产业园中马目、五马洲区块(辐射大洋镇化工功能区)建设成科技创新为先导的以精细化工为主的产业示范区,成为杭州化工产业新一轮发展的主平台、主战场。推进精细化工各产业集聚区的转型升级方案实施。积极引导并实施好城区化工企业的搬迁和提升改造,对符合上述产业园区规划且工艺技术水平达到园区准入标准的项目,应积极鼓励其入园。

2.加快技术攻关平台建设。实施企业技术中心建设计划,建设一批以企业为核心、以国家、省、市、区级企业技术中心为基点、以精细化工产业领域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为目标的技术攻关平台,按照市场化机制运作,产学研协同攻关,推动科研成果迅速产业化,共建技术创新实验基地,提高产业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供给能力,全面提升杭州精细化工产业核心竞争力。

(四)重点企业培育路线图

1.引导行业龙头骨干企业走出去。鼓励企业在资源条件和投资环境适当的国家和省份建立纺织原料基地及产品加工基地,充分利用国内外市场、技术、人才、原料等各种重要资源,实现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实现企业跨界融合、跨国发展战略。

2.鼓励优强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通过工艺革新、技术改造,降耗减排、节约资源、降低成本;不断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精、尖”产品,提升优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参与精细化工产业链、价值链的协同分工合作,加大工艺革新、技术改造力度,形成一批高技术含量、高质量、高附加值的拳头产品。

3.推进企业有效整合提升。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主导相结合,坚持产权重组与提升核心竞争力相结合,大力鼓励精细化工龙头企业、重点企业,立足于扩大规模效益、构筑产业链竞争优势原则,兼并重组中小企业,加快做强做大进程。通过企业兼并重组,推进品牌建设和行业整体竞争力提升,实现企业总量减少、做强企业增多、产业规模扩大、产业集聚度提高的产业转型升级目标。各职能部门要积极指导并帮助解决好企业兼并重组过程中富余人员安置、资产划转、债务核定与处理、收益分配等问题。

三、主要对策与举措

(一)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精细化工产业作为工业的基础产业,其中不乏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投资密度、低消耗和低污染的产品和项目,与其他产业的发展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十二五”期间,国家确定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我省确定的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我市确定的十大重点产业,其发展都离不开精细化工产业的支撑。重点产业的发展不仅为精细化工行业提供自身发展和壮大的极好机遇,也向精细化工行业提出提供高端原料、新型材料、特种化学品的要求。基于杭州工业的现实基础和所处时期,我市要发展实体经济,精细化工产业必不可少。为此,应把握科学发展大方向不动摇,结合地方实际发展现状,统一思想、实事求是、科学决策,为精细化工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政策环境。

(二)实施积极的产业发展策略

以技术创新为核心,提高整体技术水平;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提高产业组织能力;以人力资源为重点,推进产业管理水平升级;以积极的产业金融政策为保障,拓宽产业资金来源渠道。

(三)充分发挥扶持资金的引导作用

为引导和促进精细化工产业的创新发展,提升竞争力,实现绿色、优质、可持续增长目标,在市级专项扶持政策中加大对精细化工行业健康发展的扶持力度。如设立类似于美国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的奖励资金,用于资助奖励在杭精细化工企业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化工建设方面的投入和取得的成效;奖励“腾笼”企业,补助产品和工艺较为落后,且不具有改造提升能力的企业主动提前停止化工产品生产活动;在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和淘汰落后产能专项资金中对精细化工企业予以倾斜。

(四)培育发展行业中介机构

培育发展行业协会、学会等行业中介服务体系,加强行业自律体系建设。开展行业诚信行为评价与考核;开展行业调查、统计、信息发布;组织会展招商、知识产权保护以及产品推介;针对全球贸易新形势,开展石化领域的产业损害调查,在应对各种技术及绿色贸易壁垒,处理国际贸易纠纷等事务方面为企业提供指导和服务等工作。以协会、学会为纽带,进一步发挥行业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整合上下游产业链,创造市场机制下竞争与合作协调发展的氛围。

索引号

002489452/2013-21698

发布机构

市经信局

文号

发布日期

2013-04-03

杭州市精细化工产业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

发布日期: 2013-04-03 05:38

浏览次数:

化工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资金技术密集,规模经济效益显著,上下游关联性强,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大。精细化工是化学工业中生产精细化学品的经济领域。创新发展精细化工产业对推动杭州工业转型升级、提升经济综合实力、强化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中共杭州市委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创新强市战略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发展创新型经济的若干意见》(市委〔2012〕18号)精神,结合国家、省、市产业发展相关规划及要求,特制定本行动计划。计划期限为三年(2013-2015年)。

一、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立足产业现状,着眼未来发展,从战略性、前瞻性、可操作性和突出杭州特色出发,围绕构建现代化、规模化、生态化化工产业体系和提升整体竞争力的目标,以“政策扶持引导、重大项目推进、产业集聚发展、技术和管理创新”为抓手,着力推进“产业布局、技术结构、产品结构”三大调整,力争实现产业与区域经济、周边环境的和谐发展,进一步促进精细化工产业健康、快速与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适度发展重化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立足杭州位于长三角南翼地理中心的区位优势和巨大的石化产品市场需求及市场辐射能力,创造良好的机制条件和政策环境,主动对接上海、宁波大石化产业基地,有选择地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投资密度、低消耗和低污染的现代化学工业,打造特色有机原料和合成新材料工业基地,带动并整合上、下游化工产业规模化、高端化发展,形成区域特色的精细化工产品链竞争优势,成为环杭州湾石化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2.坚持建设产业发展新平台与促进布局调整有机结合。按照循环经济建设开发理念,依据国家和省市相关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布局规划、生态环境功能区划和环境功能区划等)明确化工产业区块,合理布局、有序建设,以实现物流、能源流高效循环利用。对分散在各区、县(市)的其他中小散的化工企业,按照集约化、规范化发展要求,通过整合提升,向有条件的工业功能区集聚或实施产业转型。通过对产业集聚区外的新建化工项目审批进行限制,对技术水平先进的化工项目入住化工园区进行鼓励和引导,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化工产业布局的科学调整。

3.坚持提升技术装备水平与促进从业人员素质改善有机结合。鼓励通过广泛的国内、国际合作,引进先进的化工生产工艺、控制技术和设施装备,并消化吸收,推广CCTV(中央监控)、DCS(集散控制)、PLC(可编程逻辑控制)等生产过程自动监测和控制系统、ERP生产经营管理信息系统,提高信息化水平,并逐步建设VOC(低分子挥发物)减排系统、ESD(紧急停车)系统,危险区域自动封闭系统等先进的环保和安全防护设施,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产业。把改造落后的生产方式与建立现代化工产业管理体系、提高从业人员素质结合起来,将生产经营模式创新、精益管理方法推广与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相结合,提高精细化工产业整体水平。

4.坚持节能减排与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有机结合。以安全生产、环保达标和节能减排为主线,围绕企业布局的合理性、产业政策、技术装备条件等要求,进行调整和优化。按照国家和省市各级政府“关于十二五时期重污染高耗能行业深化整治促进提升的指导意见”要求,对技术含量低、环境污染重、收率低、能耗大、规模小、安全保障差的传统精细化学品以及小农药、小化肥、小橡胶等粗、小、差的化工企业要坚决采取措施,实行关停并转。

(三)主要目标

力争到2015年末,全市精细化工产业结构得到明显的改善和优化,以新领域精细化学品为代表的精细化工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形成较为明显的产业优势;高污染高耗能产品的总量和发展速度得到有效控制;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产业集群;全面整顿清理生产技术和装备落后、安全和环境隐患较大、布局不合理的小化工企业;专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建设布局规划更趋合理,园区建设更为科学,与周边安全和生态环境更加和谐;全面落实技术创新、循环经济、绿色生态化工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行业技术、装备、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得到全面提升,为精细化工产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良好保障。

1.产业规模增长。2012-2015年,全市化工产业精细化率提升4个百分点;全市精细化工产业工业销售产值年增长12%以上,争取2015年末突破1000亿元;利税年增长10%,争取2015年末突破85亿元。到2015年末,争取年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企业2家,超50亿元的企业3家,超10亿元的企业6家。

2.产品结构优化。以安全生产、环保达标和节能减排为主线,围绕企业布局的合理性、产业政策、技术装备条件等要求,进行调整和优化。对一批技术含量低、环境污染重、收率低、能耗大、规模小、安全保障差的传统精细化学品及其小型化工企业实行关停并转。

3.制造水平提升。淘汰含双对氯苯基三氯乙烷、三丁基锡、全氟辛酸及其盐类、全氟辛烷磺酸、红丹等有害物质的涂料、甲胺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久效磷等高毒农药、瘦肉精、软边结构自行车胎等落后产品,淘汰水冲泵(特殊工艺除外)、敞口式离心机、明流式压滤机和非密闭抽滤设备,淘汰电热式鼓风烘干、老式热风循环干燥等干燥设备等任务。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制造工艺和水平,整个行业的工艺、技术、装备、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特色有机原料和合成新材料工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专用化学品领域达到或接近国际领先水平,橡胶加工业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4.优化产业布局。产业定位明确的化工产业集聚区基本建成,具备集中供热、集中处理污水、集中处置危险废物、建设物料输送主管廊等环境基础设施。安全和环境隐患较大、布局不合理的化工企业实现关停或者向化工产业集聚区搬迁改造,新建项目全部进入产业集聚区。通过鼓励企业整合,采取以优汰劣、上大压小、兼并重组等方式,在园区内建设一批规模大、技术先进、节能环保的建设项目,产业集聚度明显提高。

5.生态化工建设。产业链上下游衔接,物质流、能源流循环利用,废弃物综合治理成为化工产业集聚区的主要组织模式。到2015年末,现有化工企业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量在2010年基础上下降30%以上,单位产品能耗明显下降,有化工企业的县(市、区)全部通过整体验收。化工产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在现行基础上下降15%,污水、废气排放量减少10%以上。

二、创新发展路线图

以市场为导向,以提升国际竞争力为目标,坚定实施“引进一批、新上一批、发展一批、淘汰一批”的调整战略。以构建上下衔接的产业链为纽带,提高产业聚集度,变产品优势为产业链竞争优势;以提升行业整体技术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为途径,加快高技术、高投入、高效益的高端化发展进程;以循环经济和现代化学系统工程方法理论为指导,科学、前瞻地规划建设精细化工产业集聚区,打造杭州化工转型升级的核心平台。

(一)关键核心技术路线图

1.做大做深精细化工产业链。把握国内外化工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新动向,加大技术开发与引进力度,实现产业链的深度延伸。围绕产业发展十大产业链,力争在有机硅新材料、特种工程塑料、高端纤维及复合材料、高端合成橡胶及弹性体等产业链构筑上取得积极成效,做深做细中下游产品,形成若干高性能、高附加值的产业链集群。

2.做精做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根据杭州精细化工产业的现有基础和市场需求,按照产业链优化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淘汰落后与技术升级相结合、市场导向和技术驱动相结合的精细化工产业创新发展相关原则,加强在关键技术、核心领域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引再创新,择优发展高档合成树脂、合成橡胶、聚酯、聚氨酯、特种纤维、聚碳酸酯等产业链;支持发展高端专用精细化学品,优化传统精细化工产业结构,全面提升精细化工行业技术装备水平;加快发展工程塑料、特种橡胶和功能性聚合物膜材料等高分子材料,打造高端有机硅和氟化工新材料特色产业优势;根据下游相关产业发展需要,优化基础化工产业结构,增强产业竞争力。

(二)重大项目推进路线图

1.以技术创新、工艺革新、新品研发为切入点,抓好若干具有突破性、带动性、示范性的关键项目。创新产业资金管理方法,将精细化工产业重大项目纳入产业资金重点扶持领域,着力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瓶颈,实现重大技术的产业化。大力推广新技术新产品应用示范,以应用促发展、促提升。

2.加大产业转型升级投入。以技术改造为抓手,以龙头企业培育为重点,以基地建设为载体,改造提升传统精细化工产业。积极实施省、市行业龙头骨干企业技术赶超计划和重点技术改造“双千工程”。鼓励对传统精细化工产业的关键环节、关键技术、关键设备进行技术改造投资;鼓励行业龙头骨干企业积极开展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拓展的投资,巩固产业发展基础;支持企业依托原有产业优势投资关联产业,形成新的增长点;引导中小微企业实施向“专精特新”发展和提高专业化协作配套水平的投资。

3.加快工业项目储备库建设。按照“储备一批、前期一批、开工一批”的要求,尽快实施动态跟踪、分级管理的项目储备制度,努力实现由单个项目谋划向项目群、产业群谋划的转变。积极储备一批产业规模化优势培育、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等方面的精品项目,切实把项目库建成精细化工产业创新发展的动力库。

4.加快重大工业投资项目实施。积极谋划建设一批有利于精细化工产业链完善、核心竞争力提升、产业结构优化的基础产业重大工业投资项目,加快项目前期工作进度。完善工业功能区(产业集聚区)园区基础设施,搭建工业项目建设平台。建立并完善重大工业投资项目决策咨询机制和推进协调机制,科学谋划,合理布局,集中要素资源,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实施。

(三)公共平台建设路线图

1.加快产业园区建设。按照合理布局、科学规划、逐步开发、协调发展的原则,结合各地资源优势、产业基础、交通条件、环境容量等,加快精细化工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的规划与建设,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与城镇建设、土地利用、环境资源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改进管理,强化服务,完善招商引资机制,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把产业园区建设成为项目快捷投入、产业有效集聚、循环经济示范带动、产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平台。建设精细化工园区,作为调整地方化工产业布局、提升产业、发展新材料产业、推进集聚的重要举措。坚持做好临江生态化工区块和建德马目-南峰高新技术产业园两大化工产业园区建设,用三至五年时间将临江区块建设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化工与精细化工兼备的化工园区,将马目-南峰高新技术产业园中马目、五马洲区块(辐射大洋镇化工功能区)建设成科技创新为先导的以精细化工为主的产业示范区,成为杭州化工产业新一轮发展的主平台、主战场。推进精细化工各产业集聚区的转型升级方案实施。积极引导并实施好城区化工企业的搬迁和提升改造,对符合上述产业园区规划且工艺技术水平达到园区准入标准的项目,应积极鼓励其入园。

2.加快技术攻关平台建设。实施企业技术中心建设计划,建设一批以企业为核心、以国家、省、市、区级企业技术中心为基点、以精细化工产业领域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为目标的技术攻关平台,按照市场化机制运作,产学研协同攻关,推动科研成果迅速产业化,共建技术创新实验基地,提高产业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供给能力,全面提升杭州精细化工产业核心竞争力。

(四)重点企业培育路线图

1.引导行业龙头骨干企业走出去。鼓励企业在资源条件和投资环境适当的国家和省份建立纺织原料基地及产品加工基地,充分利用国内外市场、技术、人才、原料等各种重要资源,实现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实现企业跨界融合、跨国发展战略。

2.鼓励优强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通过工艺革新、技术改造,降耗减排、节约资源、降低成本;不断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精、尖”产品,提升优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参与精细化工产业链、价值链的协同分工合作,加大工艺革新、技术改造力度,形成一批高技术含量、高质量、高附加值的拳头产品。

3.推进企业有效整合提升。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主导相结合,坚持产权重组与提升核心竞争力相结合,大力鼓励精细化工龙头企业、重点企业,立足于扩大规模效益、构筑产业链竞争优势原则,兼并重组中小企业,加快做强做大进程。通过企业兼并重组,推进品牌建设和行业整体竞争力提升,实现企业总量减少、做强企业增多、产业规模扩大、产业集聚度提高的产业转型升级目标。各职能部门要积极指导并帮助解决好企业兼并重组过程中富余人员安置、资产划转、债务核定与处理、收益分配等问题。

三、主要对策与举措

(一)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精细化工产业作为工业的基础产业,其中不乏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投资密度、低消耗和低污染的产品和项目,与其他产业的发展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十二五”期间,国家确定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我省确定的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我市确定的十大重点产业,其发展都离不开精细化工产业的支撑。重点产业的发展不仅为精细化工行业提供自身发展和壮大的极好机遇,也向精细化工行业提出提供高端原料、新型材料、特种化学品的要求。基于杭州工业的现实基础和所处时期,我市要发展实体经济,精细化工产业必不可少。为此,应把握科学发展大方向不动摇,结合地方实际发展现状,统一思想、实事求是、科学决策,为精细化工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政策环境。

(二)实施积极的产业发展策略

以技术创新为核心,提高整体技术水平;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提高产业组织能力;以人力资源为重点,推进产业管理水平升级;以积极的产业金融政策为保障,拓宽产业资金来源渠道。

(三)充分发挥扶持资金的引导作用

为引导和促进精细化工产业的创新发展,提升竞争力,实现绿色、优质、可持续增长目标,在市级专项扶持政策中加大对精细化工行业健康发展的扶持力度。如设立类似于美国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的奖励资金,用于资助奖励在杭精细化工企业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化工建设方面的投入和取得的成效;奖励“腾笼”企业,补助产品和工艺较为落后,且不具有改造提升能力的企业主动提前停止化工产品生产活动;在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和淘汰落后产能专项资金中对精细化工企业予以倾斜。

(四)培育发展行业中介机构

培育发展行业协会、学会等行业中介服务体系,加强行业自律体系建设。开展行业诚信行为评价与考核;开展行业调查、统计、信息发布;组织会展招商、知识产权保护以及产品推介;针对全球贸易新形势,开展石化领域的产业损害调查,在应对各种技术及绿色贸易壁垒,处理国际贸易纠纷等事务方面为企业提供指导和服务等工作。以协会、学会为纽带,进一步发挥行业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整合上下游产业链,创造市场机制下竞争与合作协调发展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