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索引号 | 002489452/2013-21699 | 公开形式 | 主动公开 |
文件编号 | 成文日期 | 2013-04-03 | |
发布机构 | 市经信局 | 信息分类 | 专项规划 |
点击率 |
节能环保产业是指为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的产业,涉及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以及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等,产业链长,关联度大,吸纳就业能力强,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明显。为深入贯彻杭州市委市政府“创新强市”战略,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11〕26号)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发〔2012〕19号)等文件的有关要求,特制定本行动计划。计划期限为三年(2013-2015年)。
一、创新发展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坚持政策机制驱动、技术创新引领、重点工程带动、服务模式创新,立足比较优势,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产业竞争力为核心,大力推进节能减排,选择一批基础条件较好、技术条件成熟、成长潜力大、产业关联度高的节能环保产业重点领域和产品,加快做大做强,优化产业结构;突破一批具有重大支撑作用的节能环保技术,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加快实现产业化;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服务业,不断提升市场化服务水平;基本建立市场竞争能力强、结构及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节能环保产业体系,努力建成为国内重要的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高地。
(二)主要目标
1.产业规模快速增长。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6%以上,到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到850亿元。形成一批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培育1家年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企业,10家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企业。
2.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升。到2015年,节能环保装备和产品质量、性能大幅度提高,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品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节能环保装备和产品,部分重点领域形成完整产业链。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培育一批国家级、省级节能环保产业研发机构、创新服务平台,力争若干核心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3.节能环保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大力发展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业和服务业,以服务为先导,促进装备制造业服务化。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节能服务业销售额年均增速保持25%。到2015年,分别形成5个和10个左右年产值在2亿元以上的专业化合同能源管理公司和环保服务公司,建成一批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竞争优势的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区(基地)。适度发展以处理本地废弃物为主的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城镇污水、垃圾和脱硫、脱硝处理设施运营基本实现专业化、市场化。
二、创新发展路线图
(一)关键核心技术路线图
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政策性,重点根据国家对节能减排的指标要求,结合我市实际明确发展节能产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和环保产业的重点。
1.节能产业重点领域。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11〕26号),节能方面“十二五”要重点实施锅炉窑炉改造、电机系统节能、余热余压利用、绿色照明等节能改造工程,以及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合同能源管理推广工程和节能能力建设工程等。锅炉窑炉节能改造方面。大力发展超临界锅炉、高参数热电锅炉、纯低温余热发电锅炉及相关核心配套装备。加快开发工业锅炉燃烧自动调节控制、高压加热器等技术装备。
余热余压利用方面。重点加快低温低压余热发电、低温余热能量转换器等技术和装备的自主研发步伐,开发烧结及炼钢烟气干法余热回收利用、螺杆膨胀动力驱动、蓄热式燃烧等技术和设备。螺杆膨胀动力驱动技术用于工业锅炉(窑炉)余热发电或直接驱动机械设备,高效回收利用中低品位热能。研发重点是千瓦级到兆瓦级系列设备、精密机械加工和轴承生产。蓄热式高温空气燃烧技术用于工业窑炉及煤粉锅炉,研发重点是钢铁行业蓄热式加热技术、有色行业蓄热式熔炼技术以及固体燃料工业窑炉适用的蓄热式燃烧技术。
电机及拖动节能方面。加快开发高压变频调速技术、稀土永磁无铁芯电机技术,示范推广高效率的、与变频器结合可进行流量调节的泵、风机、空压机等设备。高压变频调速技术研发重点是关键部件绝缘栅极型功率管(IGBT)以及特大功率高压变频调速技术。稀土永磁无铁芯电机技术重点是中小功率电机产业化。建立国内先进的电机研发生产基地和变频器生产基地。
节能产品方面。加快研发空调、冰箱等高效压缩机及驱动控制器、高效换热及相变储能装置,各类家电智能控制节能技术和待机能耗技术;重点攻克二氧化碳热泵技术;加快推广节能产品惠民工程节能家用电器。二氧化碳热泵技术用于热泵热水系统等,相对普通热水器节能75%,研发重点是压缩机和热泵系统的设计和优化,解决系统和部件的耐压和强度问题。
高效照明产品方面。加快半导体照明(LED、OLED)研发,重点是金属有机源化学气相沉积设备(MOCVD)、高纯金属有机化合物(MO源)、大尺寸衬底及外延、大功率芯片与器件、LED背光及智能化控制等关键设备、核心材料和共性关键技术,开发和推广景观和城市道路照明、大尺寸液晶显示背光源、汽车照明等半导体照明产品。开展氮化镓材料与器件的基础性研发;开发陶瓷金卤灯关键部件及商用灯具;加快推广低汞型普通照明用自镇流荧光灯、三基色双端直管荧光灯等普通节能照明产品。打造国内一流的LED和陶瓷金卤灯产业集聚区。
节能服务方面。大力发展以合同能源管理为主要模式的节能服务业,不断提升节能服务公司的技术集成和融资能力。鼓励节能服务公司加强技术研发、服务创新和人才培养,不断提高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2.资源综合利用重点。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11〕26号),重点实施资源综合利用、废旧商品回收体系、“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再制造产业化、餐厨废弃物资源化、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示范推广等循环经济重点工程。由于部分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属于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如废旧纸造纸、废铜冶炼等),因此要以资源综合利用的技术装备以及综合利用本地废弃资源示范项目为重点。
资源循环利用装备方面。重点集中攻克废旧电器电子、废电池、含汞废旧灯管等再生资源无害化处理技术、设备,研发或引进城市生活垃圾干化资源化预处理、餐厨废弃物低能耗高效灭菌和废油高效回收利用技术装备。
资源循环利用方面。推广应用垃圾发电湍沸复合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水泥窑垃圾焚烧处理、水泥窑污泥焚烧处理、废旧轮胎预硫化翻新制造、污泥制砖技术等。
3.环保产业重点领域。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11〕26号),“十二五”期间,全国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下降8%;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下降10%。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全国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4200万吨,新建配套管网约16万公里;实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工程,形成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削减能力140万吨、10万吨。实施脱硫脱硝工程,形成二氧化硫削减能力277万吨,氮氧化物削减能力358万吨。结合杭州产业实际,提出节能产业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
污水处理方面。重点攻克膜处理、新型生物脱氮、重金属废水污染防治、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工业废水深度处理技术。
大气污染控制方面。重点研发推广重点行业烟气脱硝、汽车尾气高效催化转化及工业有机废气治理等技术与装备。
垃圾处理方面。重点研发渗滤液处理技术与装备,示范推广大型焚烧发电及烟气净化系统、中小型焚烧炉高效处理技术、大型填埋场沼气回收及发电技术和装备,大力推广生活垃圾预处理技术装备。
监测设备方面。加快大型实验室通用分析、快速准确的便携或车载式应急环境监测、污染源烟气、工业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污染在线连续监测技术设备的开发和应用。
环保药剂与功能材料方面。重点发展与污染治理工艺配套的高效杀菌剂、絮凝剂、生物功能菌剂等环保药剂,高效膜材料与膜组件、专用催化剂等功能材料。
环保服务方面。充分利用我市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集中、人才密集等优势,加快发展环保服务产业。以城镇污水垃圾处理、火电厂烟气脱硫脱硝、危险废物及医疗废物处理处置为重点,推进环保工程总承包、环保设施运营、环保技术咨询等服务业。
(二)重大项目推进路线图
以超前的理念、战略的意识、全局的思维,重点扶持一批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装备的研发、产业化投资以及推广应用,促进节能环保产业的创新发展。
1.技术研发项目。深化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组织实施重大技术攻关,进一步加大节能环保产业的科研投入,突破一批关键和共性技术瓶颈,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高新技术产品。重点实施浙江赞宇科技新型磺化节能减排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浙江天蓝环保研发总部、浙富水电水力机械模型通用试验台等关键技术研发项目,研发投入5.72亿元。
2.重大产业发展项目。积极引导企业加大产业化投入,广泛吸收社会资本参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中来,尽快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多元化投资格局,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充分发挥企业投资主体的作用,加快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节能环保产业,提高传统产业的高新技术含量,优化产业结构。重点实施杭州松下大地同和顶峰资源循环有限公司的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处理项目,中国重汽集团杭州发动机有限公司“MAN”D08发动机,聚光科技(杭州)物联网产业化基地建设等一批在建和拟建重大项目,总投资112.67亿元。
3.重点节能减排工程。进一步落实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工作,围绕“十二五”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加快实施节能减排重点项目,通项目示范应用与推广,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
工业锅炉改造工程。加快实施现有在役中小型低效锅炉改造与更新工程,淘汰超役使用锅炉,减少低效锅炉数量及能源消耗,优化锅炉燃烧技术及燃料结构,大力推广天然气高效清洁燃气锅炉技术。通过三年时间,印染行业完成750多台有机热体锅炉尾部余热利用、印染化纤行业完成320台锅炉的集中热媒加热节能改造、垃圾电厂完成湍沸复合流化床垃圾焚烧节能改造、10吨/时(含)以上燃煤工业锅炉完成煤粉锅炉改造,热电行业完成50台以上中温中压链条炉改高温高压循环流化床锅炉,年可实现节能量达134万吨标煤。
电机节电工程。大力推广节能型电机,应用变频调速和功率补偿等技术,加快低效电机、风机、水泵等的更新改造,优化电力拖动机组配置,提高电力拖动机组运行效率。通过三年时间,完成推广高效电机250万千瓦以上,实现节电6.25亿千瓦时。
绿色照明工程。重点在公用设施、宾馆、商厦、写字楼、体育场馆、居民住宅中推广高效节电照明灯,降低高峰用电负荷。到“十二五”末,机关事业和公益性单位节能灯具推广应用面达到100%以上,城镇居民家庭节能灯具应用面达95%以上。
清洁生产示范工程。在能源、工业、农业、交通、商贸、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实施一批清洁生产示范工程,实施清洁生产的企业达1000家以上,从源头和全过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逐步推进各类园区开展清洁生产。
重点污染源治理工程。加快实施重点污染源治污改造和提标深度治理、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污水处理厂脱氮除磷、污泥安全处置、火电厂脱硫脱硝治理、重金属污染治理等工程。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进入污水、垃圾处理等市政公用事业建设。通过三年时间,新增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能力30万吨/日,全市垃圾分类覆盖范围达70%以上,主城区垃圾直运网络覆盖达80%以上,市区生活垃圾处理能力达8800吨/天以上,其中焚烧能力5000吨/天,无害化处理率为100%。热电厂脱硫效率达到90%以上,杭钢集团脱硫效率在90%以上。燃煤发电机组烟气脱硝效率在85%以上,燃煤热电企业脱硝效率在60%以上。水泥企业脱硝效率达到85%以上。
(三)公共平台建设路线图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面向产业、服务企业,资源共享、注重实效”的原则,通过统筹规划、集聚资源、营造环境、加强服务,建立和完善满足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需求的支撑体系和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和专业化分工协作,推动共性关键技术的转移与应用,逐步形成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的公共服务体系和长效机制。
1.产业集聚发展平台。强化规划引导,以现有工业园区为依托,明确各园区重点建设、培育、提升发展的节能环保产业重点领域,培育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实现各细分产业之间的分散布局和产业内部的集聚发展。
2.技术创新和人才培育平台。加块培育创新型人才,鼓励企业、科研机构、高校联合建立节能环保产业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和研发机构,在大型企业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加强与中国节能协会、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等国家、省行业协会的联系和合作,加强信息沟通,利用协会平台了解产业发展趋势、科技创新动态,联手相关园区和企业做好行业先进技术的引进工作。
3.节能环保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在进一步强化合同能源管理风险池基金的作用的基础上,扩大节能环保产业公共融资平台,建立新产品新技术首购首用风险基金。联合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杭州分中心、浙江省机电产品质量检测所等单位,成立一批行业公共检测平台,集合标准信息、产业技术、科技创新服务等要素,帮助企业提升科技含量和产品质量。建设网上交易市场平台,通过建立技术库、人才库、项目库等,促进节能环保技术装备的交流交易、产业投资和推广应用。成立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咨询专家团队,依靠行业专家学者在关键共性技术、科技成果产业化、科技人才对接以及项目申报等方面提供服务。
(四)重点企业培育路线图
1.引进一批先进企业。锁定美国通用电气、卡万塔能源控股集团,德国欧司朗、林德气体,法国威立雅,日本电工株式会社,中节能、上海环境集团、中国再生资源开发等一批世界500强、中国100强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联系跟踪一批具有引领性、方向性和影响力的大项目;积极促进节能环保产业的全球或全国领军企业总部、区域总部及其研发中心、结算中心落户杭州。
2.发展一批重点企业。鼓励大型重点用能单位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和管理经验,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方式,延伸产业链,实行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积极推动清洁生产、电平衡测试、能源审计等中介服务公司在技术咨询、诊断的基础上,推进节能环保工程总承包服务业,通过合同能源管理等方式为企业提供节能环保改造工程服务,设施运营服务等。
三、主要对策与举措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府导向
成立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与协调,营造促进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联合经信、发改、科技、质监、财政等部门,协调解决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建立与完善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市政工程优先使用杭产节能环保装备和产品,推动绿色消费市场的建立和完善。培育提升一批节能环保产业园,作为产业发展重点集聚平台,将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速度、节能减排基础设施建设、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情况等作为各区、县(市)、园区考评激励的重要方面。
(二)推进科技研发,增强创新能力
加大对节能环保产业科技创新扶持力度。一是加强节能环保创新能力建设,鼓励提升和新建一批研发中心、技术中心等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培育、引进创新型人才,把高水平的研发人才纳入到市人才奖励体系。二是多渠道筹集研发资金,支持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以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各种创新形式。三是成立节能环保产业网上交易市场平台,收集一批国内外重点科技成果,建立技术库、项目库等,促成节能环保科研成果产业化,实行节能环保产业新产品新技术首购首用风险。四是培育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并引导其向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服务体系,提高科技服务水平。
(三)拓宽投融资渠道,支持企业发展
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广泛吸收社会资本参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中来,尽快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多元化投资格局,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充分发挥企业投资主体的作用,加快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节能环保产业,提高传统节能环保产业的高新技术含量,优化节能环保产业结构。鼓励金融机构对资质好、管理规范企业实施节能环保技术改造和创新项目,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建议杭州市合同能源管理风险池基金增加至5000万,时间延长至2015年。
(四)加快结构调整,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以节能环保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和基地化为目标,选择素质好、水平高、发展潜力大的企业,集中进行政策倾斜和重点扶持,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规模大、效益好的企业集团,使之成为节能环保产业的研发中心、信息中心和名优产品生产中心。引导鼓励具备条件的大型企业集团进入节能环保业,鼓励跨地区、跨行业的企业联合,形成规模优势,提高产业竞争力。积极推动企业开展ISO9000、ISO14000质量体系认证,成立一批行业公共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帮助企业提升科技含量和产品质量,培育一批以国产化和成套率高、工程造价低、工艺先进稳定、经济效益显著、有市场竞争力的节能环保名牌产品,逐步从产品名牌向企业名牌、区域名牌拓展,同时加大现有品牌的国际市场拓展力度,提高出口产品数量和质量,使之成为国际名牌。
(五)制定关键扶持政策,支持重点工程建设
进一步落实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工作,在积极争取国家、省的相关政策支持的基础上,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重点加大对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城镇垃圾处理设施等污染减排项目建设的支持。大力支持清洁生产、电(热)平衡测试、能源审计、节能评估等节能减排技术咨询、诊断工作,为企业提供各类节能减排改造方案。鼓励各类中介服务机构联合设备制造、工程建设等单位,延伸产业链,推进节能环保工程总承包服务业,通过合同能源管理等方式为企业提供节能环保改造工程、设施运营等服务。研究制定财政、税收、价格、政府采购、招投标等综合措施,鼓励节能环保产业技术进步和成果转化,引导重点企业节能技术改造与设备更新、淘汰落后产能及节能示范项目、技术与产品的推广。
(六)加强交流合作,强化人才培育
加强国内外交流和合作,积极组织节能环保产业界参加国际性、区域性的经贸洽谈和交流活动,争取引进更多的节能环保合作项目、资金和先进技术;充分利用国际金融机构和外商直接投资,引进先进的节能环保技术、设备和管理。积极鼓励节能环保出口产品由单一设备向一条龙服务转化。围绕节能环保产业重点领域,培养造就一批定位明确、层次清晰、结构合理、团结协作的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创新团队。以创新平台和项目为依托,加大人才培养、选拔和引进的力度,汇聚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国内外优秀人才;依托骨干企业,造就一支工程技术、经营管理、资本运营人才和企业家队伍,为节能环保产业提供全方位的人才服务和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