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索引号 002489452/2013-21700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 成文日期 2013-04-03
发布机构 市经信局 信息分类 专项规划
点击率
杭州市化纤产业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
来源:杭州市工业经济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3-04-03 05:40      浏览次数:

为贯彻落实“创新强市”战略部署,全面实施《化纤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年)》,基于产业的现有基础和现实环境,大力推进杭州市化纤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杭州市化纤产业创新发展,特制订本行动计划。计划期限为三年(2013-2015年)。

一、创新发展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建国际一流的化纤产业基地为目标,以企业为主体,以产业集群为依托,以中国(萧山)化纤科技城建设为新增长极,以重大技改、创新项目为抓手,促进市、区县、乡镇三级政府联动,协同产学研发展,发挥产业链集成优势,以全球化的视野引导产业发展布局,全面提升杭州化纤产业的国际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推进杭州化纤产业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高新化发展。立足自主创新与再生创新相结合,高起点开发关键技术,采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化纤产业;积极引进国际原创先进科研成果,推进高新技术成果的快速产业化,形成并巩固杭州化纤产业的优势和特色。

2.集群化发展。依托现有产业优势、技术优势和资源优势,以骨干企业为核心,加快化纤产业向优势区域集聚,加快中国(萧山)化纤科技城建设,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和产业中介服务机构,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和自律力的产业集群。

3.国际化发展。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立足国内,拓展国际,引导产业资金投向。加强与国外企业集团和研究机构的交流合作,提高全球资源配置和整合布局能力,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地参与国际分工,提高国际化水平,加快化纤产业向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发展。

4.品牌化发展。建立和完善质量保证和监控体系,提高产品标准水平;紧密结合市场,对质量、创新、快速反应、社会责任等品牌价值要素不断加以完善和提升,进一步提高产品创意设计水平,加强市场开发培育与营销模式创新,通过培育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提升产业的整体水平和全球竞争力。

(三)主要目标

1.总体目标:到2015年末,杭州市化纤产业工业总产值力争突破3000亿元;万元产值综合能耗累计降低15%;化学纤维差别化率达到60%以上;在高新技术纤维及高新技术纤维复合材料的规模化生产、产业化应用方面率先突破,规模以上化纤新材料产业销售产值超过1000亿元;创新机制初步形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趋于完善,进一步提高杭州化纤产业在国际化纤市场话语权,成为中国化纤产业的制高点。

2.创新目标:到2015年末,规模以上化纤新材料企业研发投入力争占到销售收入的1.5%;80%的规模以上化纤新材料企业拥有自己的研发机构;新增国家级技术中心研发中心1家,省级技术中心或研发中心8家;年均申请国家专利超过50项,企业自主创新和再生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企业普遍推行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初见规模,综合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下降,规模以上企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年均下降率达到5%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累计下降12%;COD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累计下降8%和6%。培育年销售产值超1000亿企业2家,培育年销售产值超100亿企业5家,培育一批年销售产值超10亿的企业。

二、创新发展路线图

(一)关键核心技术路线图

着力突破高新技术纤维材料的技术瓶颈,在高性能碳纤维、芳纶、聚苯硫醚、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玄武岩纤维、聚酰亚胺、新型聚酯等领域,研究开发和引进一批新技术,新上一批产业化项目,成为国家化纤新材料产业研发和创新中心。

采用先进实用技术和高新技术,重点解决生产装备的柔性化、常规产品的优质化。加快发展超仿真、功能性、差别化、产业化纤维,参与中国纤维流行趋势研发,推动化纤与下游纺织品的应用开发,成为世界级优质化纤生产基地。

重点发展:

1.差别化、功能性纤维

(1)直接纺差别化、功能性涤纶长丝。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提升传统聚酯涤纶长丝工艺、装备及生产自动化控制水平,实现聚酯、涤纶产品柔性化、多样化、高效化生产。尤其是积极引进和应用大型聚酯液相增粘成套国产化技术与装备以及直纺熔体添加系统,积极开发抗菌、吸湿透汗、纳米改性、阻燃、导电等功能性、差别化产品。

(2)熔体直纺涤纶工业丝。 注重规模化、集团化和差别化的发展趋势,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大力发展高模低收缩型、高强超低收缩型、耐磨型、阻燃型、抗芯吸型、可进一步侵胶的活化型以及彩色、异性等功能性、差别化产品,与终端市场中的线带、建筑土工用纺织建材、膜材料以及汽车安全带、安全气囊等产业形成上下游配套和一体化开发。

(3)非纤聚酯。随着瓶用聚酯在防渗性、韧性、抗紫外线、乙醛含量严格限制性和可回收性等方面的技术得到进一步改进,关注在啤酒等包装领域最具有发展潜力的聚酯瓶产业。关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如共注射拉伸吹塑技术、表面涂层技术、多层共混阻透技术等研发能力的国内外企业,积极引进投资。

(4)新型聚酯。鼓励企业大力发展 PTT树脂聚合新技术、长丝产业化成套工艺技术和 PTT地毯产品研发技术;发展 PBT纤维级聚合新技术和产业化成套工艺技术、 PBT纤维多品种、多领域市场应用开发技术; PEN聚合和纺丝技术、用作骨架增强材料制备技术以及 PEN树脂用于啤酒瓶、压力瓶、复合膜、复合树脂技术。

(5)锦纶聚合和纺丝。充分利用在锦纶 CPL原料上的优势,应用新技术提高单机聚合能力,提高高速纺比例,迅速降低单位成本并扩大产能占领市场;适度引进外资发展高附加值的 PA66盐及切片、纺丝项目。

2.高新技术纤维

重点发展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高性能纳米纤维、高性能聚苯硫醚纤维、新型聚酯等材料产品。推动高性能纤维的聚合、纺丝低成本生产关键技术和装备取得突破,实现高性能纤维的工业化、规模化生产,降低纤维制造成本,扩大纤维应用领域。

在碳纤维领域突破碳纤维原丝生产用饱和蒸汽牵伸机、预氧化炉、高低温炭化炉、恒张力收丝装置等关键设备制造技术。

在芳纶纤维领域研发大容量双螺杆反应器、耐强酸强碱精密计量及控制系统,板框过滤机、计量泵、流量计、粘度计、分散型控制系统。

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突破国产化干法生产线制备关键技术;提高湿法生产单线产能(300吨/年);解决高性能计量泵、高精度纺丝喷丝板、高光洁度管道、超低速、高速卷绕设备加工瓶颈。

3.产业用纺织品纤维

大力发展安全防护用纺织品、多功能篷盖材料、农用纺织品、功能性过滤材料、土工合成材料、车用纺织品等。积极发展建筑用纺织材料等量大面广的产品;加强产业用纺织品特种编织技术、复合加工技术、后整理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二)重大项目推进路线图

以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工艺革新项目为切入点,通过对投资、创新项目的扶持资助,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和再生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的节能降耗减排水平,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1.投资项目:以萧山化纤产业集群为基础,采用先进适用技术,通过工艺革新、技术改造项目的实施,实现现有产能的降耗减排,循环生产,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产品品种,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产品附加值。

2.创新项目:建设一批以恒逸、荣盛、富丽达、正凯、华欣、东华等企业为核心,以国家、省、市、区级企业技术中心为基点,以杭州市化纤产业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为攻关目标、市场化机制运作,产学研协同攻关,推动科研成果迅速产业化,实现以创新为动力,全面提升化纤产业科技竞争力。

(三)公共平台建设路线图

完善以华瑞中国化纤信息网、中国纱线网、中国抽纱花边网为代表的信息与电子商务平台;以纺织工业(浙江)纺织产品检测中心为代表的检测检验平台;以传化为代表的物流服务平台;以“面面俱到”为代表的工业营销模式创新平台,着力打通产业链、价值链各环节,促进杭州市化纤产业与关联产业及产业链上下游的跨界融合发展。

以“中国国际化纤论坛”为杭州市化纤产业的国际交流平台,引进国际原创先进科技成果;以华欣等企业为核心,以余杭家纺产业集群为终端,构建一个“杭州免染功能性环保纤维——新型生态家纺产业联盟”,建设一个上下游利益共同体的纵向产业链联盟;以中国(萧山)化纤科技城建设为杭州市化纤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增长极,支持恒逸、荣盛、富丽达等化纤领军企业为生力军,掌握国际化纤产业发展最新动向,引领中国化纤产业发展前沿,把中国(萧山)化纤科技城建设成为中国(国际)化纤产业的总部基地、中国化纤新材料的科技创新中心和产业转型升级的示范平台。

(四)重点企业培育路线图

积极引导恒逸、富丽达等龙头企业在资源条件和投资环境适当的国家和省份建立纺织原料基地及产品加工基地,充分利用国内外市场、技术、人才、原料等各种重要资源,引领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协同创新攻关,实现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实现企业跨界融合、跨国发展战略。积极鼓励翔盛、开氏、红剑等优强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通过工艺革新、技术改造,降耗减排、节约资源、降低成本;不断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精、尖”产品,提升优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积极支持东华、正凯等中小企业参与化纤产业链、价值链的协同分工合作,加大工艺革新、技术改造力度,形成一批高技术含量、高质量、高附加值、替代性小的拳头产品。

三、主要对策与举措

(一)加强组织领导

建议建立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相关部门、区县、乡镇共同参与的全市推进化纤产业发展联席制度,形成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合力扶持的工作协调机制,并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协调解决杭州市化纤产业创新发展中遇到的重要问题,促进整个产业的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二)创新资金扶持

积极争取国家、省级专项资金支持,用好用足财税优惠政策,充分发挥增值税转型政策的作用,对化纤企业提高技术创新投入的比重给予税收优惠。

通过全市工业和科技重大创新项目扶持资金,采取发点球式的特殊政策,重点支持中国(萧山)化纤科技城和杭州市化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建设;支持化纤企业联合进行系统成套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以及关键共性制造技术、基础性技术和原创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加大对技术中试阶段的企业科研投入的资助;以企业为主体,建立奖励机制,通过专家评审,引进国际原创的、接近产业化的科研成果,使之迅速产业化;支持化纤企业的技术改造、公共创新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杭州市化纤产业的提升发展。

(三)强化智力支持

鼓励企业加强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对接合作,建立企业研究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开展产学研活动,定期对化纤产业整体发展状况进行回顾性评估。重视人才培育和人才引进,引进国际专家团队,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化视野和战略思维的高素质企业经管管理人才,一批实践经验足、操作水平高、适应能力强的高级技术人才和化纤新材料高端领域的科技研发人才。

(四)优化土地供应

优化对土地资源的管理,严格执行土地招拍挂程序,加强土地供应的协调,优先对重点化纤新材料企业和基地、关键技术产业化项目、产业链补链项目等用地需求给予重点保障,并帮助企业做好征地、拆迁等工作,确保项目建设的顺利开展。

(五)健全金融服务

建立创投基金,加强政策性担保,健全重点项目与资金联动的长效机制,积极推进风险可控项目的信贷支持;积极创造有利条件,支持鼓励企业在境内外上市,通过发行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和增发股票实现企业再融资。

(六)完善服务体系

积极推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社会中介机构的完善。支持杭州市化纤行业协会和杭州市纺织行业协会落户萧山化纤产业集群,跟踪分析经济运行态势,深入研究化纤产业发展状况和未来趋势,正确引导企业投资方向和生产经营行为。建立及时、有效的产业损害预警机制,监测国内外市场的销售、价格、数量等信息,服务于化纤企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桥梁作用,向行政主管部门及时反映行业动向,提出政策建议,帮助企业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发挥和提高行业协会在产业内的自主管理与协调能力,制定行业内部标准、行为规范,协调化纤企业行为,并对国外商业歧视、反倾销等进行集体诉讼。加强行业协会自身建设,完善行业自律机制,努力成为独立、公正、自主运作的行业组织。

附:名词解释

1.化纤:化学纤维的简称,是以天然或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为原料,经过化学及物理方法加工制成的纤维。化纤产业的发展为纺织工业提供了大量优质、低成本和品种丰富的原材料,在全部纺织原料中的占比高达65%,同时在运动、休闲、汽车等领域有广泛应用,在军工、航空航天等高、新、尖领域的影响力逐渐增强。

2.差别化纤维:指有别于普通常规性能的化学纤维,即通过采用化学或物理等手段后,其结构、形态等特性发生改变,从而具有了某种或多种特殊功能的化学纤维。主要包括阳离子高收缩纤维、异型纤维、双组分低熔点纤维、复合超细纤维、高吸湿透湿纤维、抗起毛起球、有色纤维、光导纤维、活性炭纤维、离子交换纤维、超细纤维片材、纳米纤维以及高阻燃、抗熔滴、高导湿、抗静电、导电、抗菌防臭、防辐射等多功能复合纤维。

3.高性能纤维:又称特种纤维。按性能可分为高强高模纤维、耐高温纤维、抗燃纤维、耐强腐蚀纤维,主要包括碳纤维、芳纶、高强高模聚乙烯、聚苯硫醚、玄武岩等。

4.生物质纤维:是指以生物质资源为原料,以生化方法生产的合成纤维。主要包括新溶剂法纤维素纤维(Lyocell)、聚乳酸纤维、生化法PTT纤维、多类蛋白纤维等。

5.高新技术纤维:包括高性能纤维及生物质纤维。

6.再利用纤维:指废旧聚合物和废旧纺织材料经回收后加工制成的纤维。

索引号

002489452/2013-21700

发布机构

市经信局

文号

发布日期

2013-04-03

杭州市化纤产业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

发布日期: 2013-04-03 05:40

浏览次数:

为贯彻落实“创新强市”战略部署,全面实施《化纤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年)》,基于产业的现有基础和现实环境,大力推进杭州市化纤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杭州市化纤产业创新发展,特制订本行动计划。计划期限为三年(2013-2015年)。

一、创新发展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建国际一流的化纤产业基地为目标,以企业为主体,以产业集群为依托,以中国(萧山)化纤科技城建设为新增长极,以重大技改、创新项目为抓手,促进市、区县、乡镇三级政府联动,协同产学研发展,发挥产业链集成优势,以全球化的视野引导产业发展布局,全面提升杭州化纤产业的国际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推进杭州化纤产业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高新化发展。立足自主创新与再生创新相结合,高起点开发关键技术,采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化纤产业;积极引进国际原创先进科研成果,推进高新技术成果的快速产业化,形成并巩固杭州化纤产业的优势和特色。

2.集群化发展。依托现有产业优势、技术优势和资源优势,以骨干企业为核心,加快化纤产业向优势区域集聚,加快中国(萧山)化纤科技城建设,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和产业中介服务机构,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和自律力的产业集群。

3.国际化发展。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立足国内,拓展国际,引导产业资金投向。加强与国外企业集团和研究机构的交流合作,提高全球资源配置和整合布局能力,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地参与国际分工,提高国际化水平,加快化纤产业向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发展。

4.品牌化发展。建立和完善质量保证和监控体系,提高产品标准水平;紧密结合市场,对质量、创新、快速反应、社会责任等品牌价值要素不断加以完善和提升,进一步提高产品创意设计水平,加强市场开发培育与营销模式创新,通过培育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提升产业的整体水平和全球竞争力。

(三)主要目标

1.总体目标:到2015年末,杭州市化纤产业工业总产值力争突破3000亿元;万元产值综合能耗累计降低15%;化学纤维差别化率达到60%以上;在高新技术纤维及高新技术纤维复合材料的规模化生产、产业化应用方面率先突破,规模以上化纤新材料产业销售产值超过1000亿元;创新机制初步形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趋于完善,进一步提高杭州化纤产业在国际化纤市场话语权,成为中国化纤产业的制高点。

2.创新目标:到2015年末,规模以上化纤新材料企业研发投入力争占到销售收入的1.5%;80%的规模以上化纤新材料企业拥有自己的研发机构;新增国家级技术中心研发中心1家,省级技术中心或研发中心8家;年均申请国家专利超过50项,企业自主创新和再生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企业普遍推行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初见规模,综合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下降,规模以上企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年均下降率达到5%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累计下降12%;COD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累计下降8%和6%。培育年销售产值超1000亿企业2家,培育年销售产值超100亿企业5家,培育一批年销售产值超10亿的企业。

二、创新发展路线图

(一)关键核心技术路线图

着力突破高新技术纤维材料的技术瓶颈,在高性能碳纤维、芳纶、聚苯硫醚、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玄武岩纤维、聚酰亚胺、新型聚酯等领域,研究开发和引进一批新技术,新上一批产业化项目,成为国家化纤新材料产业研发和创新中心。

采用先进实用技术和高新技术,重点解决生产装备的柔性化、常规产品的优质化。加快发展超仿真、功能性、差别化、产业化纤维,参与中国纤维流行趋势研发,推动化纤与下游纺织品的应用开发,成为世界级优质化纤生产基地。

重点发展:

1.差别化、功能性纤维

(1)直接纺差别化、功能性涤纶长丝。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提升传统聚酯涤纶长丝工艺、装备及生产自动化控制水平,实现聚酯、涤纶产品柔性化、多样化、高效化生产。尤其是积极引进和应用大型聚酯液相增粘成套国产化技术与装备以及直纺熔体添加系统,积极开发抗菌、吸湿透汗、纳米改性、阻燃、导电等功能性、差别化产品。

(2)熔体直纺涤纶工业丝。 注重规模化、集团化和差别化的发展趋势,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大力发展高模低收缩型、高强超低收缩型、耐磨型、阻燃型、抗芯吸型、可进一步侵胶的活化型以及彩色、异性等功能性、差别化产品,与终端市场中的线带、建筑土工用纺织建材、膜材料以及汽车安全带、安全气囊等产业形成上下游配套和一体化开发。

(3)非纤聚酯。随着瓶用聚酯在防渗性、韧性、抗紫外线、乙醛含量严格限制性和可回收性等方面的技术得到进一步改进,关注在啤酒等包装领域最具有发展潜力的聚酯瓶产业。关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如共注射拉伸吹塑技术、表面涂层技术、多层共混阻透技术等研发能力的国内外企业,积极引进投资。

(4)新型聚酯。鼓励企业大力发展 PTT树脂聚合新技术、长丝产业化成套工艺技术和 PTT地毯产品研发技术;发展 PBT纤维级聚合新技术和产业化成套工艺技术、 PBT纤维多品种、多领域市场应用开发技术; PEN聚合和纺丝技术、用作骨架增强材料制备技术以及 PEN树脂用于啤酒瓶、压力瓶、复合膜、复合树脂技术。

(5)锦纶聚合和纺丝。充分利用在锦纶 CPL原料上的优势,应用新技术提高单机聚合能力,提高高速纺比例,迅速降低单位成本并扩大产能占领市场;适度引进外资发展高附加值的 PA66盐及切片、纺丝项目。

2.高新技术纤维

重点发展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高性能纳米纤维、高性能聚苯硫醚纤维、新型聚酯等材料产品。推动高性能纤维的聚合、纺丝低成本生产关键技术和装备取得突破,实现高性能纤维的工业化、规模化生产,降低纤维制造成本,扩大纤维应用领域。

在碳纤维领域突破碳纤维原丝生产用饱和蒸汽牵伸机、预氧化炉、高低温炭化炉、恒张力收丝装置等关键设备制造技术。

在芳纶纤维领域研发大容量双螺杆反应器、耐强酸强碱精密计量及控制系统,板框过滤机、计量泵、流量计、粘度计、分散型控制系统。

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突破国产化干法生产线制备关键技术;提高湿法生产单线产能(300吨/年);解决高性能计量泵、高精度纺丝喷丝板、高光洁度管道、超低速、高速卷绕设备加工瓶颈。

3.产业用纺织品纤维

大力发展安全防护用纺织品、多功能篷盖材料、农用纺织品、功能性过滤材料、土工合成材料、车用纺织品等。积极发展建筑用纺织材料等量大面广的产品;加强产业用纺织品特种编织技术、复合加工技术、后整理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二)重大项目推进路线图

以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工艺革新项目为切入点,通过对投资、创新项目的扶持资助,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和再生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的节能降耗减排水平,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1.投资项目:以萧山化纤产业集群为基础,采用先进适用技术,通过工艺革新、技术改造项目的实施,实现现有产能的降耗减排,循环生产,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产品品种,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产品附加值。

2.创新项目:建设一批以恒逸、荣盛、富丽达、正凯、华欣、东华等企业为核心,以国家、省、市、区级企业技术中心为基点,以杭州市化纤产业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为攻关目标、市场化机制运作,产学研协同攻关,推动科研成果迅速产业化,实现以创新为动力,全面提升化纤产业科技竞争力。

(三)公共平台建设路线图

完善以华瑞中国化纤信息网、中国纱线网、中国抽纱花边网为代表的信息与电子商务平台;以纺织工业(浙江)纺织产品检测中心为代表的检测检验平台;以传化为代表的物流服务平台;以“面面俱到”为代表的工业营销模式创新平台,着力打通产业链、价值链各环节,促进杭州市化纤产业与关联产业及产业链上下游的跨界融合发展。

以“中国国际化纤论坛”为杭州市化纤产业的国际交流平台,引进国际原创先进科技成果;以华欣等企业为核心,以余杭家纺产业集群为终端,构建一个“杭州免染功能性环保纤维——新型生态家纺产业联盟”,建设一个上下游利益共同体的纵向产业链联盟;以中国(萧山)化纤科技城建设为杭州市化纤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增长极,支持恒逸、荣盛、富丽达等化纤领军企业为生力军,掌握国际化纤产业发展最新动向,引领中国化纤产业发展前沿,把中国(萧山)化纤科技城建设成为中国(国际)化纤产业的总部基地、中国化纤新材料的科技创新中心和产业转型升级的示范平台。

(四)重点企业培育路线图

积极引导恒逸、富丽达等龙头企业在资源条件和投资环境适当的国家和省份建立纺织原料基地及产品加工基地,充分利用国内外市场、技术、人才、原料等各种重要资源,引领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协同创新攻关,实现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实现企业跨界融合、跨国发展战略。积极鼓励翔盛、开氏、红剑等优强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通过工艺革新、技术改造,降耗减排、节约资源、降低成本;不断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精、尖”产品,提升优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积极支持东华、正凯等中小企业参与化纤产业链、价值链的协同分工合作,加大工艺革新、技术改造力度,形成一批高技术含量、高质量、高附加值、替代性小的拳头产品。

三、主要对策与举措

(一)加强组织领导

建议建立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相关部门、区县、乡镇共同参与的全市推进化纤产业发展联席制度,形成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合力扶持的工作协调机制,并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协调解决杭州市化纤产业创新发展中遇到的重要问题,促进整个产业的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二)创新资金扶持

积极争取国家、省级专项资金支持,用好用足财税优惠政策,充分发挥增值税转型政策的作用,对化纤企业提高技术创新投入的比重给予税收优惠。

通过全市工业和科技重大创新项目扶持资金,采取发点球式的特殊政策,重点支持中国(萧山)化纤科技城和杭州市化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建设;支持化纤企业联合进行系统成套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以及关键共性制造技术、基础性技术和原创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加大对技术中试阶段的企业科研投入的资助;以企业为主体,建立奖励机制,通过专家评审,引进国际原创的、接近产业化的科研成果,使之迅速产业化;支持化纤企业的技术改造、公共创新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杭州市化纤产业的提升发展。

(三)强化智力支持

鼓励企业加强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对接合作,建立企业研究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开展产学研活动,定期对化纤产业整体发展状况进行回顾性评估。重视人才培育和人才引进,引进国际专家团队,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化视野和战略思维的高素质企业经管管理人才,一批实践经验足、操作水平高、适应能力强的高级技术人才和化纤新材料高端领域的科技研发人才。

(四)优化土地供应

优化对土地资源的管理,严格执行土地招拍挂程序,加强土地供应的协调,优先对重点化纤新材料企业和基地、关键技术产业化项目、产业链补链项目等用地需求给予重点保障,并帮助企业做好征地、拆迁等工作,确保项目建设的顺利开展。

(五)健全金融服务

建立创投基金,加强政策性担保,健全重点项目与资金联动的长效机制,积极推进风险可控项目的信贷支持;积极创造有利条件,支持鼓励企业在境内外上市,通过发行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和增发股票实现企业再融资。

(六)完善服务体系

积极推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社会中介机构的完善。支持杭州市化纤行业协会和杭州市纺织行业协会落户萧山化纤产业集群,跟踪分析经济运行态势,深入研究化纤产业发展状况和未来趋势,正确引导企业投资方向和生产经营行为。建立及时、有效的产业损害预警机制,监测国内外市场的销售、价格、数量等信息,服务于化纤企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桥梁作用,向行政主管部门及时反映行业动向,提出政策建议,帮助企业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发挥和提高行业协会在产业内的自主管理与协调能力,制定行业内部标准、行为规范,协调化纤企业行为,并对国外商业歧视、反倾销等进行集体诉讼。加强行业协会自身建设,完善行业自律机制,努力成为独立、公正、自主运作的行业组织。

附:名词解释

1.化纤:化学纤维的简称,是以天然或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为原料,经过化学及物理方法加工制成的纤维。化纤产业的发展为纺织工业提供了大量优质、低成本和品种丰富的原材料,在全部纺织原料中的占比高达65%,同时在运动、休闲、汽车等领域有广泛应用,在军工、航空航天等高、新、尖领域的影响力逐渐增强。

2.差别化纤维:指有别于普通常规性能的化学纤维,即通过采用化学或物理等手段后,其结构、形态等特性发生改变,从而具有了某种或多种特殊功能的化学纤维。主要包括阳离子高收缩纤维、异型纤维、双组分低熔点纤维、复合超细纤维、高吸湿透湿纤维、抗起毛起球、有色纤维、光导纤维、活性炭纤维、离子交换纤维、超细纤维片材、纳米纤维以及高阻燃、抗熔滴、高导湿、抗静电、导电、抗菌防臭、防辐射等多功能复合纤维。

3.高性能纤维:又称特种纤维。按性能可分为高强高模纤维、耐高温纤维、抗燃纤维、耐强腐蚀纤维,主要包括碳纤维、芳纶、高强高模聚乙烯、聚苯硫醚、玄武岩等。

4.生物质纤维:是指以生物质资源为原料,以生化方法生产的合成纤维。主要包括新溶剂法纤维素纤维(Lyocell)、聚乳酸纤维、生化法PTT纤维、多类蛋白纤维等。

5.高新技术纤维:包括高性能纤维及生物质纤维。

6.再利用纤维:指废旧聚合物和废旧纺织材料经回收后加工制成的纤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