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索引号 002489452/2023-00321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 杭经信提〔2023〕085号 成文日期 2023-11-01
发布机构 市经信局 信息分类 人大代表建议
点击率
市经信局关于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建德11号”建议的答复
来源:杭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发布时间:2023-11-01 15:49      浏览次数:

林焰伟代表:

您在杭州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关于数字化背景下加快推进工业设计创新能力提升的建议》收悉。本建议由杭州市经信局主办,杭州市科技局会办,现答复如下。

工业设计是引领技术创新、文化创新、商业创新与社会创新的重要力量,对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供给侧改革,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起到重要作用。近两年来,杭州工业设计产业整体实力持续增长,设计能力显著提升,商业模式与产业生态日趋丰富,设计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产业整体实力与北京、上海、深圳、武汉、厦门等城市同处国内工业设计中心城市的“第一方阵”。杭州市各区、县(市)工业设计与当地优势产业融合趋势明显,特色突出。

一、主要做法

(一)加强产业政策支持。我市高度重视对工业设计产业发展。2018年制定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杭州市工业设计发展的指导意见》(杭经信智能〔2018〕165号),连续编制出台工业设计“十三五、“十四五发展规划。2019年,在新制造业计划明确了对工业设计的支持政策,对国家级、省级工业设计中心分别给予100万元和50万元的奖励。对获认定的国家级工业设计研究院、省级重点企业设计院,按照资助额度给予同比例资助。近年来,我们积极指导和组织企业申报国家级、省级工业设计中心,截至目前,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16个)和省级工业设计中心(76个)数量分别保持全国第一、全省第一。市、区两级财政已累计下达资助资金1850万元,其中2022年650万元。

(二)加强资源共享推动。一是支持龙头企业搭建互联网设计平台。阿里设计打造了“堆友”,一款在线设计+编辑器平台,站内素材全部由阿里巴巴设计师原创,可免费商用。品物集团建设了火人共创平台,以市场创新企业/人才汇聚为核心,提供商业模式创新/服务模式创新/品牌与产品创新等全面的设计服务,为企业/个人提升竞争力。杭州群核“酷家乐”已成为室内设计应用最广的互联网软件平台。二是加强行业交流。充分发挥市工业设计协会桥梁作用,加强政企、企企交流。举办设计新技术培训会。借助产业合作平台,鼓励杭州设计企业“走出去”,打造长三角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设计赋能增长极。加强设计企业与省市两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的融合发展,提升工业设计对重点领域的赋能作用。

(三)加强设计氛围营造。鼓励制造业企业设立工业设计中心,引导设计企业深度嵌入传统制造业和新一代信息产业的链条,形成长期稳定合作关系;支持设计企业对标国际头部企业,创新组织机制,从产品创新转向服务创新与战略咨询,推动制造业向服务化、高端化转型升级。支持阿里举办U设计周,组织企业参评中国优秀工业设计奖、智造大奖、当代好设计奖、广交会CF奖等国内外知名奖项,动员企业参加各类线上线下设计赋能活动。2022年,杭州市共计72件设计产品荣获德国iF设计奖,其中1件iF金质奖2022;46件设计产品荣获红点设计奖。1个产品获全球首批“绿叶标”荣誉。1件产品获工信部颁发的中国优秀工业设计奖铜奖。

(四)加强支撑体系建设。立足杭州市优势特色产业基础,围绕五大产业生态圈,对接“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新制造业计划”等提出的产业发展方向,推动工业设计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加快驱动传统优势产业和经典产业的动能转换,巩固提升优势产业,布局未来产业,重点服务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健康产品与服务产业、时尚家居产业、文化产业等六大领域。加强设计标准化,指导工业设计协会组织编制“小家电工业设计流程和管理规范”。加强金融支持,鼓励杭州市工业设计协会与杭州联合银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支持杭州设计企业发展,预授信“1亿元”。已帮助6家设计企业对接融资服务。

(五)加强设计人才培养。2022年以来,会同市跨境综试办联合举办三期跨境电商精英人才培训班,培养设计企业的国际战略思维,12位设计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参加。组织申报高级工业设计师和工业设计师职业资格考试和评审,2022年11人通过浙江省高级工业设计师职业资格评审。指导工业设计协会开展春季校园招聘,整合17家工业设计企业的47个就业、实习岗位,面向杭州14所高校工业设计系招聘。共收到205份意向简历,十余位学生通过初筛进行了面试,其中入职5位。杭州市集聚了一批工业设计高端人才,共有8人获光华龙腾奖·中国设计业十大杰出青年称号,在全国所有城市中居第2位。瑞德设计的晋常宝、博乐设计的沧泠等入选德国iF大奖评委。

二、存在问题

近年来杭州制造业外迁一定程度导致本地设计业务量增长缓慢,对设计行业规模持续壮大造成了不利影响。龙头骨干企业的实力与国际顶尖设计企业相比尚显不足,缺少具有突出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设计成果。人才面临结构性短缺,育人体系亟待完善,尤其是西部县市受区域、教育和周边生活配套等条件限制,招引高层次设计人才困难;公共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协同创新机制不够完善。制造业企业创新意识不强,工业设计知识产权审核周期长,维权成本高等问题持续存在,行业竞争秩序亟待改善。

三、下阶段工作思路

杭州市正在深入实施“新制造业计划”和“未来工厂”建设,这为杭州市工业设计产业带来了重要发展机遇,我们将坚持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围绕智能物联、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和绿色能源五大产业生态圈为重点服务领域,加强创新生态培育,不断推动“杭州制造”向“杭州智造”跃进。

(一)培育壮大设计主体,加快产业集聚发展

依托杭州市数字经济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双引擎”驱动,把握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的新趋势,着力提升工业设计产业的发展水平,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设计产业集群。继续鼓励有条件制造业企业分设独立运作的工业设计中心,加强众创空间对新兴设计机构和设计品牌的孵化,促进设计类中小企业专业化、差异化发展,完善梯次培育机制。鼓励设计企业深度嵌入制造业、新一代信息产业的链条,形成长期稳定合作关系。引导设计企业对标国际头部企业,创新组织机制,从产品创新转向服务创新与战略咨询,推动服务型制造的转型升级。

(二)深化设计基础研究,加强关键共性技术攻关

进一步健全工业设计基础研究体系。推动国家工业设计研究院的申报与建设工作,壮大省级工业设计研究院,积极探索工业设计研究院运营方式和管理模式,争取在5G应用、物联网、健康养老、智慧医疗、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产生一批标志性的设计基础研究成果。引导杭州的大院名所深化工业设计基础理论研究,完善设计基础理论体系,加大对关键设计软件开发、低碳绿色生活方式模型研究的支持力度。鼓励全国首个服务型制造研究院开展工业设计和定制化模式的研究,进一步提升工业设计基础创新能力。

(三)提升产业对接能力,加强辐射带动作用

加速推动工业设计资源接入工业互联网平台,参与“未来工厂”建设,加强工业设计在智能化生产、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的创新驱动作用。继续鼓励众包众筹众创等设计制造服务新业态的发展,探索创新创意的知识共享平台建设。支持社会机构举办各种形式的设计对接会,鼓励杭州设计企业“走出去”,打造长三角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设计赋能增长极。加强设计企业与省市两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的融合发展,提升工业设计对重点领域的赋能作用,打造“设计+制造”融合发展的示范标杆。鼓励工业设计企业积极参与杭州智慧城市建设,推广新型智慧应用在杭先行先试,强化工业设计对建设美好家园的引领服务作用。

(四)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持续优化产业生态

依托产业集群与创新载体建设专业性的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支持有条件的机构建设集合设备共享、数据共享、检验检测、投融资服务、成果交易与转化、市场推广的综合性设计公共服务平台,建立数字化服务系统。鼓励平台、基地与协会创建分布式设计资源共享网络,加速行业内部、行业之间、产业链上下游的创新协同。继续完善产学研协作创新机制,不断深化高校、企业与科研机构的融合创新程度。支持设计行业协会开展调查研究、信息咨询、企业评级等工作,进一步优化工业设计产业生态。

(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升全民创新意识

严厉打击外观设计专利侵权等违法行为,加强设计类评奖、大赛、展览的知识产权保护,加大侵权的惩戒力度。促进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协作,加强自我监督,提升杭州设计的国际形象。鼓励建设多种形式的工业设计交流和资讯中心、工业设计展示中心和博物馆,加强对中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依托省级市级媒体加强工业设计成果宣传,介绍杭州龙头设计企业、精英设计师与示范案例,持续提升工业设计价值的认知度和认同度。

非常感谢您对我市工业设计发展的关心和支持,欢迎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批评和建议。

特此反馈。

联系人:产业合作处劳志龙,电话:85257107。


杭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3年6月1日

索引号

002489452/2023-00321

发布机构

市经信局

文号

杭经信提〔2023〕085号

发布日期

2023-11-01

市经信局关于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建德11号”建议的答复

发布日期: 2023-11-01 15:49

浏览次数:

林焰伟代表:

您在杭州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关于数字化背景下加快推进工业设计创新能力提升的建议》收悉。本建议由杭州市经信局主办,杭州市科技局会办,现答复如下。

工业设计是引领技术创新、文化创新、商业创新与社会创新的重要力量,对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供给侧改革,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起到重要作用。近两年来,杭州工业设计产业整体实力持续增长,设计能力显著提升,商业模式与产业生态日趋丰富,设计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产业整体实力与北京、上海、深圳、武汉、厦门等城市同处国内工业设计中心城市的“第一方阵”。杭州市各区、县(市)工业设计与当地优势产业融合趋势明显,特色突出。

一、主要做法

(一)加强产业政策支持。我市高度重视对工业设计产业发展。2018年制定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杭州市工业设计发展的指导意见》(杭经信智能〔2018〕165号),连续编制出台工业设计“十三五、“十四五发展规划。2019年,在新制造业计划明确了对工业设计的支持政策,对国家级、省级工业设计中心分别给予100万元和50万元的奖励。对获认定的国家级工业设计研究院、省级重点企业设计院,按照资助额度给予同比例资助。近年来,我们积极指导和组织企业申报国家级、省级工业设计中心,截至目前,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16个)和省级工业设计中心(76个)数量分别保持全国第一、全省第一。市、区两级财政已累计下达资助资金1850万元,其中2022年650万元。

(二)加强资源共享推动。一是支持龙头企业搭建互联网设计平台。阿里设计打造了“堆友”,一款在线设计+编辑器平台,站内素材全部由阿里巴巴设计师原创,可免费商用。品物集团建设了火人共创平台,以市场创新企业/人才汇聚为核心,提供商业模式创新/服务模式创新/品牌与产品创新等全面的设计服务,为企业/个人提升竞争力。杭州群核“酷家乐”已成为室内设计应用最广的互联网软件平台。二是加强行业交流。充分发挥市工业设计协会桥梁作用,加强政企、企企交流。举办设计新技术培训会。借助产业合作平台,鼓励杭州设计企业“走出去”,打造长三角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设计赋能增长极。加强设计企业与省市两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的融合发展,提升工业设计对重点领域的赋能作用。

(三)加强设计氛围营造。鼓励制造业企业设立工业设计中心,引导设计企业深度嵌入传统制造业和新一代信息产业的链条,形成长期稳定合作关系;支持设计企业对标国际头部企业,创新组织机制,从产品创新转向服务创新与战略咨询,推动制造业向服务化、高端化转型升级。支持阿里举办U设计周,组织企业参评中国优秀工业设计奖、智造大奖、当代好设计奖、广交会CF奖等国内外知名奖项,动员企业参加各类线上线下设计赋能活动。2022年,杭州市共计72件设计产品荣获德国iF设计奖,其中1件iF金质奖2022;46件设计产品荣获红点设计奖。1个产品获全球首批“绿叶标”荣誉。1件产品获工信部颁发的中国优秀工业设计奖铜奖。

(四)加强支撑体系建设。立足杭州市优势特色产业基础,围绕五大产业生态圈,对接“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新制造业计划”等提出的产业发展方向,推动工业设计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加快驱动传统优势产业和经典产业的动能转换,巩固提升优势产业,布局未来产业,重点服务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健康产品与服务产业、时尚家居产业、文化产业等六大领域。加强设计标准化,指导工业设计协会组织编制“小家电工业设计流程和管理规范”。加强金融支持,鼓励杭州市工业设计协会与杭州联合银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支持杭州设计企业发展,预授信“1亿元”。已帮助6家设计企业对接融资服务。

(五)加强设计人才培养。2022年以来,会同市跨境综试办联合举办三期跨境电商精英人才培训班,培养设计企业的国际战略思维,12位设计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参加。组织申报高级工业设计师和工业设计师职业资格考试和评审,2022年11人通过浙江省高级工业设计师职业资格评审。指导工业设计协会开展春季校园招聘,整合17家工业设计企业的47个就业、实习岗位,面向杭州14所高校工业设计系招聘。共收到205份意向简历,十余位学生通过初筛进行了面试,其中入职5位。杭州市集聚了一批工业设计高端人才,共有8人获光华龙腾奖·中国设计业十大杰出青年称号,在全国所有城市中居第2位。瑞德设计的晋常宝、博乐设计的沧泠等入选德国iF大奖评委。

二、存在问题

近年来杭州制造业外迁一定程度导致本地设计业务量增长缓慢,对设计行业规模持续壮大造成了不利影响。龙头骨干企业的实力与国际顶尖设计企业相比尚显不足,缺少具有突出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设计成果。人才面临结构性短缺,育人体系亟待完善,尤其是西部县市受区域、教育和周边生活配套等条件限制,招引高层次设计人才困难;公共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协同创新机制不够完善。制造业企业创新意识不强,工业设计知识产权审核周期长,维权成本高等问题持续存在,行业竞争秩序亟待改善。

三、下阶段工作思路

杭州市正在深入实施“新制造业计划”和“未来工厂”建设,这为杭州市工业设计产业带来了重要发展机遇,我们将坚持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围绕智能物联、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和绿色能源五大产业生态圈为重点服务领域,加强创新生态培育,不断推动“杭州制造”向“杭州智造”跃进。

(一)培育壮大设计主体,加快产业集聚发展

依托杭州市数字经济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双引擎”驱动,把握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的新趋势,着力提升工业设计产业的发展水平,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设计产业集群。继续鼓励有条件制造业企业分设独立运作的工业设计中心,加强众创空间对新兴设计机构和设计品牌的孵化,促进设计类中小企业专业化、差异化发展,完善梯次培育机制。鼓励设计企业深度嵌入制造业、新一代信息产业的链条,形成长期稳定合作关系。引导设计企业对标国际头部企业,创新组织机制,从产品创新转向服务创新与战略咨询,推动服务型制造的转型升级。

(二)深化设计基础研究,加强关键共性技术攻关

进一步健全工业设计基础研究体系。推动国家工业设计研究院的申报与建设工作,壮大省级工业设计研究院,积极探索工业设计研究院运营方式和管理模式,争取在5G应用、物联网、健康养老、智慧医疗、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产生一批标志性的设计基础研究成果。引导杭州的大院名所深化工业设计基础理论研究,完善设计基础理论体系,加大对关键设计软件开发、低碳绿色生活方式模型研究的支持力度。鼓励全国首个服务型制造研究院开展工业设计和定制化模式的研究,进一步提升工业设计基础创新能力。

(三)提升产业对接能力,加强辐射带动作用

加速推动工业设计资源接入工业互联网平台,参与“未来工厂”建设,加强工业设计在智能化生产、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的创新驱动作用。继续鼓励众包众筹众创等设计制造服务新业态的发展,探索创新创意的知识共享平台建设。支持社会机构举办各种形式的设计对接会,鼓励杭州设计企业“走出去”,打造长三角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设计赋能增长极。加强设计企业与省市两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的融合发展,提升工业设计对重点领域的赋能作用,打造“设计+制造”融合发展的示范标杆。鼓励工业设计企业积极参与杭州智慧城市建设,推广新型智慧应用在杭先行先试,强化工业设计对建设美好家园的引领服务作用。

(四)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持续优化产业生态

依托产业集群与创新载体建设专业性的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支持有条件的机构建设集合设备共享、数据共享、检验检测、投融资服务、成果交易与转化、市场推广的综合性设计公共服务平台,建立数字化服务系统。鼓励平台、基地与协会创建分布式设计资源共享网络,加速行业内部、行业之间、产业链上下游的创新协同。继续完善产学研协作创新机制,不断深化高校、企业与科研机构的融合创新程度。支持设计行业协会开展调查研究、信息咨询、企业评级等工作,进一步优化工业设计产业生态。

(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升全民创新意识

严厉打击外观设计专利侵权等违法行为,加强设计类评奖、大赛、展览的知识产权保护,加大侵权的惩戒力度。促进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协作,加强自我监督,提升杭州设计的国际形象。鼓励建设多种形式的工业设计交流和资讯中心、工业设计展示中心和博物馆,加强对中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依托省级市级媒体加强工业设计成果宣传,介绍杭州龙头设计企业、精英设计师与示范案例,持续提升工业设计价值的认知度和认同度。

非常感谢您对我市工业设计发展的关心和支持,欢迎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批评和建议。

特此反馈。

联系人:产业合作处劳志龙,电话:85257107。


杭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3年6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