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索引号 | 002489452/2021-25150 | 公开形式 | 主动公开 |
文件编号 | 杭经信提〔2021〕083号 | 成文日期 | 2021-05-28 |
发布机构 | 市经信局 | 信息分类 | 政协委员提案 |
点击率 |
孙荣林委员:
您在市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上的提案《关于解决制造业招工难及传统制造业亟需再认知的提案》收悉。经我局主办,市人社局、市发改委、市住管局,现答复如下。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疫情冲击和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全市经信系统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对标对表“重要窗口”“头雁风采”,勇挑重担、勇往直前,统筹抓好防疫物资保障和企业复工复产,加快打造高质量发展“双引擎”。经认真研究,现将答复意见反馈如下:
一、多措并举缓解企业用工难题
受就业结构性矛盾、新生代年轻人择业观等方面的影响,近年来,制造业招工难问题比较突出。为维护就业局势稳定,缓解企业用工压力,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我市积极搭建人力资源供需对接平台,保障劳动者权益,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帮助各类群体实现就业,努力缓解企业用工难题。
1.整合资源,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发挥公共平台的基础性作用,建设完善杭州人力资源市场、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公共招聘平台、“杭州就业”微信公众号、“就业智询”微信小程序、短信“六位一体”的智慧就业服务平台,为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搭建立体化、全媒体的交流对接平台。广泛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民营企业招聘周”等公共就业专项活动。发挥惠企政策的杠杆作用,对不裁员少裁员的参保企业,继续实施返还失业保险费政策,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工伤保险费率政策的实施期限延长至2022年4月30日。疫情响应期间,对市区企业招用市区以外户籍人员初次在市区就业,依法连续缴纳社会保险费6个月以上的,按1000元/人标准给予企业用工补贴。继续深化与原有对口帮扶地区的劳务协作,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拓展新的合作地区,以安徽、河南、江西、四川等人力资源输出大省为重点,探索建立长期稳定的劳务合作关系,促进有组织地转移就业。组织我市缺工企业赴外参加现场招聘和各类对接活动,引入更多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产业工人。发挥人力资源机构的优势作用,鼓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立足自身优势,提供劳动力供需对接、储备人员招聘、线上培训等专业化人力资源服务,更好地服务企业用工。疫情响应期间,对民办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为我市企业推荐或派遣员工,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3个月以上的,按每人一次性500元的标准给予机构就业创业服务补贴,最高补贴10万元。
2.营造氛围,加强技能人才培养。出台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名城工匠”培养生态建设的实施意见》《杭州市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从培养、选拔、评价、使用、激励、交流、保障等环节,着力破除制约技能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发挥包括“制造工匠”在内的优秀高技能人才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提升技能人才社会经济政治待遇。积极营造“技能宝贵,劳动光荣”的社会氛围,出版《匠心如琢》一书,展示“制造工匠”风采;通过“学习强国”APP、“杭州新闻”APP、“杭州人社”微信公众号,大力宣传我市技能人才,弘扬工匠精神,从带徒传技、技艺传承、技术攻关等领域宣传“制造工匠”的突出贡献;开设“杭州技能大师”抖音号,以更为新颖丰富的形式内容使技能融入寻常百姓生活,在与群众互动中不断弘扬主旋律、传递好声音,提高技能人才宣传质效。优化共享平台,做优做强杭州工匠学院,利用杭州优秀“制造工匠”资源,充分发挥技能人才在传道授业方面的引导和示范作用,以技能大师为龙头,通过论坛沙龙、考察调研、师徒结对、大师讲堂、社会服务等形式带徒授艺。创新协同培育模式、传承绝技绝活、孵化拔尖技能型人才、提升产业工人技术技能,为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人才储备和技术支撑,在全社会营造“匠心旋律,绽放荣光”的良好氛围。
3.强化保障,维护劳动者权益。按照省统一部署要求,及时做好我市最低工资标准的调整,保障职工基本生活和劳动权益。开展工资集体协商集中要约行动,做好集体合同(工资协议)备案,努力实现工资集体协商提质增效。精心组织实施企业薪酬调查工作,每年定期发布我市人力资源市场工资价位及部分技术工人职业(工种)等级工资价位,为各类企业尤其是制造业企业开展工资集体协商、提高职工收入水平提供依据。
二、多管齐下破解无房工人居住问题
制造业是国家根基所在,妥善解决制造业基层无房工人的住房问题,让他们在城市安心工作和体面生活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的民生事项。目前我市主要通过公租房和蓝领公寓两种方式解决制造业基层无房员工住房问题。
1.加快推进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根据《杭州市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租赁管理暂行办法》(杭政办〔2011〕20号)、《杭州市区公共租赁住房租赁管理实施细则(试行)》(杭房局〔2011〕198号)等文件规定,市级公租房主要保障城市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新就业大学毕业生和创业人员三类群体,其中城市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人群主要考察户籍、收入和住房三个要素,新就业大学毕业生和创业人员涵盖了在杭州市区无房、稳定就业、缴纳社保并具有一定学历(本科及以上)或技能(持中级以上职称或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人群。针对提案中提到的制造业基层无房员工,取得相应学历或相关职业技能可以以新就业大学毕业生或创业人员身份进行申请,本地户籍无房员工符合相应的条件可通过城市中低收入家庭类型申请公租房保障。
2020年我市公租房保障工作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扩大保障范围。将市本级公租房收入准入标准由申请家庭上年度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61172元放宽至低于66068元。二是加快数字化转型。建设全市统一的住房保障智慧监管服务平台,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立足数字赋能,实现资格自动核查、补贴自动发放。三是探索线上选房新模式。为推进疫情防控期间选房工作有序开展,借鉴商品房线上选房经验,利用市国立公证处的“杭州公证云选房”支付宝平台开发公租房选房系统,首推线上云选房工作。四是保障成效显著。2020年市本级共推出公租房5216套,货币补贴保障家庭5.49万户。
2.持续加快蓝领公寓建设。杭州市高度重视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问题,2017年底,在全国率先提出为外来务工人员建设专门的租赁住房——蓝领公寓,主要通过将拆未拆建筑改建、闲置土地临时新建、国企闲置用房利用、存量安置房源利用、市场房源收储利用等方式筹集房源,并明确到2020年底筹建蓝领公寓4万套总目标,租金不得高于同类地段同等居住水平市场租金。2020年,我市进一步优化租赁受理政策,放宽行业准入范围,由各区结合辖区内产业结构分布实际,逐步将准入范围放宽至其他行业企业,并明确租金不得高于同类地段同等居住水平市场租金的70%。
截至2020年底,全市共开工蓝领公寓项目98个、房源4.19万套(间),圆满完成3年筹建目标任务。其中,35个蓝领公寓项目、1.63万套(间)房源交付并启动租赁受理工作,累计1.17万户外来务工人员已通过用人单位申请、租赁合同签订等程序入住蓝领公寓,外来务工人员租房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三、多路并进加快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1.围绕“两战赢”,统筹推进防疫物资保障和企业复工复产。根据省市统一部署,我们牵头防疫物资生产保障工作,购设备、抓原料、促技改、扩货源、保生产,较短时间内实现防疫物资从全面紧缺到全面满足的根本性转变。特别是打好了口罩保供攻坚战,口罩日产量由1月底不到10万只提高到4月底 2200万只,全市统一调拨和线上保供口罩1.21亿只,惠及小微企业3.8万家,实现从“一罩难求”到“国际分享”的跨越。针对企业存在的“六难”问题,在全国率先发布《工业企业开复工导则》,开通全国首趟复工专列,被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誉为“开往春天的列车”。机关干部下沉一线,帮助46家防疫物资生产重点企业解决350个突发问题,办理企业省内外通行证3.03万张,在全省工业专班推进指数排名中,我市获得两次第1名,企业复工复产工作得到国家指导组充分肯定。
2.攻坚“争先创优”,加快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建立市县两级工业专班,开展“争先创优”工业攻坚,市领导9次召开“双引擎”工作例会,每月向区县市通报指标进度,部门协同破解制造业瓶颈,全市合力大抓工业。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开展产业排摸,形成产业发展“技术路线图”“空间布局图”“招商引资图”“应用领域图”和重点产业链“风险清单”“需求清单”“技术攻关清单”“协同创新清单”,加快构建以视觉智能、生物医药和生命健康等为核心的万千亿产业体系。全市共处置化解断供断链风险452项,申报省级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19个,组建企业共同体23个。聚焦抓项目,建立“签约未供地、供地未开工、开工未竣工、竣工未投产、投产未达产”五张清单,全市共有500万元以上工业投资项目1025个、计划总投资3464亿元,比年初分别增加26.3%和51.2%,累计下达专项资金20.16亿元(包括国家和省下达资金);全年新增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00家,6个产品列入国内首台套、27个产品列入省内首台套,总量均居全省第一。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推进省市区三级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试点,对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和9871家用地3亩以上规下企业开展评价应用。新增国家级绿色工厂6家、省级绿色工厂10家,新增小微园47个。围绕拓市场,对接“春雷计划”“严选计划”,推动直播带货,组织“线上+线下”活动137场次、累计参加企业达9416家次,在老旧小区改造、亚运场馆等重大工程和医院医保等重点领域开展产品对接破题。出台历史经典产业发展政策,经典产业焕发新机。出台制造业“冠军”企业培育行动计划,新增“小升规”企业640家(前两批),“鲲鹏企业”58家,“雄鹰企业”28家,“小巨人”19家。现有单项冠军24家、总量全国第三,隐形冠军36家、总量全省第一。6家企业入围全国电子百强榜、11家企业入围全国软件百强榜,稳居全国城市前列。
3.破题“精准高效”,着力稳企业稳增长。落实“六稳“、“六保”,全力服务企业稳生产、稳增长。围绕优服务,会同相关部门深化助企服务网格员“组团式、链条式”工作机制,实施第二批助企服务网格员选派工作。全年全市共收集企业问题193456个、办结193063个。省委组织部发文推广“杭州模式”,《人民日报》《浙江日报》等作专题报道。创新开设“亲清直播间”,直播政策和互动答疑,累计开展43场,服务3万余家企业,获全国企业减负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专项督查肯定,人民日报头版进行报道。围绕减负担,累计为企业减轻负担736.5亿元,完成省下达任务的171.2%,兑现额位列全省第一;全市共清理拖欠民营和中小企业账款2.98亿元,涉及企业631家,100%完成清偿工作。围绕强创新,全市64.2万家企业领用“企业码”,领码数占全省1/4;推进惠企政策“亲清在线”秒兑,累计兑现企业员工租房补贴61.8万人次,资金3.09亿元,兑现“鲲鹏企业”奖励314家、2.6亿元,兑现上年度“新进规”企业补助641家、6346万元,“光伏发电”补助242家、6017万元。
下一步,我局将紧紧围绕全省、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充分发挥“新制造业计划”牵头职能,紧盯“六倍增”发展目标,紧抓数字化改革赋能,通过产业大脑、未来工厂等建设,扎实推动产业链协同高效发展,奋力打造标志性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努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强市。
非常感谢您对杭州制造业发展工作的关心与支持,欢迎您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批评与建议。
联系人:产业转型升级处刘霜,电话:85257072。
杭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1年5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