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索引号 | 002489452/2021-25423 | 公开形式 | 主动公开 |
文件编号 | 杭经信提〔2021〕087号 | 成文日期 | 2021-11-26 |
发布机构 | 市经信局 | 信息分类 | 人大代表建议 | 关联类型 | ![]() |
点击率 |
王慧中委员:
您在市十三届人大六次会议上提交的《关于推进智能制造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已收悉。经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兄弟城市制造业发展基本情况
2020年,我们具体从规模总量、平均指标和盈利能力等方面重点分析了广州、深圳、苏州、南京、武汉和成都六座城市与杭州在工业经济发展数据上的差异,具体情况如下:
(一)规模总量的比较。
一是从企业数量上来看:2020年,苏州和深圳的规上工业企业数均超过1万家,分别达到11082家和10311家,领先优势明显。其中,苏州在2019年就已经突破1万家,达到10377家。广州和杭州的单位数超过5000家,位列第二梯队,分别为5874和5716家,苏州和深圳的单位数分别是杭州的1.9倍和1.8倍。二是从工业总产值来看:2020年,深圳和苏州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均超过3万亿元,分别达到3.75万亿和3.48万亿。杭州1.45万亿,较广州少0.55万亿,排第四,但与深圳苏州的差距明显,深圳和苏州分别是杭州的2.6倍和2.4倍。
该组指标中,苏州、深圳表现强势。以苏州为例,近年来,苏州致力于加快制造业高端化,尤其是权重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引人瞩目。2020年,苏州工业权重行业电子信息产业产值突破万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0%以上,全市39家百亿级市值上市公司中电子信息产业占1/3,有10个行业的产值超过1000亿元,产值占规上工业的80.0%。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纳米技术、人工智能四大先导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0%。而深圳侧重于以IT为代表的新技术、新产业引领科技产业创新。2020年,深圳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2.24万亿元,占规上工业比重59.8%。4个行业产值超1000亿元。前十行业营收占规上工业88.1%。杭州在2020年,有三个行业产值超1000亿元。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产值达到2530.22亿元。
(二)平均指标的比较。
一是从户均产值指标来看:2020年,武汉和南京规上工业户均产值均突破4亿元,分别达到4.48亿元和4.47亿元。在3-4亿元之间的有成都3.97亿元,深圳3.63亿元,广州3.40亿元,苏州3.14亿元,杭州仅为2.54亿元。武汉、南京、成都、深圳、广州、苏州分别高于杭州1.94、1.93、1.43、1.09、0.86、0.6亿元。二是从人均产值来看:2020年,南京规上工业实现人均产值突破200万元,达到209.24万元。其他城市均分布在100-200万元之间,其中,武汉199.77万元,接近200万元,广州168.27万元,成都147.24万元,杭州144.48万元,苏州132.81万元,深圳132.41万元。南京、武汉、广州、成都分别高出杭州64.76、55.29、23.79、2.76万元。
该组指标中,南京、武汉表现较好,这与两座城市的产业结构不无关系。以南京为例,近年来持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新型电子、绿色智能汽车、高端智能设备、生物医药与节能环保产业正逐步成为工业经济重要支柱。2020年,有5个行业的产值超过1000亿元,前十行业产值占规上工业的80.8%。南京钢铁、石化金陵、石化扬子、熊猫信息等4家企业产值约占规上工业的20%。武汉着力打造光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等三大世界级产业集群。2020年,汽车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分别实现产值3151.27亿元、1648.88亿元和1135.72亿元,占规上工业的23.8%、12.5%和8.6%。其中,前十行业产值占规上工业的77.3%。
(三)盈利能力的比较。
一是从成本费用营业利润率来看:2020年,杭州规上工业成本费用营业利润率达到8.0%,高于其他六个城市。其中,深圳7.5%,广州7.3%,成都6.7%,苏州6.1%,武汉6.0%,南京5.8%。杭州分别领先深圳、广州、成都、苏州、武汉、南京0.5个、0.7个、1.3个、1.9个、2.0个、2.2个百分点。二是从营业利润率来看:2020年,杭州规上工业营业利润率达到7.3%,其次为深圳7.0%,广州6.7%,成都6.1%,苏州5.8%,武汉5.5%,南京5.3%。杭州分别高出深圳、广州、成都、苏州、武汉、南京0.3个、0.6个、1.2个、1.5个、1.8个百分点。
该组指标中,杭州表现最优,利润率的高低与制造业数字化改造强度有关。根据2021年2月省经信厅发布的《2020年浙江省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杭州以工业互联网作为推动产业转型的关键支撑,成为全省两化融合转型发展的引领 地区,两化融合发展指数108.96,自2013年首次公布评估报告以来连续8年稳居全省第一。需要说明的是,根据国家网信办4月发布的《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0》报告显示,浙江省产业数字化发展水平指数自2018年跃居全国首位后,连续三年继续领跑全国。
二、杭州制造业面临的现实背景
“十三五”期间,杭州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某些领域仍存在一些困扰杭州经济发展的问题亟需破解,主要表现为:
一是规上企业数量持续减少。在2011-2020这十年间,杭州制造业规上企业数量在2013年达到顶峰,为6284家。此后开始持续减少。近年来,在“小升规”政策刺激下,规上企业数量有所增加,但并没有根本扭转加工制造持续外迁的趋势,2020年仅为5715家。二是规模总量长期徘徊不前。工业总产值增长缓慢,2011至2017年间,全市工业总产值始终徘徊在1.2-1.3万亿之间,直到2018年,才突破至1.4万亿元,2020年为14509亿元。近十年的工业总产值年均复合增长仅为1.5%,几乎是一条平行线。三是工业投资增长乏力。表现为需求不足,产业层次偏低,企业向价值链的高端延伸不够。2011-2020年的十年间,全市工业投资总额始终未能突破1000亿元大关,远低于周边的上海、南京、苏州等兄弟城市。2020年,杭州工业投资仅为639亿元,这也是当前杭州经济和制造业面临的最大最核心的问题。
具体在推进制造业改造方面,与兄弟城市相比,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没有完全破题。一是数字化改造深度不足。多数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还停留在财务管理、生产计划调度、办公自动化等环节;新技术在生产、物流方面的应用程度较低;数据集成较少应用于设计制造、管理控制、产供销、产品服务、决策支持等关键环节。二是数字化解决方案“水土不服”。由于企业间管理模式、制造体系、组织结构等存在较大差异,标准化、通用型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往往很难通用,需个性化定制。如三元纺织几年前从德国采购的ERP软件,因适应性差,企业最终选择放弃。三是制造业数字化改造一步到位难度很大。企业数字化解决方案如定制开发比例过高,必然导致成本增加,如中策仅数据化改造项目资金就达上千万元,这是中小企业难以承受的。加上行业中既熟悉系统开发又熟悉业务流程的人才奇缺,龙头企业边摸索边改造的方式很难在中小企业中复制。
(二)数字化改造服务精准性弱。一是工业互联网平台支撑能力有限。杭州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从软件端切入到制造业赋能改造,如阿里云、和利时、力太等;一类是从大制造企业自身数字化改造孵化形成能力赋能其他制造业改造,如中控、恒逸、传化等。前者由于对制造业流程和工艺技能理解需要有个深入了解的过程,提供精准解决方案能力需要提高,跨行业“穿透”能力较弱;后者业务主要局限于企业自身所在的垂直细分领域,对于如何赋能其他行业,在商业模式创新方面能力不足,这也是目前全国工业互联网发展的一大顽疾,亟需破题。二是数字服务总集成能力偏弱。杭州不缺制造业局部环节、专业领域的优秀数字工程服务机构,缺的是具有产业链集成整合能力的服务商龙头企业,尚不具备整合控制系统、通信协议、生产装备、执行系统、管理工具、专业软件、平台建设等各类资源的能力,难以形成有效的资源汇聚生态效应。比如,德意电器的智能化项目,有18个服务供应商,最后的系统集成非常困难。
(三)数字经济实力未能有效转化为先进制造能力。一是融合应用效应不突出。相比在数字金融、数字治理等领域取得的领先地位,杭州产业数字化在全国的优势并不明显。未能培育出如支付宝、蚂蚁链、城市大脑等创新型应用,形成具备复制效应的普惠技术,消费端和供给端之间数字化能力的迁移还有待加强。二是“订单”转化生产能力的模式有待加强。网络协同和数据驱动带来的“流量”入口如能有效利用,可以转化为充足的生产订单。目前,犀牛智造、网易严选等企业已在服装、食品等行业开展了组织型制造的新实践,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但这些实践如何成功复刻到其他行业,形成制造业“多点开花”的局面,还需进一步探索。
三、杭州推进制造业数字化变革的做法与进展
针对上述问题,近年来,杭州突出以制造业为主体,强化制度设计和服务支撑,通过数字经济赋能制造业改造,制造业转型带动数字经济升级,实现“双引擎”同向发力、创新提升,局部基础性、引领性、趋势性成果加速显现。
一是在产业链变革方面,推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实施供应领协同数字化改造,支持建设供应链对接平台,实施零部件匹配、原材料集中采购分销、创新要素资源分享等服务,促进中小企业深度融入大企业的供应链、创新链。支持大型企业立足行业共性需求,搭建资源和能力共享平台,在重点领域实现设备共享、产能对接、生产协同,积极推进共享制造。目前,中控、蒲惠等主流的数字工程服务机构,已经完成管理和服务产品的SaaS化转型,各类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发APP软件3万余款、服务工业企业50万余家。
二是在工业互联网方面,加速生态体系构建完善。依托数字经济先发优势和国际级软件名城集聚效应,同时借助阿里云和中控的服务能力,杭州加快构建“1+N”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推动平台型制造,赋能全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截至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级跨区域跨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1个(SupET),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56个(占全省26%);在工业互联网的标识解析方面,杭州虽然没有国家顶级节点,但迈迪网二级节点工业互联网标识注册量目前已超8000万,在面向工业装备领域的应用数量方面稳居全国第一。
三是在数字“新基建”方面,夯实数字经济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基础。深化推进数字新基建,完善制定三年行动计划,围绕5G、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领域,加快推进新一代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2020年全市累计建成5G基站20430个,核心主城区、县域核心城区以及主要园区实现网络全覆盖,在工信部的5G移动网络测试中信号质量位居全国第一。国家(杭州)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顺利落户萧山区并启用,该中心将对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有效、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四是在制造业服务化转型方面,加速数字经济赋能现代服务业。围绕产品迭代、模式创新和新场景应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技术加速向传统产业渗透,杭州推动形成制造业与数字经济、现代服务业互促共进的发展态势。如5G+工业互联网、AI图像识别技术、AR+VR等技术在智能终端产品、产线质量检测、产品运行维护等领域的应用推广非常迅速。具体如大胜达成立了5G智能制造创新实验室,在智能仓储系统中,将AGV小车的反应速度从50毫秒降至20毫秒;在原纸筒码管理系统中,视觉识别检测技术快速应用于物资出入库登记、印刷品质的自动识别检测等场景,生产流程得到进一步优化。老板电器作为省内第一批“未来工厂”,创新应用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边缘计算等先进技术,通过建设1个数据中心+N个协作平台,实现实时接收全球线上/线下订单,并基于客户需求,动态调整设计、采购、生产和物流方案,有效联动产业链上下游,全面优化资源配置。杭叉集团运用“5G+工业互联网”技术,自动识别客户的需求,成功实现不同颜色和型号的叉车在同一个流水线上柔性装配,极大提升了企业既有的生产产能。
四、下一步推进智能制造赋能制造业的工作思路
(一)关于推动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方面
1.扎实推进制造业数字化改造提升。
一是继续组织实施制造业数字化改造“百千万”工程。大力推进数字化设计、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共享化制造、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融合化应用七大新模式新场景应用。对智能仓储、智能排产、智能仓储等有切实应用场景需求的行业或生产环节,鼓励企业开展“5G+工业互联网”试点。二是切实转变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方式。鼓励数字工程服务机构、5G通信运营商等在工业互联网平台上大力发展模块化、订阅式的数字系统,为中小企业提供成本低、部署快、集成灵活、升级方便的“云上”产品和服务(SaaS)。三是大力推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利用数字化技术实施供应链协同改造、推进大企业实现优质的制造资源和生产制造能力在产业链、供应链上的开放共享,推进龙头企业根据业务需求,以“5G+工业互联网”为切入点,实施覆盖供应链的整体数字技术改造,推进中小企业“车间化转型”,进一步融入大企业生态链,从而进一步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整体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
2.启动实施“未来工厂”试点示范。
一是建设一批平台型“聚能工厂”。以打造巨量网络“订单”的承接能力为目标,支持平台型企业、制造业龙头骨干企业组织全球优质制造资源,依托“5G+工业互联网”,构建具有大规模、分布式、多品种制造能力的“聚能工厂”,打造承接巨量订单的能力。二是探索一批轻量化的“云端工厂”。以创造巨量订单流量为目标,探索引导电商平台店铺、工业设计企业、专业实验室、网红营销组织、创新孵化器等市场主体,通过购买“聚能工厂”“链主工厂”“智能工厂”等先进制造能力的形式,转化为新制造主体,实现“杭州制造全国造全球造,杭州制造卖全国卖全球”新格局。三是培育冠军型“链主工厂”。围绕省市标志性产业链,以“雄鹰企业”“单项冠军”“小巨人”为重点,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和供应链控制力的“链主工厂”。鼓励平台型企业和龙头骨干企业开展“5G+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实现对链上中小企业数字赋能全覆盖,实施“1+N”形式的技术改造,推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四是打造示范型“智能工厂”。以打造智能化标杆为目标,深化应用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适用技术,推广数字化设计、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共享化制造、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等场景应用,打造一批技术水平领先、应用效果突出的标杆型“智能工厂”。五是发展效率型“数字化车间”。面向重点制造业产业集群,推进装备和产线数字化,加强计划、制造、品控、仓储等应用系统集成,强化对生产制造过程的可视化管理,发展一批具有较高生产效率和柔性制造能力的“数字化车间”。
(二)关于推动行业、园区数字化转型方面。
聚焦五类“未来工厂”,培育发展“样板园区、赋能工场、智造工场”三类新空间。一是聚焦标志性产业链和先进制造业集群,在全市17家省级及以上开发区(园区)中加快培育一批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关键支撑和示范引领作用的高等级“样板园区”,重点支撑“聚能工厂”“链主工厂”“智能工厂”培育发展。二是围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等都市型产业园区,聚焦“两业”融合,培育一批主体活跃、空间集约、业态创新的“赋能工场”,重点支撑“云端工厂”集聚发展,形成都市型工业新空间。三是围绕生产制造类小微企业园、特色小镇和城镇工业功能区,深化“低散乱”企业整治,推进工业用地有机更新、数字化标准厂房建设,优化要素资源配置,围绕智能制造生产能力建设,重点支撑小微企业集聚发展和“车间化”转型。
(三)关于推动智能制造生产型服务业培育方面。
一是支持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数字工程服务企业、5G通信运营商、标识解析平台企业、工控安全企业和制造业龙头企业等各领域企业深度参与制造业数字化改造市场,支持各类型服务机构在行业中树立具有标志性的工业互联网品牌优势。二是谋划产业大脑“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上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利用互联网思维,解决企业反映的诸如“不同供应商之间容易形成数据孤岛”“SaaS服务宣传与落地效果不对称”等痛点问题,解决工业互联网平台、数字工程服务机构、5G通信运营商之间信息不对称等难点问题;三是实施2.0版数字化工程服务提升发展计划,深化5G、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深化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与平台生态支撑企业间的“大手拉小手”活动,按照优胜劣汰的原则,持续征集发布数字化工程服务推荐目录;四是继续高水平举办“工业互联网大会”“工业互联网大赛”等会议赛事活动,吸引更多优质平台服务商、5G通信运营商、技术工程服务机构及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落地杭州,为全市制造业转型升级工作持续加码。
(四)关于推动技术设施配套建设方面。
一是扩大服务新供给。支持supET工业互联网平台面向全市工业企业开放算力算法、基础接口等运行环境。加快推进工业技术软件化,鼓励各类开发者开发一批特定场景的工业APP,打造十万级的工业算法库、知识库、模型库“云市场”。支持深化“1+N”生态型平台体系建设。二是培育平台新主体。在基础化工、水泥建材、生物医药、纺织化纤、数字安防、智能家居等领域利用现有工业互联网头部平台力量,蓄力升级为省产业大脑试点,实现各类数据的有序归集和共享应用;面向能源管理、研发设计、供应链管理、品质管控、危化品监管等特定产业链环节,培育具有杭州特色的产业大脑应用场景;培育建设“云端工厂”,支持消费互联网领域的垂直电商平台等向工业互联网平台转型。三是构筑发展新环境。支持余杭、萧山提升中国(杭州)工业互联网小镇、滨江智造供给小镇、长三角(萧山)制造业数字化能力中心等平台能级,面向全球精准招引一批工业互联网、工业信息安全等服务商。支持阿里云工业互联网和工业富联华东运营中心实施伙伴富集行动,建设集5G、区块链、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生态于一体的工业互联网应用创新推广中心。支持鼓励在杭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为工业互联网平台生态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支持。
感谢您对我局工作的关心支持。
特此反馈。
联系人:产业数字化推进处黄若飚,电话:85257171。
杭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1年5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