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索引号 002489452/2025-00231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 杭经信提〔2025〕121号 成文日期 2025-10-11
发布机构 市经信局 信息分类 人大代表建议
关联类型
点击率
杭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杭州市数字经济局)关于市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余杭27号建议的答复
来源:杭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杭州市数字经济局)         发布时间:2025-10-11 14:59      浏览次数:

苏守康代表:

您在市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加快杭州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建议》(余杭27号)收悉。经我局主办,市科技局、市发改委会办,现答复如下。

您在提案中从政策支持、人才引育、要素保障、发展氛围等角度提出了加快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重要建议,建言到位、切中关键,对杭州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我们将在后续工作中充分吸纳您的宝贵建议,进一步整合、完善相关举措,持续推进产业做大做强。

一、杭州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近年来,杭州市以入选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为契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计划,努力打造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和融合应用高地。南开大学中国现代化发展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数(2024)》显示,杭州排名全国第三,仅次于北京、上海,位居第一梯队。

(一)综合实力位居前列。杭州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具有较强的综合实力和竞争优势,覆盖了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 层,形成了从核心技术研发、智能产品制造到行业智能化应用的完整产业链。2024年,全市已汇聚人工智能核心企业681家。

(二)创新能力持续提升。杭州聚焦人工智能前沿技术领域,落地浙江大学脑机智能等4家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阿里云“城市大脑”等国家级开放创新平台,搭建之江实验室“天枢”等高能级基础创新底座,在《自然》等国际期刊收录神经网络、算法模型、机器学习等核心领域最新成果数十项。2024年以来,全市聚焦人工智能、芯片、云计算领域,组织实施市重点科研计划项目53项,组织实施市重点科研计划项目21项。

(三)模型体系日趋完备。构建起以通用大模型支撑行业专用模型的模型创新格局,涌现出阿里云“通义千问”、深度求索DeepSeek V3、R1等开源大模型,落地新华三“百业灵犀”、大华“星汉大模型”、浙大“启真”等垂直领域模型,全市通过国家网信办登记备案的大模型达31个。

(四)数据服务更加优化。杭州将构建优质数据集、扩大数据开放作为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的关键举措,已完成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先行先试互联互通测试工作,实现了基于杭州城市可信数据空间的“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采集汇聚。建设高质量行业语料数据库,3个数据标注案例入选国家数据局《数据标注优秀案例集(2025年)》,每日互动、同花顺、火石创造入围中央预算内行业高质量数据集方向项目。

(五)融合应用成果丰硕。杭州推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行业融合应用,在工业、医疗、文旅、城市管理等领域形成亚运数字火炬手、强脑科技“智能仿生手”、宇树科技四足机器人等丰硕成果。2024年全市入选工信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典型应用案例13项、浙江省级人工智能优秀场景和产品60个,杭州城市大脑2.0获2024年数字中国创新大赛数字城市金奖。

二、加快我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主要举措

杭州拥有发展人工智能的良好基础和全要素保障能力,

应紧紧抓牢大模型带来的时代性机会,选准赛道持续发力,加快推进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做好顶层规划,加强政策支持。一是开展政策优化更新。由市政府整合印发《杭州市加快建设人工智能创新高地实施方案(2025年版)》,配套制定加快建设人工智能创新高地的若干政策举措,围绕前沿技术攻关、模型创新应用、开源生态建设、场景产品应用、产业空间集聚、公共服务提升等制定20项具体支持举措,设立财政专项资金加大全面支持力度。二是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以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为牵引,建立地区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格局,重点支持余杭区发展类脑智能、智能计算,西湖区发展基础模型、开源社区,滨江区发展具身智能、智能终端等;布局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创新空间和标杆产业园,集聚算力服务、共享语料、场景对接等一站式综合服务,打造细分领域协作和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体系。三是强化产业创新赋能。瞄准知识产权、研发测试、技术验证、场景建设等重点环节,聚焦细分赛道培育创建一批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推进构建基于新产品研发、标准研制、试验验证、应用示范的上下游生态链交流示范平台,提升产业公共服务能力。

(二)夯实产业基础,完善要素保障。一是加快算力资源布局。推进以浙江新型算力中心为代表的万卡智算集群建设,统筹整合浙江大学、通信服务商等院校企业算力资源,积极融入“东数西算”国家战略,推进省内外优质算力服务互联互通。推进“老、旧、小”数据中心改造、融合和淘汰,攻关AI芯片、算力卡和高功率密度液冷服务器技术等算力建设关键技术,持续提升模型训练支撑核心自主能力。二是强化模型体系创新。加快模型基础架构、复杂思维模式、对齐调优等方面的核心技术攻关,强化训练基础通用大模型,发展行业垂直模型。支持阿里依托“魔搭”社区持续发布“通义”系列基础大模型“全家桶”开源版本最新成果,举办开源模型创新应用大赛,撮合头部企业和中小企业开展大小模型协同创新,营造本地模型创新应用生态。三是优化数据供给服务。实施《杭州市数据流通交易促进条例》,对市场主体经过合法使用加工后形成的数据产品经营权进行登记,鼓励行业数据脱敏开放。结合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探索推进基于城市可信数据空间开展语料库建设,推进建立医疗、科学、地信、文旅、海洋、具身智能等行业数据语料库,对接语料数据市场需求,推出若干示范数据集。

(三)促进场景应用,加快成果转化。一是推进场景建设技术验证。支持龙头企业组建“创新应用实验室”和“城市未来场景实验室”,开展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融合创新的场景实测,评估市场前景,鼓励区、县(市)和园区(平台)对作用发挥好的场景实验室给予一定资金扶持。二是加快重点领域创新应用。按照“企业出题、政府立题、协同破题”模式,在智慧商圈、智慧供应链、智慧物流、智慧港口、智慧金融、智慧能源等领域,每年通过“幸会·杭州”定期发布一批重点场景“机会清单”实施揭榜挂帅,遴选一批标杆型应用场景示范项目,促进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率先落地。三是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促进“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深度融合,促进中小企业“上云用数赋智”,鼓励制造业企业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全要素、全流程智能化升级,遴选一批赋能工业化典型成果予以推广奖励,加速实体经济深度赋能。

(四)优化产业生态,提升产业能级。一是强化高端人才引育。授权人工智能模型创新企业实施高层次人才自主认定,对人工智能创新大赛等赛会的获奖选手可认定为相应层次人才。通过“人才+项目”引进领军人才和团队,在“西湖明珠工程”中单列人工智能赛道给予支持,对符合条件的外籍高端专家和通过评审的高层次留学回国人员在杭创新创业项目给予每年最高500万元资助。二是加强金融信贷支持。引导“3+N”杭州产业基金集群撬动社会资本、金融资本,投向人工智能关联方向的产业基金规模超1000亿元。组建润苗直投基金,重点支持具备硬科技属性的本地人工智能初创企业。加强人工智能企业信贷支持,结合总部经济政策和专精特新政策,加大链主企业和科创企业贷款推广力度,为人工智能企业提供更适配的金融服务。三是营造良好发展氛围。依托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云栖大会、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大赛等赛会活动,打响人工智能高地品牌。组织院校和企业专家面向公务员、教师、学生等团体开展相应层次的人工智能知识普及,形成全社会重视人工智能、发展人工智能、用好人工智能的共识。

感谢您对我局工作的关心支持。

特此反馈。

联系人:市经信局技术创新处蔡荣

联系电话:85257140

杭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杭州市数字经济局)

2025年9月16日

索引号

002489452/2025-00231

发布机构

市经信局

文号

杭经信提〔2025〕121号

发布日期

2025-10-11

杭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杭州市数字经济局)关于市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余杭27号建议的答复

发布日期: 2025-10-11 14:59

浏览次数:

苏守康代表:

您在市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加快杭州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建议》(余杭27号)收悉。经我局主办,市科技局、市发改委会办,现答复如下。

您在提案中从政策支持、人才引育、要素保障、发展氛围等角度提出了加快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重要建议,建言到位、切中关键,对杭州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我们将在后续工作中充分吸纳您的宝贵建议,进一步整合、完善相关举措,持续推进产业做大做强。

一、杭州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近年来,杭州市以入选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为契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计划,努力打造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和融合应用高地。南开大学中国现代化发展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数(2024)》显示,杭州排名全国第三,仅次于北京、上海,位居第一梯队。

(一)综合实力位居前列。杭州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具有较强的综合实力和竞争优势,覆盖了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 层,形成了从核心技术研发、智能产品制造到行业智能化应用的完整产业链。2024年,全市已汇聚人工智能核心企业681家。

(二)创新能力持续提升。杭州聚焦人工智能前沿技术领域,落地浙江大学脑机智能等4家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阿里云“城市大脑”等国家级开放创新平台,搭建之江实验室“天枢”等高能级基础创新底座,在《自然》等国际期刊收录神经网络、算法模型、机器学习等核心领域最新成果数十项。2024年以来,全市聚焦人工智能、芯片、云计算领域,组织实施市重点科研计划项目53项,组织实施市重点科研计划项目21项。

(三)模型体系日趋完备。构建起以通用大模型支撑行业专用模型的模型创新格局,涌现出阿里云“通义千问”、深度求索DeepSeek V3、R1等开源大模型,落地新华三“百业灵犀”、大华“星汉大模型”、浙大“启真”等垂直领域模型,全市通过国家网信办登记备案的大模型达31个。

(四)数据服务更加优化。杭州将构建优质数据集、扩大数据开放作为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的关键举措,已完成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先行先试互联互通测试工作,实现了基于杭州城市可信数据空间的“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采集汇聚。建设高质量行业语料数据库,3个数据标注案例入选国家数据局《数据标注优秀案例集(2025年)》,每日互动、同花顺、火石创造入围中央预算内行业高质量数据集方向项目。

(五)融合应用成果丰硕。杭州推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行业融合应用,在工业、医疗、文旅、城市管理等领域形成亚运数字火炬手、强脑科技“智能仿生手”、宇树科技四足机器人等丰硕成果。2024年全市入选工信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典型应用案例13项、浙江省级人工智能优秀场景和产品60个,杭州城市大脑2.0获2024年数字中国创新大赛数字城市金奖。

二、加快我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主要举措

杭州拥有发展人工智能的良好基础和全要素保障能力,

应紧紧抓牢大模型带来的时代性机会,选准赛道持续发力,加快推进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做好顶层规划,加强政策支持。一是开展政策优化更新。由市政府整合印发《杭州市加快建设人工智能创新高地实施方案(2025年版)》,配套制定加快建设人工智能创新高地的若干政策举措,围绕前沿技术攻关、模型创新应用、开源生态建设、场景产品应用、产业空间集聚、公共服务提升等制定20项具体支持举措,设立财政专项资金加大全面支持力度。二是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以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为牵引,建立地区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格局,重点支持余杭区发展类脑智能、智能计算,西湖区发展基础模型、开源社区,滨江区发展具身智能、智能终端等;布局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创新空间和标杆产业园,集聚算力服务、共享语料、场景对接等一站式综合服务,打造细分领域协作和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体系。三是强化产业创新赋能。瞄准知识产权、研发测试、技术验证、场景建设等重点环节,聚焦细分赛道培育创建一批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推进构建基于新产品研发、标准研制、试验验证、应用示范的上下游生态链交流示范平台,提升产业公共服务能力。

(二)夯实产业基础,完善要素保障。一是加快算力资源布局。推进以浙江新型算力中心为代表的万卡智算集群建设,统筹整合浙江大学、通信服务商等院校企业算力资源,积极融入“东数西算”国家战略,推进省内外优质算力服务互联互通。推进“老、旧、小”数据中心改造、融合和淘汰,攻关AI芯片、算力卡和高功率密度液冷服务器技术等算力建设关键技术,持续提升模型训练支撑核心自主能力。二是强化模型体系创新。加快模型基础架构、复杂思维模式、对齐调优等方面的核心技术攻关,强化训练基础通用大模型,发展行业垂直模型。支持阿里依托“魔搭”社区持续发布“通义”系列基础大模型“全家桶”开源版本最新成果,举办开源模型创新应用大赛,撮合头部企业和中小企业开展大小模型协同创新,营造本地模型创新应用生态。三是优化数据供给服务。实施《杭州市数据流通交易促进条例》,对市场主体经过合法使用加工后形成的数据产品经营权进行登记,鼓励行业数据脱敏开放。结合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探索推进基于城市可信数据空间开展语料库建设,推进建立医疗、科学、地信、文旅、海洋、具身智能等行业数据语料库,对接语料数据市场需求,推出若干示范数据集。

(三)促进场景应用,加快成果转化。一是推进场景建设技术验证。支持龙头企业组建“创新应用实验室”和“城市未来场景实验室”,开展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融合创新的场景实测,评估市场前景,鼓励区、县(市)和园区(平台)对作用发挥好的场景实验室给予一定资金扶持。二是加快重点领域创新应用。按照“企业出题、政府立题、协同破题”模式,在智慧商圈、智慧供应链、智慧物流、智慧港口、智慧金融、智慧能源等领域,每年通过“幸会·杭州”定期发布一批重点场景“机会清单”实施揭榜挂帅,遴选一批标杆型应用场景示范项目,促进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率先落地。三是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促进“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深度融合,促进中小企业“上云用数赋智”,鼓励制造业企业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全要素、全流程智能化升级,遴选一批赋能工业化典型成果予以推广奖励,加速实体经济深度赋能。

(四)优化产业生态,提升产业能级。一是强化高端人才引育。授权人工智能模型创新企业实施高层次人才自主认定,对人工智能创新大赛等赛会的获奖选手可认定为相应层次人才。通过“人才+项目”引进领军人才和团队,在“西湖明珠工程”中单列人工智能赛道给予支持,对符合条件的外籍高端专家和通过评审的高层次留学回国人员在杭创新创业项目给予每年最高500万元资助。二是加强金融信贷支持。引导“3+N”杭州产业基金集群撬动社会资本、金融资本,投向人工智能关联方向的产业基金规模超1000亿元。组建润苗直投基金,重点支持具备硬科技属性的本地人工智能初创企业。加强人工智能企业信贷支持,结合总部经济政策和专精特新政策,加大链主企业和科创企业贷款推广力度,为人工智能企业提供更适配的金融服务。三是营造良好发展氛围。依托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云栖大会、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大赛等赛会活动,打响人工智能高地品牌。组织院校和企业专家面向公务员、教师、学生等团体开展相应层次的人工智能知识普及,形成全社会重视人工智能、发展人工智能、用好人工智能的共识。

感谢您对我局工作的关心支持。

特此反馈。

联系人:市经信局技术创新处蔡荣

联系电话:85257140

杭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杭州市数字经济局)

2025年9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