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索引号 | 002489452/2025-00240 | 公开形式 | 主动公开 |
| 文件编号 | 杭经信提〔2025〕133号 | 成文日期 | 2025-10-11 |
| 发布机构 | 市经信局 | 信息分类 | 政协委员提案 | 关联类型 | ![]() |
| 点击率 |
致公党市委会:
贵单位在市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上的提案《关于加快构建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群的建议》收悉。经我局主办,市数据资源局、市教育局和市科技局会办,现答复如下。
提案立足我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实际情况,围绕构建从算法模型创新突破到行业转化应用的创新体系,从加快大模型技术迭代和产品升级、打造一体化的公共赋能平台和发展大模型创新应用人才队伍3个方面提出了建议对策。我们认为,该提案的建议见解深刻、操作性强,对我市加快建设人工智能创新高地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下一步,我们将在工作中继续充分吸纳提案建议,完善模型创新体系,培育模型开源生态,为我市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杭州市人工智能产业基本情况
近年来,杭州市以入选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为契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计划,努力打造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和融合应用高地。南开大学中国现代化发展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数(2024)》显示,杭州排名全国第三,仅次于北京、上海,位居第一梯队。 (一)产业能级持续提升。杭州的人工智能产业涵盖了硬件、软件、应用和服务等多个领域,覆盖了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形成了从核心技术研发、智能产品制造到行业智能化应用的比较完整的产业链。2024年,全市已汇聚人工智能核心企业681家,占全省44.1%。 (二)基础创新活力强劲。落地浙江大学脑机智能等4家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阿里云“城市大脑”等国家级开放创新平台,搭建之江实验室“天枢”等高能级基础创新底座,实施市人工智能重大科技创新项目151项。 (三)模型体系更趋完善。构建以通用大模型支撑行业专用模型的模型创新格局,涌现出阿里云“通义千问”、深度求索DeepSeek V3、R1等开源大模型,落地新华三“百业灵犀”、大华“星汉大模型”、浙大“启真”等垂直领域模型,全市通过国家网信办登记备案的大模型达31个。
(四)数据服务更加优化。杭州将构建优质数据集、扩大数据开放作为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的关键举措,已完成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先行先试互联互通测试工作,实现了基于杭州城市可信数据空间的“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采集汇聚。建设高质量行业语料数据库,3个数据标注案例入选国家数据局《数据标注优秀案例集(2025年)》。
(四)融合应用成果丰硕。推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行业融合应用,在工业、医疗、文旅、城市管理等领域形成丰硕成果。2024年全市入选工信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典型应用案例13项、浙江省级人工智能优秀场景和产品60个。推进杭州城市大脑2.0迭代升级,加快25个场景系统综合集成,获2024年数字中国创新大赛数字城市金奖。
二、加快我市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举措
杭州拥有发展人工智能企业主体、技术创新、场景丰富等能力优势,应紧紧抓牢大模型带来的时代性机遇,做好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推动人工智能赋能企业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
(一)构建技术攻关创新生态。一是推进关键技术攻关。推进人工智能领域创新平台建设,持续提升重大平台规模能级,进一步夯实杭州人工智能发展基础。持续推动人工智能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储备库建设,通过“揭榜挂帅”“赛马制”等科技攻关模式,推动模型基础架构、训练数据集处理、复杂思维模式、对齐调优等方面的核心技术创新突破。二是推进人工智能领域成果转移转化。创建一批概念验证中心和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技术交易服务平台,健全职务科技成果产权制度,完善“验证-孵化-小试-中试-熟化-产业化”科技成果转化链条。三是推进产研协同一体。围绕技术供需对接问题,聚焦制造业研发、生产、经营等重点环节,面向制造业企业和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企业分行业梳理供需对接清单,组织产业链供需对接活动,促进细分产业链融通发展。
(二)夯实产业基础,完善要素保障。一是加快算力资源布局。推进以浙江新型算力中心为代表的万卡智算集群建设,统筹整合浙江大学、通信服务商等院校企业算力资源,积极融入“东数西算”国家战略,推进省内外优质算力服务互联互通。推进“老、旧、小”数据中心改造、融合和淘汰,攻关AI芯片、算力卡和高功率密度液冷服务器技术等算力建设关键技术,持续提升模型训练支撑核心自主能力。二是强化模型体系创新。加快模型基础架构、复杂思维模式、对齐调优等方面的核心技术攻关,强化训练基础通用大模型,发展行业垂直模型。支持阿里依托“魔搭”社区持续发布“通义”系列基础大模型“全家桶”开源版本最新成果,举办开源模型创新应用大赛,撮合头部企业和中小企业开展大小模型协同创新,营造本地模型创新应用生态。三是优化数据供给服务。实施《杭州市数据流通交易促进条例》,对市场主体经过合法使用加工后形成的数据产品经营权进行登记,鼓励行业数据脱敏开放。结合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探索推进基于城市可信数据空间开展语料库建设,推进建立医疗、科学、地信、文旅、海洋、具身智能等行业数据语料库,对接语料数据市场需求,推出若干示范数据集。
(三)促进场景应用,加快成果转化。一是推进场景建设技术验证。支持龙头企业组建“创新应用实验室”和“城市未来场景实验室”,开展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融合创新的场景实测,评估市场前景,鼓励区、县(市)和园区(平台)对作用发挥好的场景实验室给予一定资金扶持。二是加快重点领域创新应用。按照“企业出题、政府立题、协同破题”模式,实施“杭州AI+”场景开放示范工程,面向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遴选一批标杆型应用场景示范项目,系统推进人工智能创新场景的挖掘策划、开放对接与落地推广等全流程工作,促进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率先落地,加速技术突破与产业升级深度融合。三是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鼓励龙头企业联合大模型企业开发智能化产品和智能体应用,探索“智能体”,提升关键工艺环节智能化水平。围绕高端装备、服装制造、生物医药等重点行业构建人工智能行业赋能中心,鼓励制造业企业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全要素、全流程智能化升级,遴选一批赋能工业化典型成果予以推广奖励,树立行业特色“样板间”。
(四)优化产业生态,提升产业能级。一是强化高端人才引育。授权人工智能模型创新企业实施高层次人才自主认定,对人工智能创新大赛等赛会的获奖选手可认定为相应层次人才。通过“人才+项目”引进领军人才和团队,在“西湖明珠工程”中单列人工智能赛道给予支持,对符合条件的外籍高端专家和通过评审的高层次留学回国人员在杭创新创业项目给予每年最高500万元资助。二是加强金融信贷支持。引导“3+N”杭州产业基金集群撬动社会资本、金融资本,投向人工智能关联方向的产业基金规模超1000亿元。组建润苗直投基金,重点支持具备硬科技属性的本地人工智能初创企业。加强人工智能企业信贷支持,结合总部经济政策和专精特新政策,加大链主企业和科创企业贷款推广力度,为人工智能企业提供更适配的金融服务。三是营造良好发展氛围。依托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云栖大会、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大赛等赛会活动,打响人工智能高地品牌,加速吸引优秀人才、优质企业落地。组织院校和企业专家面向公务员、教师、学生等群体开展相应层次的人工智能知识普及,形成全社会重视人工智能、发展人工智能、用好人工智能的共识。
感谢致公党市委会对我局工作的关心支持。
特此反馈。
联系人:市经信局技术创新处胡洪滔
联系电话:85257073 传真:85257073
杭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杭州市数字经济局)
2025年9月1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