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市经信局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围绕“深化改革、强基固本”主题主线,紧扣新型工业化和高质量发展要求,立足“后亚运、2万亿、超大城市”新方位,不断深化“1155”工作体系,坚持数字经济和制造业双轮驱动,协同推进“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和五大产业生态圈建设,全力以赴拼经济、稳增长、强动能,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2024年工信经济总体情况
2024年,全市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4409亿元、同比增长4.0%;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9%;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1%,占全市GDP 比重创历年新高;五大产业生态圈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6%,规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9%。
一是推动优势产业“集群成势”。杭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连续五年列全省第一,蝉联“浙江制造天工鼎”。新增浙东工业母机、环杭州湾现代纺织服装、长三角大飞机等3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实现“零的突破”。新入选省级“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核心区3个、协同区1个。新获批创建省级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合成生物未来产业先导区。入选国家首批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累计推广应用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总量超百万辆,施行“杭州市智能网联车辆测试与应用促进条例”,成为全国首个为低速无人车立法的城市。持续擦亮“中国视谷”“中国云谷”“中国医药港”“中国绿港”等一批产业地标。
二是推动实数融合“走深走实”。杭州数字经济发展综合评价连续七年位居全省第一,入选2024年全省数字经济发展优秀案例140个。纵深推进制造业“智改数转”,创新实施数改特派员制度,全市6928家规上工业企业实现数字化改造1.0全覆盖,13个案例入选工信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典型应用案例。新增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6家,新增省级未来工厂4家,新增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23个。出台人工智能专项政策,算力券扩容至每年2.5亿元,建成全国首个全液冷万卡智能算力集群。入选首批北斗规模应用试点城市、首批5G应用“扬帆”行动重点城市,全年新建5G基站1600余个。
三是推动工信企业“长高长壮”。8家企业入选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累计42家,总量居全国城市第五、省会城市第一。新增国家“一流”(领航)企业3家,新认定省第一批产业链“链主”企业44家,数量均居全省第一。新培育国家“小巨人”企业156家,累计478家、总量居全省第一。31家企业获评新一轮重点“小巨人”企业,居全省第一。新培育省隐形冠军企业8家,累计85家。46家企业入选首批“浙江数商”,213家企业入选省民营经济总部企业库,均居全省第一。
四是推动要素供给“精准精细”。迭代升级“5+X”产业政策体系,聚焦人工智能、合成生物、人形机器人等领域出台支持举措,编制算力、未来产业等行动方案。举办“百场千企”产业对接活动200多场,参与企业8000余家(次)。“杭企服”平台精准推送政策,服务企业超200万家次。推出“专精特新贷”政银担产品,惠及企业近700家。全国首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落地杭州,新增省级特色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2个,订单式培养“高精尖缺”工程技术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二、2025年工作安排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关键之年。市经信局将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刻领会把握中央和省市委关于经济工作的部署要求,紧扣省委“132”工作部署,弘扬“六干”精神,夯实党建基础,深化作风建设,锻造一支“奋勇争先、实干为民”的经信铁军,全力以赴以“最大努力”争取“最好结果”。
在工作思路上,坚持“1155”工作体系不动摇,与时俱进更新工作理念,因地制宜创新工作打法,迭代升级“五大牛鼻子行动”。在重点任务上,坚定扛起“经济大市勇挑大梁、多作贡献”的使命担当,以“打赢工业经济翻身仗”为全年主题主线,坚持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双轮驱动,稳存量、扩增量、缩减量、优变量,加快构建具有杭州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重点做好以下八方面工作。
(一)稳增长、破六难,打好工业经济“勇挑大梁”攻坚仗。
一是狠抓开门红,紧盯节后复工达产、项目集中开工等工作,指导企业优化一季度生产计划,做好要素保障,确保一季度各项指标实现开门红。二是完善监测机制,建立“四级联动”队伍,协同发改、统计、电力、税务、交通等部门,建立“五位一体”数据库,常态化推进监测协调;开发“工业经济实时预测”数字化应用,增强预判调节能力。三是强化政策惠企,实施龙头企业“创新跨越”行动,深化制造业龙头企业战略合作,精准对接龙头企业,强化政策支持;做好减负降本清欠,落实制造业增值税抵减政策,制定减负降本工作要点。四是优化产业对接,以更大力度、更小颗粒度举办“百场千企”对接会。五是深化“两业融合”,支持企业以产业模式整合、制造环节新设工业主体等方式衍生产值增量;指导软件企业通过软硬融合,实现组织架构重塑、商业模式创新,向制造业领域拓展;积极创建国家级服务型制造区域试点,支持申报省级服务型制造区域试点。
(二)优产业、谋转型,打好制造业“蝶变焕新”攻坚仗。
一是抓五大圈提质增效,深化“链长+链主”“赛道+图谱”机制,开展新一轮五大产业生态圈建设评估,迭代细分赛道研究成果;推动智能物联、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绿色能源产业生态圈提质增效。二是抓集群梯队建设,紧盯“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核心区和协同区建设,打造一批省级集群培育标志性成果;推动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数量再有新突破;加速工业母机、大飞机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方案落地;实施产业优化、强基攻坚、场景拓展等八大行动,推动杭州视觉智能先进制造业集群迈向世界级。三是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动低效工业用地整治,帮扶提升高耗低效企业;迭代“亩均论英雄”改革。四是抓历史经典产业传承,梳理形成新一轮历史经典产业名录档案,鼓励大师进校园传承技艺,创建一批省级历史经典产业传承创新工作室;抓落实消费品“三品”战略。五是抓工业绿色化发展,用好“两新”政策,大力推动铜冶炼、水泥、化工等行业生产设备、用能设备更新,实施节能设备更新;创建一批市级以上绿色低碳工厂、节水型企业;做好民爆、化工等行业安全生产监督工作,落实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要求。
(三)抢风口、拓应用,打好未来产业“蓄势谋新”攻坚仗。
一是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围绕未来产业领域培育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支持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提能升级,加大前沿共性技术服务供给能力;积极培育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一批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以设计创新赋能产品创新,新增一批市级、省级、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二是加速布局未来产业,落实“5+X”体系,有序布局市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基本实现城区全覆盖,争创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三是打造示范应用新场景,依托“车路云一体化”试点,推动自动驾驶技术创新和应用,全力打造一批优质应用场景,带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加快推进北斗规模应用试点城市建设,开展北斗规模应用行动,形成一批北斗融合应用场景;拓展人形机器人在智能制造、文旅教娱、生活服务、医疗康养等领域应用,打造一批“机器人+”创新应用场景。
(四)锻长板、夯基础,打好数字经济“攀高逐新”攻坚仗。
一是深化数字经济运行监测,扩大监测覆盖面,探索建立重点大区亿元以下企业及规下企业的监测机制;市区联动,紧盯重大项目落地情况,争取多出增量、多做贡献;深化龙头企业服务,常态化推进战略合作项目。二是推动数字产业化,围绕通用人工智能、类脑科技、未来网络、量子科技等数字经济前沿领域,加速数字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建设实体化模型开源社区,打造专业化人工智能园区,把杭州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新集群。三是推动产业数字化,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在高端装备、服装制造、生物医药等行业打造人工智能赋能中心,形成一批标杆案例和服务团队;打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收官战”;建设国家级智能工厂储备库,力争获评一批卓越级、领航级智能工厂。四是实施算力强基行动,扩大杭州“算力券”覆盖面,深化浙江新型算力中心建设,加快推动智算集群建设;加快推进异构算力集群、集成运营调度等平台建设;深化5G和千兆光网高质量覆盖,新增建设一批5G基站。五是实施软件强基行动,开展基础软件研发攻关,建设工业软件生态共性平台试点,助力国产软件“卡脖子”替代;迭代升级大模型,打造具有杭州辨识度的国产大模型;做强集成电路、高端软件等优势赛道,巩固信软优势地位,打造模拟芯片和高端芯片设计高地。
(五)育梯队、强服务,打好优质企业“提质扩面”攻坚仗。
一是培育领军企业,深化雄鹰企业、鲲鹏企业培育和服务,支持产业链“链主”企业承担国家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聚焦制造业细分领域,培育争创国家单项冠军,提升产业链竞争力。二是培育新势力企业,紧盯“5+X+N”未来产业风口赛道,谋划出台工信领域“新势力”企业专项政策,精准培育一批工信经济腰部企业。三是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全面开展“双清双找”专项服务行动,积极培育国家“小巨人”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四是培育新上规企业,重心转换至“量质并举”,探索建立“陪跑员+2+X”服务队伍架构,推进“新建投产倍增计划”。五是提供全方位助企服务,深化“杭企服”数字化平台建设,用好中小微企业服务券,升级“全国专精特新名城驾驶舱”建设,形成企业服务“一张网”。
(六)内裂变、外招引,打好工业投资“引育挖潜”攻坚仗。
一是抓存量项目裂变,推广“萧山经验”,建立市域统筹机制,强化要素保障,实现靶向遴选项目,精准匹配要素资源;紧盯产值贡献大、订单满负荷、专精特新等优质企业,动态更新存量裂变储备项目,充分挖掘内生投资潜力,新开工一批亿元以上存量裂变项目。二是抓重大项目招引,完善产业招商工作机制,紧盯五大产业生态圈、五大风口潜力产业,会同“链主”企业,精准引进圈链合作伙伴;滚动更新10亿元以上重大制造业项目清单,编制亿元以上全量项目清单。三是抓项目监督管理,用好投资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严格落实“标准地”工作指引,强化部门协同,进一步加强工业用地批后履约监管;强化技术改造项目备案管理,确保工业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应统尽统;完善月度制造业投资拼盘机制,精准监测投资形势。四是抓标准厂房去化,压实园区平台主体责任,总结推广优秀经验,做好“引流、截流、回流、分流”,唤醒全市小微企业园、孵化器、标准厂房中的沉睡资源。
(七)提质效、树标杆,打好重点平台“聚势赋能”攻坚仗。
一是聚焦城东智造大走廊建设提速,完善例会、专班、晾晒、通报等工作机制,聚焦重大项目、特色产业、新质生产力、产业社区等方面重点发力,切实支撑全市制造业。二是聚焦工业功能区提质,深入实施工业功能区有机更新三年行动,建立健全“评价+晾晒”工作体系,用好“腾笼换鸟”专项资金。三是聚焦小微园区提能,支持小微企业园专业化发展,重点扶持一批集开发建设、企业招引、运营管理、产业链服务于一体的专业运营机构,争创一批专精特新产业园。四是聚焦产业地标提级,分圈分层推进地标建设,智能物联产业生态圈打造世界级“中国视谷”,加速“中国云谷”落地;生物医药产业生态圈打造国家级“中国医药港”,加速“核酸药谷”落地;高端装备产业生态圈打造“中国飞谷”,并聚焦机器人领域谋划新地标;新材料产业生态圈聚焦膜材料等优势领域,加快打造区域级产业地标;绿色能源产业生态圈重点打造“中国绿港”。
(八)出新政、促改革,打好要素保障“多维发力”攻坚仗。
一是完善产业政策体系,启动编制杭州市数字经济、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专项规划;制定出台一批专项行动计划;释放国家经济一揽子政策效应,承接落实省级“8+4”经济政策。二是深化工信经济体制改革,聚焦新质生产力和新型工业化,以推动工信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探索建立未来产业重点方向定期调度等工作机制;谋划制定“两新深度融合”实施方案,成立工作专班,强化系统部署、一体推进。三是培育产业人才梯队,深化全国首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建设,加快形成数量充足、布局合理、有序衔接的产业人才梯队;强化产业人才政策引导,实施人才专项“一链一策”,试点实施重点企业“一企一策”,推动产业发展与人才引育精准耦合。四是举办大会大赛,举办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云栖大会、西湖论剑·数字安全大会、中国(杭州)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等重大活动;举办第十届“创客中国”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挖掘潜力项目、培育创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