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索引号 002489452/2023-00256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 杭经信提〔2023〕082号 成文日期 2023-08-24
发布机构 市经信局 信息分类 人大代表建议
点击率
市经信局关于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建德17号”建议的答复
来源:杭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发布时间:2023-08-24 09:45      浏览次数:

吴严明代表:

您在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提交的建德17号提案《关于加速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构建数字产业新生态的建议》收悉。经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杭州市以数字化变革为引领,持续深化产业技术升级,积极探索业务模式创新,智能制造发展水平快速提升,“未来工厂”生态体系日臻完善。产业数字化工作首次荣膺国务院督查激励表彰,入选全国首批“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和推进产业数字化成效明显市”,两化融合发展总指数连续十年位列全省第一。开展的重点工作和具体的成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开展的重点工作

一是抓政策引导。自2013年以来,全市相继谋划实施“机器换人”“工厂物联网”“企业上云”和“工业互联网”专项行动,并于2019年、2021年分别启动实施制造业数字化改造“百千万”工程和“未来工厂”体系建设,不断引领产业数字化转型走向深入。其中,“企业上云”“产业大脑”“组织型制造”等工作举措均为全国首推。

二是抓项目推动。围绕各类专项行动,持续组织实施数字化改造。截至2022年,全市累计实施“机器换人”项目5875个、工厂物联网项目1714个、数字化攻关项目1192项、数字化普及项目26379项、“企业上云”项目11.4万个。截至目前,累计培育市级“未来工厂”712家、认定106家。

三是抓标杆引领。重点围绕部、省两级试点示范,组织开展项目认定和示范推广。截至目前,认定省级“未来工厂”16家(全省52家),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98家(全省512家),工业互联网平台34家(全省111家),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8家(全省38家),省级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16家;认定工信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3家,工信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厂揭榜单位5家、优秀场景1个,阿里云supET工业互联网平台在全国“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排名中再次进入全国前十。

四是抓服务支撑。通过举办服务对接会,组织“大手拉小手”活动,支持发展生态合作伙伴等形式,全面推进数字工程服务商队伍建设。截至目前,在杭数字工程服务商超800家,覆盖智能硬件、网络设施、云服务和大数据、软件和应用服务等领域,入选省级新智造服务供应商151家,省级数字化服务商126家,市级数字化服务商111家,为全省输出工程服务能力70%以上(省智专委数据)。

五是抓环境氛围。推进产业互联网小镇、人工智能小镇、长三角(杭州)制造业数字化能力中心等一批产业平台健康发展,能力中心成为全国第11个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体验中心。招引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浙江分院、国家服务型制造研究院等一批高端机构在杭落地,并协助开展前期业务。协调中国工业大数据峰会、创客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工业互联网大赛等一批大赛大会在杭成功举办。

(二)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是数字化质效明显提升。2022年,杭州规上工业亩均增加值达220.94万元/亩,规上工业亩均税收57.68万元/亩,均为全省第一。规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39.33万元/人·年,较2020年上升3.13万元/人。(2023年1-3月,规上工业亩均增加值达53.8万元/亩,规上工业亩均税收18.4万元/亩,均为全省第一。)

二是创新应用加速涌现。5G、大数据、人工智能、边缘计算、数字孪生等新一代数字技术向制造业加速渗透,新产品、新模式、新场景应用创新步伐加快。运达风电运用AI图像识别技术,实现全域风场设备机器巡检,降低系统运维成本30%,缩短故障处理时间30%;杭叉集团成功运用“5G+工业互联网”技术,自动识别客户需求,实现叉车产线柔性装配,提升了产能;老板电器创新应用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边缘计算等先进技术,建设数据中枢平台,全面优化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三是跨界融合步伐加快。制造业向服务业延伸,服务业向制造业渗透,形成了一批规模总量扩张快、资源整合功能强、综合效益水平高的典型案例。比如:网易严选首创ODM(原始设计制造商)模式,在剔除品牌溢价和中间环节的基础上,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的商品和服务;吉利集团利用“互联网+”,成立“曹操专车”,由汽车制造延伸到出行服务;中策橡胶成立“车空间”平台,推动企业由汽车零部件制造,向汽车后服务市场全面渗透发展。

四是“平台+”“链主+”成转型热点。按照“未来工厂”发展理念,要素聚合、资源共享、业务协同已然成为数字化转型热点。杰牌传动规划建设“研发中心+新制造中心”,通过集中提供标准化厂房,为供应链小微企业提供包含设计、管理、物流、仓储等在内的数字化服务供给,计划打造“百亿企业,千亿产业”链主生态;伊芙丽规划建设集设计、集采、直播、制造等为一体的生态产业园,招引乔司、临平一带的小微企业入驻,成片带动行业提升改造;新华三积极打造iCM智能协同制造模式,促进自身数字化转型,带动上下游CM厂家共同成长,赋能网络通信产业数字化转型,实现140余家供应链企业要素动态配置、业务高效协同。

二、主要做法

(一)关于“规划引导产业融合发展,把脉产业转型升级‘切口’”方面。一是着力深化“聚能工厂”生态圈建设。鼓励平台型企业,以工业互联网为纽带,有效组织中小企业的优质制造资源,承接巨量订单形成生态圈,形成大规模、分布式、多品种的制造能力,实现市场快速响应、资源全网利用、要素动态配置、业务高效协同、能力开放共享的“组织型制造”特征。如捷配科技自建协同制造平台,以“订单+科技”双引擎驱动,以“1+N”协同制造模式,将产业链上下游的中小企业聚集在一起,协助实现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变革,提高协同效益,构建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截至目前,全球用户数已超100多万,覆盖210个国家和地区,协同工厂数量2842家,协同设备数量14683台。二是全面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工作。立足各区、县(市)产业集群优势、突出细分行业特点,批量化推进全市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工作。以三个省级试点地区(萧山区的金属加工制造、临平区的家纺业和临安区的电线电缆)先行先试为基础,总结形成区域经验做法,并复制到全市推广。如临平区要求总包商充分结合各样本企业已有的数字化基础,以“不重复建设”、数字化投入“轻量化”为基本原则,确定各项目实施框架。对共性需求(“1”)部分,要求总投入不超过60万;对个性化需求(“N”)部分,要求做好与省市各级产业数字化标杆项目的对标。众望布艺等多家中小企业经过数字化改造后已成功入围全市“数字化车间”培育库。三是优化制定数字化改造专项激励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区、县(市)结合自身地区的产业特点量身打造专项政策。如萧山区率先于全市建立起制造业数字化轻量级应用培育库,针对中小企业对数字化改造低成本、易部署、见效快的诉求,遴选出一批管用、好用、实用并且不超过5万元的轻量级应用(APP),为萧山区深入推进存量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提供技术支撑。上架数字化改造券相关政策,制造业企业可通过访问能力中心线上平台“能力魔方”,领取面额为3万元的数字化改造券。每家工业企业每次限领取1张,每年限领取1次,数字化改造券使用有效期为6个月。余杭区对区内企业应用经认定的区内工业互联网平台产品,按工业APP和应用服务费总金额的30%给与补助,单个项目最高不超过10万元。

(二)关于“优化信息产业资源配置,建设一体化发展新模式”方面。一是高质量推进长三角(杭州)制造业数字化能力中心建设。支持能力中心面向全球汇聚一批优质的数字化服务资源,打造立足杭州,服务浙江,辐射长三角的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能力供给核。截至目前,能力中心已全面接入浙江省产业数字化地图,招引吉利数字科技、蓝卓工业互联网等57家优质智能制造服务商入驻,征集92家优秀服务商实施案例展示,整合制造业数字化资源190余家,组建细分行业专家库百余人,可提供一站式应用体验、产品选型、服务商对接、专家问诊、项目评估、人才培训等服务,为大中小型制造业企业提供涵盖数字化+研发、生产、物流、服务、营销、管理、云网安全、碳达峰等多环节的数字化场景案例参考,已逐渐成长为展示杭州产业数字化全景形象的“第一窗口”。二是高质量推进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区、县(市),立足产业发展特色和资源禀赋,以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为主体,通过自愿组合、自主结合的方式,探索建立若干不同特色、不同模式的制造业创新中心,为区域企业提供从技术委托研发、专利应用、应用推广、企业孵化等服务,加快成果转移扩散和商业化应用。自2017年以来,全市已先后建成10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其在资源集聚、公共服务、人才引育、技术攻关、转化应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聚焦智能物联产业链的智能光感知中心致力于以“AI+光学感知”为核心的智能光学感知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产业链各个环节全面升级发展,积极推进XR系统检测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行业测评能力和AR工业云解决方案核心技术服务相关企业,共形成国内外产品测评报告21份。聚焦新材料产业链的生物基材料中心参与国家、省、市级攻关项目4项,制定行业和团体标准11项,获授权专利11项,成功破解了全降解产品、生物基纳米纤维素等材料研制中的“卡脖子”难题,开发出全降解购物袋改性树脂产品等8个系列产品,获全降解DIN CERTCO国际认证和国内广微测权威认证。三是高质量推进最优人才生态体系建设。构筑“热带雨林”式人才生态政策优势,创新人才引进政策和管理方式,提升人才服务质量。以产业发展为导向,加快集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集聚各类创新团队、职业经理人团队等高端人才,打造数字经济领域人才高地。近日,根据《全球数字人才发展年度报告(2022)》,在全球31个重要创新城市(地区)的评比中,杭州在ICT行业中的数字人才占比持续保持优势和强劲增长势头,其占比率和增长率分别位列全球第二和第一位,并在软件与IT服务、计算机网络与硬件、制造业等细分领域中,数字人才占比分列全球第二、第四和第八位。

(三)关于“激活数字产业化引擎,进一步发挥‘链主工厂’效应”方面。一是加快推进“链主工厂”配套链建设。围绕省市标志性产业链企业,面向产业链供应链企业提供技术和产业优势的专业化服务,引育产业链供应链核心环节企业,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如新安化工健全有机硅新材料产业链工业互联网平台的赋能基础,贯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业务数据,促进生态企业间数据和业务的互联互通,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贯通供应链金融服务链路,提供融资和设备租赁业务,保障供应链安全稳健运行;贯通数字化服务全生命周期,高效赋能产业链上下游数字化改造,孵化行业共性应用。截至目前,新安化工已赋能服务近万家企业级客户、超10万家个体经销商,实现跨越8个省市的实时数据联动。二是创新发展工业互联网平台。杭州一直重视“链主工厂”建设,支持“链主工厂”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并以“N”为切入口,全面接入全市“1+N”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通过高水平、多层次、系统性打造一批以“链主工厂”为核心的N级子平台,在算力支撑、大数据建模、人工智能等领域为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改造提供优秀解决方案,基本覆盖“十四五”期间我市拟重点打造的标志性产业链。截至目前,10家“链主工厂”企业中已有8家建成了工业互联网平台,并全部入选省级工业互联网认定或培育平台名单。

序号

地区

“链主工厂”企业

工业互联网平台

1

滨江区

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大华数字安防产业链工业互联网平台

2

滨江区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

新华三网络通信产业链工业互联网平台

3

临平区

浙江春风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春风动力产业链协同工业互联网平台

4

临平区

杭州老板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老板电器厨电智造工业互联网平台

5

临平区

杭州西奥电梯有限公司

西奥电梯工业互联网平台

6

钱塘区

中策橡胶集团有限公司

中策“1+5+X”协同制造工业互联网平台

7

临安区

杭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杭叉叉车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

8

建德市

浙江新安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硅基新材料全产业链工业互联网平台

三是着力深化数字经济标准化水平。鼓励行业协会、数字工程服务商积极参与制造业平台和轻量级云化标准体系建设,支持阿里巴巴、网易(杭州)、中控集团、迈迪信息等头部企业积极参与国家工业互联网通用需求、体系架构等总体性标准和开发网络与数字化互联接口、标识解析、工业互联网平台、安全等基础共性标准研究制定,为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改造提升提供共性平台基础。截至目前,蒲惠智造已成为工信部《离散型企业制造执行过程云化规范》、省级团体标准《制造执行过程云化系统建设和运行规范》的牵头制定单位。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下一步,杭州将进一步加速制造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推进全市制造业整体能级提升和竞争优势再塑,推进数字工程产业发展,努力打造全国智能制造领先城市和组织型制造先行城市。

(一)推进供给提质,加快培育数字工程产业。一是贯彻落实《杭州市推进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鼓励软件企业、数字化服务平台企业积极参与以“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为引领的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综合评价数字化服务规模、能力和水平等要素,逐一确定数字工程服务商指数,按照数字化服务指数高低排名,对优秀数字工程服务商进行奖补。二是加速推进数字工程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鼓励数字工程服务商主动拥抱AI大模型,加速赋能产业数字化。推进云仿真设计、机器视觉识别检测、设备预测性维护、产品质量追溯、网络协同制造、智能产品运维等新模式新业态创新发展,为各行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智能感知、网络连接、数据分析等能力支撑,提升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整体质效。三是鼓励发展低成本轻量级应用。推动数字工程服务商、平台型企业大力探索工业互联网技术在中小企业中的应用场景,创新发展模块化、订阅式的数字系统,为中小企业提供成本低、部署快、集成灵活、升级方便的云产品和服务(SaaS),切实转变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方式。

(二)推进需求升级,引导实现模式形态变革。一是组织实施制造业数字化改造“百千万”工程。大力推进数字化设计、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共享化制造、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六大新模式新场景应用。对智能仓储、智能排产、智能运维、移动视觉等有切实应用场景需求的行业或生产环节,鼓励企业发展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试点。二是组织实施市级“未来工厂”体系建设。加快打造一批以“链主工厂”“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为代表的数字化企业梯队。聚焦更大范围的要素配置、更高水平的分工协作和快速精准的市场响应,鼓励发展“聚能工厂”和“云端工厂”,加快构建组织型制造新体系。三是推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利用数字化技术实施供应链协同改造、推进大企业实现优质的制造资源和生产制造能力在产业链、供应链上的开放共享,推进龙头企业根据业务需求,以工业互联网为切入点,通过远程运维、远程控制等手段,实施覆盖供应链的整体数字技术改造,推进中小企业“车间化转型”,进一步融入大企业生态链,从而进一步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整体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

(三)推进供需对接,鼓励开展双向交流合作。一是培育数字工程服务新方向。鼓励数字工程服务商从传统的功能型软件供应商、解决方案提供商向集聚多家服务商服务能力的平台化生态型“数字基座”服务商角色转变。协调推进数字工程服务生态伙伴计划,重点围绕数字化综合解决方案,促进跨领域全环节的分工协作,全面提升数字工程服务质量,推动数字工程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二是发展协同制造新模式。以组织型制造为重点,继续推进“聚能工厂”“云端工厂”培育建设,加快形成以制造能力共享为重点,以创新能力、服务能力共享为支撑的协同发展格局。推进中小企业与“聚能工厂”“云端工厂”的产能对接,推进平台型企业培育引导中小企业配套生产。三是组织数字赋能对接交流。丰富数字赋能对接方式,围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整体需求和个性化需求,大规模组织座谈会、圆桌会议、学习沙龙、参观走访等数字赋能对接活动,不断提升全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氛围,拓展数字工程服务产业的发展空间。

再次感谢您对杭州市推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工作的关心支持,欢迎您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批评和建议。

特此反馈。

联系人:产业数字化推进处徐恺,联系电话:85257096。


杭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3年6月1日

索引号

002489452/2023-00256

发布机构

市经信局

文号

杭经信提〔2023〕082号

发布日期

2023-08-24

市经信局关于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建德17号”建议的答复

发布日期: 2023-08-24 09:45

浏览次数:

吴严明代表:

您在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提交的建德17号提案《关于加速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构建数字产业新生态的建议》收悉。经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杭州市以数字化变革为引领,持续深化产业技术升级,积极探索业务模式创新,智能制造发展水平快速提升,“未来工厂”生态体系日臻完善。产业数字化工作首次荣膺国务院督查激励表彰,入选全国首批“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和推进产业数字化成效明显市”,两化融合发展总指数连续十年位列全省第一。开展的重点工作和具体的成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开展的重点工作

一是抓政策引导。自2013年以来,全市相继谋划实施“机器换人”“工厂物联网”“企业上云”和“工业互联网”专项行动,并于2019年、2021年分别启动实施制造业数字化改造“百千万”工程和“未来工厂”体系建设,不断引领产业数字化转型走向深入。其中,“企业上云”“产业大脑”“组织型制造”等工作举措均为全国首推。

二是抓项目推动。围绕各类专项行动,持续组织实施数字化改造。截至2022年,全市累计实施“机器换人”项目5875个、工厂物联网项目1714个、数字化攻关项目1192项、数字化普及项目26379项、“企业上云”项目11.4万个。截至目前,累计培育市级“未来工厂”712家、认定106家。

三是抓标杆引领。重点围绕部、省两级试点示范,组织开展项目认定和示范推广。截至目前,认定省级“未来工厂”16家(全省52家),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98家(全省512家),工业互联网平台34家(全省111家),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8家(全省38家),省级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16家;认定工信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3家,工信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厂揭榜单位5家、优秀场景1个,阿里云supET工业互联网平台在全国“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排名中再次进入全国前十。

四是抓服务支撑。通过举办服务对接会,组织“大手拉小手”活动,支持发展生态合作伙伴等形式,全面推进数字工程服务商队伍建设。截至目前,在杭数字工程服务商超800家,覆盖智能硬件、网络设施、云服务和大数据、软件和应用服务等领域,入选省级新智造服务供应商151家,省级数字化服务商126家,市级数字化服务商111家,为全省输出工程服务能力70%以上(省智专委数据)。

五是抓环境氛围。推进产业互联网小镇、人工智能小镇、长三角(杭州)制造业数字化能力中心等一批产业平台健康发展,能力中心成为全国第11个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体验中心。招引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浙江分院、国家服务型制造研究院等一批高端机构在杭落地,并协助开展前期业务。协调中国工业大数据峰会、创客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工业互联网大赛等一批大赛大会在杭成功举办。

(二)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是数字化质效明显提升。2022年,杭州规上工业亩均增加值达220.94万元/亩,规上工业亩均税收57.68万元/亩,均为全省第一。规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39.33万元/人·年,较2020年上升3.13万元/人。(2023年1-3月,规上工业亩均增加值达53.8万元/亩,规上工业亩均税收18.4万元/亩,均为全省第一。)

二是创新应用加速涌现。5G、大数据、人工智能、边缘计算、数字孪生等新一代数字技术向制造业加速渗透,新产品、新模式、新场景应用创新步伐加快。运达风电运用AI图像识别技术,实现全域风场设备机器巡检,降低系统运维成本30%,缩短故障处理时间30%;杭叉集团成功运用“5G+工业互联网”技术,自动识别客户需求,实现叉车产线柔性装配,提升了产能;老板电器创新应用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边缘计算等先进技术,建设数据中枢平台,全面优化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三是跨界融合步伐加快。制造业向服务业延伸,服务业向制造业渗透,形成了一批规模总量扩张快、资源整合功能强、综合效益水平高的典型案例。比如:网易严选首创ODM(原始设计制造商)模式,在剔除品牌溢价和中间环节的基础上,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的商品和服务;吉利集团利用“互联网+”,成立“曹操专车”,由汽车制造延伸到出行服务;中策橡胶成立“车空间”平台,推动企业由汽车零部件制造,向汽车后服务市场全面渗透发展。

四是“平台+”“链主+”成转型热点。按照“未来工厂”发展理念,要素聚合、资源共享、业务协同已然成为数字化转型热点。杰牌传动规划建设“研发中心+新制造中心”,通过集中提供标准化厂房,为供应链小微企业提供包含设计、管理、物流、仓储等在内的数字化服务供给,计划打造“百亿企业,千亿产业”链主生态;伊芙丽规划建设集设计、集采、直播、制造等为一体的生态产业园,招引乔司、临平一带的小微企业入驻,成片带动行业提升改造;新华三积极打造iCM智能协同制造模式,促进自身数字化转型,带动上下游CM厂家共同成长,赋能网络通信产业数字化转型,实现140余家供应链企业要素动态配置、业务高效协同。

二、主要做法

(一)关于“规划引导产业融合发展,把脉产业转型升级‘切口’”方面。一是着力深化“聚能工厂”生态圈建设。鼓励平台型企业,以工业互联网为纽带,有效组织中小企业的优质制造资源,承接巨量订单形成生态圈,形成大规模、分布式、多品种的制造能力,实现市场快速响应、资源全网利用、要素动态配置、业务高效协同、能力开放共享的“组织型制造”特征。如捷配科技自建协同制造平台,以“订单+科技”双引擎驱动,以“1+N”协同制造模式,将产业链上下游的中小企业聚集在一起,协助实现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变革,提高协同效益,构建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截至目前,全球用户数已超100多万,覆盖210个国家和地区,协同工厂数量2842家,协同设备数量14683台。二是全面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工作。立足各区、县(市)产业集群优势、突出细分行业特点,批量化推进全市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工作。以三个省级试点地区(萧山区的金属加工制造、临平区的家纺业和临安区的电线电缆)先行先试为基础,总结形成区域经验做法,并复制到全市推广。如临平区要求总包商充分结合各样本企业已有的数字化基础,以“不重复建设”、数字化投入“轻量化”为基本原则,确定各项目实施框架。对共性需求(“1”)部分,要求总投入不超过60万;对个性化需求(“N”)部分,要求做好与省市各级产业数字化标杆项目的对标。众望布艺等多家中小企业经过数字化改造后已成功入围全市“数字化车间”培育库。三是优化制定数字化改造专项激励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区、县(市)结合自身地区的产业特点量身打造专项政策。如萧山区率先于全市建立起制造业数字化轻量级应用培育库,针对中小企业对数字化改造低成本、易部署、见效快的诉求,遴选出一批管用、好用、实用并且不超过5万元的轻量级应用(APP),为萧山区深入推进存量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提供技术支撑。上架数字化改造券相关政策,制造业企业可通过访问能力中心线上平台“能力魔方”,领取面额为3万元的数字化改造券。每家工业企业每次限领取1张,每年限领取1次,数字化改造券使用有效期为6个月。余杭区对区内企业应用经认定的区内工业互联网平台产品,按工业APP和应用服务费总金额的30%给与补助,单个项目最高不超过10万元。

(二)关于“优化信息产业资源配置,建设一体化发展新模式”方面。一是高质量推进长三角(杭州)制造业数字化能力中心建设。支持能力中心面向全球汇聚一批优质的数字化服务资源,打造立足杭州,服务浙江,辐射长三角的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能力供给核。截至目前,能力中心已全面接入浙江省产业数字化地图,招引吉利数字科技、蓝卓工业互联网等57家优质智能制造服务商入驻,征集92家优秀服务商实施案例展示,整合制造业数字化资源190余家,组建细分行业专家库百余人,可提供一站式应用体验、产品选型、服务商对接、专家问诊、项目评估、人才培训等服务,为大中小型制造业企业提供涵盖数字化+研发、生产、物流、服务、营销、管理、云网安全、碳达峰等多环节的数字化场景案例参考,已逐渐成长为展示杭州产业数字化全景形象的“第一窗口”。二是高质量推进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区、县(市),立足产业发展特色和资源禀赋,以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为主体,通过自愿组合、自主结合的方式,探索建立若干不同特色、不同模式的制造业创新中心,为区域企业提供从技术委托研发、专利应用、应用推广、企业孵化等服务,加快成果转移扩散和商业化应用。自2017年以来,全市已先后建成10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其在资源集聚、公共服务、人才引育、技术攻关、转化应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聚焦智能物联产业链的智能光感知中心致力于以“AI+光学感知”为核心的智能光学感知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产业链各个环节全面升级发展,积极推进XR系统检测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行业测评能力和AR工业云解决方案核心技术服务相关企业,共形成国内外产品测评报告21份。聚焦新材料产业链的生物基材料中心参与国家、省、市级攻关项目4项,制定行业和团体标准11项,获授权专利11项,成功破解了全降解产品、生物基纳米纤维素等材料研制中的“卡脖子”难题,开发出全降解购物袋改性树脂产品等8个系列产品,获全降解DIN CERTCO国际认证和国内广微测权威认证。三是高质量推进最优人才生态体系建设。构筑“热带雨林”式人才生态政策优势,创新人才引进政策和管理方式,提升人才服务质量。以产业发展为导向,加快集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集聚各类创新团队、职业经理人团队等高端人才,打造数字经济领域人才高地。近日,根据《全球数字人才发展年度报告(2022)》,在全球31个重要创新城市(地区)的评比中,杭州在ICT行业中的数字人才占比持续保持优势和强劲增长势头,其占比率和增长率分别位列全球第二和第一位,并在软件与IT服务、计算机网络与硬件、制造业等细分领域中,数字人才占比分列全球第二、第四和第八位。

(三)关于“激活数字产业化引擎,进一步发挥‘链主工厂’效应”方面。一是加快推进“链主工厂”配套链建设。围绕省市标志性产业链企业,面向产业链供应链企业提供技术和产业优势的专业化服务,引育产业链供应链核心环节企业,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如新安化工健全有机硅新材料产业链工业互联网平台的赋能基础,贯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业务数据,促进生态企业间数据和业务的互联互通,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贯通供应链金融服务链路,提供融资和设备租赁业务,保障供应链安全稳健运行;贯通数字化服务全生命周期,高效赋能产业链上下游数字化改造,孵化行业共性应用。截至目前,新安化工已赋能服务近万家企业级客户、超10万家个体经销商,实现跨越8个省市的实时数据联动。二是创新发展工业互联网平台。杭州一直重视“链主工厂”建设,支持“链主工厂”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并以“N”为切入口,全面接入全市“1+N”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通过高水平、多层次、系统性打造一批以“链主工厂”为核心的N级子平台,在算力支撑、大数据建模、人工智能等领域为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改造提供优秀解决方案,基本覆盖“十四五”期间我市拟重点打造的标志性产业链。截至目前,10家“链主工厂”企业中已有8家建成了工业互联网平台,并全部入选省级工业互联网认定或培育平台名单。

序号

地区

“链主工厂”企业

工业互联网平台

1

滨江区

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大华数字安防产业链工业互联网平台

2

滨江区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

新华三网络通信产业链工业互联网平台

3

临平区

浙江春风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春风动力产业链协同工业互联网平台

4

临平区

杭州老板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老板电器厨电智造工业互联网平台

5

临平区

杭州西奥电梯有限公司

西奥电梯工业互联网平台

6

钱塘区

中策橡胶集团有限公司

中策“1+5+X”协同制造工业互联网平台

7

临安区

杭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杭叉叉车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

8

建德市

浙江新安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硅基新材料全产业链工业互联网平台

三是着力深化数字经济标准化水平。鼓励行业协会、数字工程服务商积极参与制造业平台和轻量级云化标准体系建设,支持阿里巴巴、网易(杭州)、中控集团、迈迪信息等头部企业积极参与国家工业互联网通用需求、体系架构等总体性标准和开发网络与数字化互联接口、标识解析、工业互联网平台、安全等基础共性标准研究制定,为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改造提升提供共性平台基础。截至目前,蒲惠智造已成为工信部《离散型企业制造执行过程云化规范》、省级团体标准《制造执行过程云化系统建设和运行规范》的牵头制定单位。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下一步,杭州将进一步加速制造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推进全市制造业整体能级提升和竞争优势再塑,推进数字工程产业发展,努力打造全国智能制造领先城市和组织型制造先行城市。

(一)推进供给提质,加快培育数字工程产业。一是贯彻落实《杭州市推进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鼓励软件企业、数字化服务平台企业积极参与以“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为引领的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综合评价数字化服务规模、能力和水平等要素,逐一确定数字工程服务商指数,按照数字化服务指数高低排名,对优秀数字工程服务商进行奖补。二是加速推进数字工程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鼓励数字工程服务商主动拥抱AI大模型,加速赋能产业数字化。推进云仿真设计、机器视觉识别检测、设备预测性维护、产品质量追溯、网络协同制造、智能产品运维等新模式新业态创新发展,为各行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智能感知、网络连接、数据分析等能力支撑,提升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整体质效。三是鼓励发展低成本轻量级应用。推动数字工程服务商、平台型企业大力探索工业互联网技术在中小企业中的应用场景,创新发展模块化、订阅式的数字系统,为中小企业提供成本低、部署快、集成灵活、升级方便的云产品和服务(SaaS),切实转变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方式。

(二)推进需求升级,引导实现模式形态变革。一是组织实施制造业数字化改造“百千万”工程。大力推进数字化设计、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共享化制造、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六大新模式新场景应用。对智能仓储、智能排产、智能运维、移动视觉等有切实应用场景需求的行业或生产环节,鼓励企业发展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试点。二是组织实施市级“未来工厂”体系建设。加快打造一批以“链主工厂”“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为代表的数字化企业梯队。聚焦更大范围的要素配置、更高水平的分工协作和快速精准的市场响应,鼓励发展“聚能工厂”和“云端工厂”,加快构建组织型制造新体系。三是推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利用数字化技术实施供应链协同改造、推进大企业实现优质的制造资源和生产制造能力在产业链、供应链上的开放共享,推进龙头企业根据业务需求,以工业互联网为切入点,通过远程运维、远程控制等手段,实施覆盖供应链的整体数字技术改造,推进中小企业“车间化转型”,进一步融入大企业生态链,从而进一步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整体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

(三)推进供需对接,鼓励开展双向交流合作。一是培育数字工程服务新方向。鼓励数字工程服务商从传统的功能型软件供应商、解决方案提供商向集聚多家服务商服务能力的平台化生态型“数字基座”服务商角色转变。协调推进数字工程服务生态伙伴计划,重点围绕数字化综合解决方案,促进跨领域全环节的分工协作,全面提升数字工程服务质量,推动数字工程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二是发展协同制造新模式。以组织型制造为重点,继续推进“聚能工厂”“云端工厂”培育建设,加快形成以制造能力共享为重点,以创新能力、服务能力共享为支撑的协同发展格局。推进中小企业与“聚能工厂”“云端工厂”的产能对接,推进平台型企业培育引导中小企业配套生产。三是组织数字赋能对接交流。丰富数字赋能对接方式,围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整体需求和个性化需求,大规模组织座谈会、圆桌会议、学习沙龙、参观走访等数字赋能对接活动,不断提升全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氛围,拓展数字工程服务产业的发展空间。

再次感谢您对杭州市推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工作的关心支持,欢迎您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批评和建议。

特此反馈。

联系人:产业数字化推进处徐恺,联系电话:85257096。


杭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3年6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