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索引号 | 002489452/2023-00257 | 公开形式 | 主动公开 |
文件编号 | 杭经信提〔2023〕083号 | 成文日期 | 2023-08-24 |
发布机构 | 市经信局 | 信息分类 | 人大代表建议 |
点击率 |
徐甲甲代表:
您在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提交的萧山43号提案《关于运用人工智能建设产业大脑,助力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的建议》收悉。经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杭州持续在人工智能领域开拓创新,成功获批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和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已集聚全省约36%的人工智能核心企业,在中国城市人工智能发展的综合评估指数(数据来源《2022-2023中国人工智能计算力发展评估报告》)和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城市(不包含直辖市)竞争力评价指数(数据来源《2022年浙江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报告》)上均排名全国第二。2022年,杭州市人工智能产业营收2487亿元、研发费用280亿元,较上年增长7%、12.6%,占全省47.4%、67.4%。2023年1-2月,全市人工智能产业营收299亿元、研发费用4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3%、3.6%,人工智能产业创新能力不断优化,发展规模正持续壮大。
(一)政策引领,推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
深入推进杭州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印发《2022年杭州市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创新应用先导区建设工作要点》,加强与杭州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协同联动。推进市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区建设,制定《杭州市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区建设工作指引》。其中,西湖区率先布局脑机智能产业,全力打造脑机智能产业链,建立国内首个脑机智能产业园区——西投·云漫里;滨江区杭州人工智能计算中心2022年5月上线启动,一期建设规模为40P FLOPS算力,二期将扩容到100P,助力人工智能企业发展,支持AI重大应用的模型训练及推理,可用于智慧医疗、智慧金融、智能制造、智慧交通等应用场景;余杭区以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为抓手、以重点应用场景建设为载体,加快推动人工智能领域重大科研成果应用转化,集聚了阿里巴巴、中电海康、字节跳动、vivo、OPPO等多家国内外知名的领军企业,2021年全区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超百亿元,人工智能产业群入选省级“新星”产业群培育名单;萧山区抢抓机遇、率先发展,不断厚植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沃土,在科教资源、智能应用场景、基础设施设备上持续发力,不断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突破与应用融合,积极引进高端创新平台,形成科研院所、领军企业、创新载体互融共生的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生态圈,获批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产业集群发展成效日益彰显。
(二)上下联动,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1.国家级重大科研专项。聚焦芯片、核心器件等智能物联产业关键技术,组织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创新2030等项目,积极争取国家重大项目支持。2022年,实施国家、省、市三级重点研发人工智能科研项目80项,实施优秀智能亚运应用项目38项,对115项市重大科技创新项目(人工智能专项)予以立项。
2.省级“尖兵”“领雁”项目。聚焦产业链断链断供风险和“卡脖子”技术,组织专家、企业梳理技术攻关清单,发动企业揭榜。2022年,先后有53个项目在芯片、智慧交通、人工智能应用等方向获得省级“尖兵”“领雁”支持。如网易的“超大规模预训练模型云平台”项目基于国产芯片的智能计算测试环境,预期实现自然语言处理及多模态等多个领域的超大模型。滚动更新“倒逼、引领、替代、转化”四张清单,持续征集科技攻关需求,截至目前,已推荐2023年省级“尖兵”“领雁”攻关需求362项。其中,对标国内先进116项,对标国际先进246项。
3.市级重大科技专项。聚焦产业链前沿技术布局,主动设计人工智能专项,增强制造业产业原始创新能力,抢占未来产业新高地,在智能计算、计算机视觉、跨媒体智能、智能自主无人技术、自然语言处理、知识服务、数字智能虚拟体、人工智能安全等8个领域发布榜单,共征集项目231项。鼓励企业采用联合体的方式进行技术攻关,进一步增强产业协同攻关能力;强化绩效导向,引导企业对标先进,要求研发项目获得国省奖励等重大标志性成果。
4.产业链创新载体。头部企业人工智能论文发表数和发明专利授权数快速上升,全市孵化器和众创空间中人工智能类企业占比超过60%,仅人工智能小镇就集聚了446个人工智能项目、1.31万名创业人才。随着中国科技大学杭州高等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杭州创新研究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杭州中心等一批高水平研发机构落地,杭州的高能级平台也日趋完善。当下,以城西科创大走廊为核心,覆盖南北两翼,形成“七星伴月”态势的省实验室格局初步形成。
(三)创新驱动,提升平台体系规模和能级。
充分发挥人工智能链主企业出题者作用,推进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建设。坚持“谁被卡谁出题、谁能干谁来干、谁牵头谁采购”,建立“订单+项目”攻关机制。链主企业对存在断链断供风险的核心元器件,以“订单”采购方式对产业链上游企业给予支持,促进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率先落地应用,助推我市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应用推广和产业发展。阿里云“城市大脑”、海康威视“视频感知”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迭代升级,同盾科技“智能金融风控”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获批建设,之江实验室智能计算数字反应堆建设启动,阿里云超大规模的语言模型“通义千问”正式发布,阿里系产品将全线接入。
二、主要做法
(一)关于“加大支持工业人工智能技术在产业大脑建设中的应用,打造工业人工智能助力产业大脑建设新模式的典型试点示范”方面。
产业大脑是基于系统集成和经济调节智能化的理念,是以工业互联网为支撑,以数据资源为核心,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综合集成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链、创新链,贯通生产端与消费端,着力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如同工业互联网可分为行业级、产业链级、企业级等平台类别,产业大脑的建设主体分别可对应为产业互联网企业、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制造业企业。具体在推进“产业大脑+人工智能”建设上,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着力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产业互联网领域深化应用。引导产业互联网企业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以大数据采集为算料基础,以机器学习或深度学习算法为核心,通过建立人工智能模型解决特定的诊断、分析、预测等业务问题,为生态企业提供生产控制优化、供应链优化、物流调度优化、市场销售预测等方面的决策辅助支撑。如捷配科技(已承建全省印制电路板行业产业大脑)基于其“PCB线路板制造—电子元器件供应链—模具/CNC/注塑/钣金制造—SMT表面贴装”全产业链一体化制造能力,在线承接汇集了海量下游客户的PCB生产制造订单,通过引入AI人工智能技术,提炼客户属性、订单模型以及供应商画像等信息,形成大数据模型,可实现平台动态自动分发订单,大大提升生态制造企业的协同制造效率。
二是着力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助力工业互联网迭代创新发展。推进“1+N”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创新发展,鼓励平台企业在工业互联网的架构基础上融合人工智能技术,面向工业场景提供智能解决方案,帮助工业企业更好地实现数据价值和效能的提升,顺应智能化的技术演进趋势,全面提升工业互联网对制造全流程的风险诊断和研判能力、对工业数字资产的管理能力、对市场的预测和供应链的优化能力、对工业安全的感知和预警处置能力等“四大能力”。如哲达科技的设备安康工业互联网平台,能提供“节能+减碳+安康”一体化管控解决方案(已评定为2022年杭州市第一批重点建设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可实现多种类型工业设备的数据采集与上云,打造完善的工业设备大数据系统;可打破工厂各大系统之间的孤立,实现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可利用AI模型算法实现系统的节能安康一站式服务,全面保障设备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控与高效运行。
三是着力推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传统制造业智能化转型。深入实施制造业数字化改造“百千万”工程,加快“未来工厂”体系培育建设,大力推进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创新发展,为各行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智能感知、网络连接、数据分析等能力支撑,提升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整体质效。如大胜达(2021年首批杭州市“未来工厂”<“智能工厂”方向>评定企业)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包装设计行业的个性化定制。企业通过将用户的包装设计需求转化为包装设计语言,快速进行包装设计方案出洽,快速生成含有设计要素、营销要素、结构要素的包装设计方案,可有效解决传统包装设计师与需求方之间沟通理解困难、设计师设计周期长、设计方案未能体现需求方诉求等困难。
(二)关于“围绕重点产业需求率先构建工业人工智能基础能力平台,并与已有的行业级产业大脑有效对接”方面。
一是高质量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国家(杭州)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建设,扩展服务的辐射范围和目标企业,构建以数字交通体系为主体的全域感知基础设施体系。推动算力产业发展,推进中国电信杭州大数据中心、阿里巴巴浙江云计算数据中心等15个算力领域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为人工智能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提供充足的算力支撑。截至目前,杭州已建成1000千瓦功率以上数据中心26个,已投入使用服务器43.3万台。启动上线杭州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打造全省首个基于昇腾AI基础软硬件平台的人工智能基础设施,面向科研、企业、政务三个重点领域,打造人工智能生态产业集群,赋能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与应用创新。
二是高质量推进开放创新平台建设。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联合产业上下游企业、高校院所、专业机构等,共同建设人工智能重点领域的开源开放创新平台。截至目前,全市已形成阿里云“城市大脑”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海康威视“视频感知”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和浙江大学“智海”人工智能科教平台、之江实验室天枢人工智能开源平台等开源开放平台,开源开放的生态加快构建。其中,之江天枢平台是国内首个由新型研发机构(之江实验室、北京一流科技、中国信通院、浙江大学等)牵头打造的国产自研人工智能开源平台,以至快至简为特点,在超大规模模型训练、模型炼知等技术上形成了独特的优势。
三是高质量推进人工智能技术与制造业融通发展。鼓励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进一步开放基础算法框架、行业训练数据,以开放接口、模型库、算法包等方式向制造业提供软硬件开放共享服务,降低行业技术研发和使用门槛,引导中小微企业和行业开发者创新创业,促进人工智能技术成果扩散和转化应用,构筑完整的技术和产业生态。截至目前,天枢平台已集合阿里云、蚂蚁金服、新华三、海康威视等66家生态伙伴。其中,在智能视觉领域,天枢平台赋能海康威视“视频感知”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提供智能设备操作系统全套工具链,让算法开发更便捷;在语言智能领域,浙江大学基于之江天枢平台打造人机混合阅读系统,以认知计算原理为基础,提升机器设备的智能化水平。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下一步,杭州将进一步加速制造业与人工智能融合发展,推进制造业整体能级提升和竞争优势再塑,推进人工智能产业成为数字经济二次攀升的重要开路先锋,努力打造全国智能制造领先城市和组织型制造先行城市。
(一)加快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开展关键核心技术项目征集,遴选一批对杭州市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和优势产业发展有关键作用的核心技术,实施“揭榜挂帅”。主动对接国家、省重大研发专项在杭州布局,加快突破人工智能芯片、传感器、核心算法、软硬件协同及专用系统等领域“卡脖子”技术,助力企业申报省级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全年力争获得人工智能发明专利授权量150件以上,主导或参与制定国内人工智能技术标准规范5项以上。
(二)加大人工智能企业培育。围绕视觉智能、智能家居、智慧医疗、智能机器人等领域,采取市、区(县)联合培育方式,实施人工智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计划”,确保纳入省级人工智能统计库的企业不少于500家。鼓励龙头企业为中小企业导入用户、流量、接口、技术等资源,推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全市再新组建上下游共同体和产业生态联盟5个,打造“领军企业+中小微企业”生态圈。
(三)推进人工智能融合应用。支持龙头企业搭建一批供需对接平台,遴选一批人工智能创新应用解决方案推广示范,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智慧化服务产品方案。鼓励数字工程服务商主动拥抱AI大模型,加速赋能产业数字化。推进云仿真设计、机器视觉识别检测、设备预测性维护、产品质量追溯、网络协同制造、智能产品运维等新模式新业态创新发展,为各行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智能感知、网络连接、数据分析等能力支撑,提升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整体质效。
再次感谢您对杭州市发展人工智能产业,推进传统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工作的关心支持,欢迎您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批评和建议。
特此反馈。
联系人:产业数字化推进处徐恺,电话:85257096。
杭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3年6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