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索引号 002489452/2024-00258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 杭经信提〔2024〕100号 成文日期 2024-11-05
发布机构 市经信局 信息分类 人大代表建议
关联类型
点击率
市经信局(市数字经济局)关于市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萧山5号建议的答复
来源:杭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杭州市数字经济局)         发布时间:2024-11-05 14:47      浏览次数:

蒋金娥代表:

您在市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提出的萧山5号建议案《关于强化全市统筹 推动产业集聚和错位发展的建议》已收悉。市经信局高度重视该建议案办理工作,联合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投资促进局等部门,认真研究建议内容,形成办理意见反馈如下:

一、聚焦产业规划,统筹空间布局

(一)强化市级统筹机制,建立城东智造大走廊产业发展工作专班。《杭州城东智造大走廊产业发展规划(2023—2027年)》已于2024年2月经市政府批复、由市经信局予以印发。为形成工作合力,经市政府主要领导审定,市经信局牵头成立了杭州城东智造大走廊产业发展工作专班。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市领导任副组长,市经信局、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委金融办、市发改委等19个市直部门主要领导,滨江、萧山、临平、钱塘、富阳等5个区政府主要领导以及城西科创大走廊管委会分管领导任组员。其中,萧山区由姜永柱区长任专班成员、区经信局金海光副局长任联络员。专班下设办公室,由市经信局负责办公室日常工作,市经信局局长任办公室主任。专班基本由各单位主要领导“挂帅”,为后续高标准推动规划落地奠定了组织基础。

(二)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深入推进“一园一主业”特色产业平台建设。深入贯彻《关于促进开发区(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打造高能级产业集群推动产业平台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2—2025年)》文件精神,立足全市产业园区差异化专业化发展,制定《杭州市“一园一主业”特色产业平台创建导则》,原则上要求每个平台不超过3类主导产业。2023年,组织开展全市“一园一主业”特色产业平台创建工作,萧山河上镇膜材料成功入选首批6个创建名单。2024年2月,经现场踏勘、部门核查和专家评审,萧山经开区高端新材料顺利通过验收,被正式列入首批4个市级“一园一主业”特色产业平台名单。

下一步,将以城东智造大走廊产业发展规划落地为抓手,进一步推动萧山区制造业高质量、一体化、现代化发展,支持产业平台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一是努力将萧山的临空经济示范区打造成为城东智造大走廊制高点,围绕临空指向型产业发展,聚力发展智能制造、生命健康等临空制造业,做强航空服务、数字贸易、会展商务等临空服务业,打造全球数字贸易创新港、国际航空服务枢纽港、全国临空高科技产业高地和全国临空会展商务新高地。2024年,力争临空经济示范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实现全年正增长,出让产业用地出地不少于450亩,制造业投资不少于45亿元,打造杭州大会展中心新地标。二是支持萧山经开区发挥国际元素、实体经济、创新能力多重优势,以“科技创新+智能制造”为双轮驱动,打造产城人文融合发展新高地。重点布局智能网联汽车及零部件、机器人、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领域,加快推进萧山信息港小镇、萧山机器人小镇建设。2024年,力争萧山经开区实现工业总产值600亿元和服务业营收700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不低于145亿元。

二、聚焦强链补链,统筹集群建设

(一)强化市区两级联动,实施产业链精准招商。印发《关于进一步强化招大引强市区联动的若干举措》,出台《杭州市招商引资项目全生命周期“1+6”管理机制》,建立全市招商引资项目协调调度机制,加大市级层面要素统筹和资源投入力度,协调资金、土地、能耗、人才等要素保障部门畅通要素供给渠道,全力保障重大项目落地。2023年,全市共落地总投资1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345个,同比增长19.38%;其中,总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62个,同比增长8.77%。支持萧山区围绕“2+3+X”先进制造业集群体系开展重大项目招引和精准招商,2023年全区共招引10亿元以上项目10个,世界500强投资项目2个、占全市40%,1亿美元以上项目3个、占全市20%。

(二)强化制造业集群建设,支持创建省级特色产业集群核心区协同区。按照“锚定五年、谋准三年、干好每一年”要求,对标省方案架构,制发杭州市“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程五年行动方案和年度工作要点,组建市工作专班,由分管市领导任组长。支持萧山区立足“2+3+X”先进制造业集群体系,制定“一产一方案”,积极申报创建省级特色产业集群。目前,全区共有现代纺织与服装产业、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数字安防与网络通信、机器人与数控机床4个产业集群入选“浙江制造”省级特色产业集群核心区协同区(其中核心区1个、协同区3个),数量位居全省第一。2023年,萧山的现代纺织与服装产业集群实现规上工业营业收入1792.3亿元,在城东智造大走廊区域内的16个省级特色产业集群中排名第二。

下一步,要持续深化“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和五大产业生态圈建设,强化产业链精准招商,打造招商示范平台。一是拓展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赛道,进一步聚焦五大产业生态圈,重点关注快速成长的产业领域,前瞻性研究产业细分赛道,梳理产业链上下游和配套企业清单,强化项目策划生成,建立从产业大类—细分行业—目标企业“精准招商”的路径网络。按照突出重点产业、优化空间布局、聚焦招大引强、打造产业生态的要求,谋划小单元,建立并优化市级专班、专业机构、产业平台三方联动的招商模式,创建若干个主导产业特色鲜明的五大产业生态圈精准招商示范平台,进一步引导各地锁定主导产业精准招商,实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二是进一步发挥产业集群“稳经济”“固大盘”作用,已入选省级创建名单的产业集群要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主导产业,提升产业集聚度。支持各地加快抢占产业发展新赛道,推动萧滨6G网络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支持萧山联合钱塘等地申报创建合成生物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

三、聚焦产学研协同,统筹科创资源

(一)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成新质生产力。2023年,杭州全市技术合同总数超过3.8万项,较2022年同期增长47.6%;技术交易总额达到1588亿元,较2022年同期增长49.7%,其中技术合同吸纳金额增长230亿元,预计保持全国第5位;超过2100件发明专利实现产业化,科技成果转化指数达到994.17,居浙江首位。杭州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正式成立,成为我市构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建设核心支撑平台。目前已建设科技成果库和技术需求库,现有成果超过50万项,技术需求超过1.2万项;已引进上海技术交易所等42家机构入驻,并推动600余项成果对接,40余项完成转化。规上科技中介服务企业实现了零的突破。

(二)促进创新要素共享,打造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生态。我市海康威视等5家企业列入首批省级创新联合体创建名单。全市共126家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在浙江省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平台注册共享,累计入网大型科研仪器1.07万台(套),仪器原值达105.4亿元,累计提供服务次数19万余次,占全省服务次数的80%以上,入网共享率达89%。打造全市域、全要素、全周期的线上线下孵化体系,目前共有国家级科创企业孵化器65家,连续11年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一。实施了科技企业“双倍增”计划升级版,加快形成科技企业铺天盖地的局面。2023年,杭州新评审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3000家,认定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7000家。

下一步,要持续聚焦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创新要素在全市范围内融通共享。一是要全链打通成果转化通道。建立颠覆性技术“发现—遴选—培育”机制,做优“验证—孵化—小试—中试—熟化—产业化”科技成果转化链条,在目前已有30家概念验证中心基础上,创建3家全国标杆概念验证中心,建设环大学、环重大科创平台创新生态圈和成果转化基地4个,实现技术交易额、新产品产值总和超8500亿元。拓展国际交流与成果转化通道,推动一批原创性、颠覆性重大科技成果在杭诞生、在杭转化。二是健全科技领域统筹协同机制。要聚焦“高效协同、一体贯通”提升合力,聚焦“企呼我为、精准服务”提升能力,聚焦“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提升活力。加强对创新战略规划、资源、政策等统筹力度,建立跨部门、跨领域、跨层级协同创新机制,刚性落实“两个15%以上”政策(市财政科技支出增长15%、市本级新增财力的15%用于科技投入)。健全科技创新治理体系,系统谋划统筹科技领域立法,探索新兴产业领域立法。

四、聚焦重点战略,统筹支撑体系

(一)聚力打造“中国视谷”,持续擦亮产业金名片。“中国视谷”自2022年在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被纳入工信部和浙江省新一轮合作协议后,正式全面启动了建设工作。引入浙江视觉智能创新中心负责“窗口园区”实体化运营。窗口园区累计签约亿元以上项目21个,总投资217亿元,入选全省首批示范性数字经济产业园,视谷创新中心园区总体入驻率超过50%。萧滨合作共建的“视谷之窗”产业综合体开工,成为浙江首个工业上楼3.0项目。建立“中国视谷”权威发布平台和统一宣传标识,组建“中国视谷”融媒体中心,在央视新闻等发布原创报道30余篇。“中国视谷”产业投资基金招投联动吸引当红齐天、杭瞰载荷科技、杭州云栖半导体等项目落地。

(二)强化土地要素保障,有力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新一轮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全年整治高耗低效企业1021家,腾出用能18.27万吨标准煤,腾出用地1.29万亩,提前超额完成省市年度目标任务,年度考核居全省第一,获450亩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奖励。支持萧山区开展“腾笼换鸟”攻坚,聚焦连片开发整治,2023年总计签约109家企业,涉企面积2053亩。杭州市、萧山区均获全省制造业最高荣誉“天工鼎”。 

下一步,要从机制、要素、政策等方面给予强有力的支持与保障。一是进一步提升“中国视谷”影响力与显示度。编制部省合作支持“中国视谷”具体事项清单,力争召开部省联席会议,深化部省合作。争取部省支持举办视觉智能产业大会暨第二届“中国视谷杯”创新创业大赛,形成标志性活动。完成视觉智能产业图谱开发,明确“锻长板、补短板、强基础”关键环节,形成工作闭环,梳理三张清单。接中电海康、宇视科技等智能物联龙头企业、细分领域上市公司,通过“中国视谷”实现扩张裂变,落地标志性项目。二是进一步开展工业功能区有机更新。以“拓空间、促转型、强创新、提质效”为导向,着力破解产业主平台发展空间不足、老旧园区土地利用低效和产业业态落后等问题,努力实现产业更新、空间增容、环境重塑、工业上楼、亩产倍增。目标通过三年努力,实现列入提升计划的工业功能区工业产值年均增长6%以上、工业投资年均增长15%以上、累计盘活低效工业用地2万亩、亩均税收低于5万元的规上工业企业动态清零。

感谢您对杭州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心与支持。希望您再提宝贵意见。

联系人:规划研究处余俊,电话:0571-85257158。

杭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杭州市数字经济局)

2024年5月28日

索引号

002489452/2024-00258

发布机构

市经信局

文号

杭经信提〔2024〕100号

发布日期

2024-11-05

市经信局(市数字经济局)关于市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萧山5号建议的答复

发布日期: 2024-11-05 14:47

浏览次数:

蒋金娥代表:

您在市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提出的萧山5号建议案《关于强化全市统筹 推动产业集聚和错位发展的建议》已收悉。市经信局高度重视该建议案办理工作,联合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投资促进局等部门,认真研究建议内容,形成办理意见反馈如下:

一、聚焦产业规划,统筹空间布局

(一)强化市级统筹机制,建立城东智造大走廊产业发展工作专班。《杭州城东智造大走廊产业发展规划(2023—2027年)》已于2024年2月经市政府批复、由市经信局予以印发。为形成工作合力,经市政府主要领导审定,市经信局牵头成立了杭州城东智造大走廊产业发展工作专班。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市领导任副组长,市经信局、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委金融办、市发改委等19个市直部门主要领导,滨江、萧山、临平、钱塘、富阳等5个区政府主要领导以及城西科创大走廊管委会分管领导任组员。其中,萧山区由姜永柱区长任专班成员、区经信局金海光副局长任联络员。专班下设办公室,由市经信局负责办公室日常工作,市经信局局长任办公室主任。专班基本由各单位主要领导“挂帅”,为后续高标准推动规划落地奠定了组织基础。

(二)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深入推进“一园一主业”特色产业平台建设。深入贯彻《关于促进开发区(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打造高能级产业集群推动产业平台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2—2025年)》文件精神,立足全市产业园区差异化专业化发展,制定《杭州市“一园一主业”特色产业平台创建导则》,原则上要求每个平台不超过3类主导产业。2023年,组织开展全市“一园一主业”特色产业平台创建工作,萧山河上镇膜材料成功入选首批6个创建名单。2024年2月,经现场踏勘、部门核查和专家评审,萧山经开区高端新材料顺利通过验收,被正式列入首批4个市级“一园一主业”特色产业平台名单。

下一步,将以城东智造大走廊产业发展规划落地为抓手,进一步推动萧山区制造业高质量、一体化、现代化发展,支持产业平台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一是努力将萧山的临空经济示范区打造成为城东智造大走廊制高点,围绕临空指向型产业发展,聚力发展智能制造、生命健康等临空制造业,做强航空服务、数字贸易、会展商务等临空服务业,打造全球数字贸易创新港、国际航空服务枢纽港、全国临空高科技产业高地和全国临空会展商务新高地。2024年,力争临空经济示范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实现全年正增长,出让产业用地出地不少于450亩,制造业投资不少于45亿元,打造杭州大会展中心新地标。二是支持萧山经开区发挥国际元素、实体经济、创新能力多重优势,以“科技创新+智能制造”为双轮驱动,打造产城人文融合发展新高地。重点布局智能网联汽车及零部件、机器人、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领域,加快推进萧山信息港小镇、萧山机器人小镇建设。2024年,力争萧山经开区实现工业总产值600亿元和服务业营收700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不低于145亿元。

二、聚焦强链补链,统筹集群建设

(一)强化市区两级联动,实施产业链精准招商。印发《关于进一步强化招大引强市区联动的若干举措》,出台《杭州市招商引资项目全生命周期“1+6”管理机制》,建立全市招商引资项目协调调度机制,加大市级层面要素统筹和资源投入力度,协调资金、土地、能耗、人才等要素保障部门畅通要素供给渠道,全力保障重大项目落地。2023年,全市共落地总投资1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345个,同比增长19.38%;其中,总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62个,同比增长8.77%。支持萧山区围绕“2+3+X”先进制造业集群体系开展重大项目招引和精准招商,2023年全区共招引10亿元以上项目10个,世界500强投资项目2个、占全市40%,1亿美元以上项目3个、占全市20%。

(二)强化制造业集群建设,支持创建省级特色产业集群核心区协同区。按照“锚定五年、谋准三年、干好每一年”要求,对标省方案架构,制发杭州市“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程五年行动方案和年度工作要点,组建市工作专班,由分管市领导任组长。支持萧山区立足“2+3+X”先进制造业集群体系,制定“一产一方案”,积极申报创建省级特色产业集群。目前,全区共有现代纺织与服装产业、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数字安防与网络通信、机器人与数控机床4个产业集群入选“浙江制造”省级特色产业集群核心区协同区(其中核心区1个、协同区3个),数量位居全省第一。2023年,萧山的现代纺织与服装产业集群实现规上工业营业收入1792.3亿元,在城东智造大走廊区域内的16个省级特色产业集群中排名第二。

下一步,要持续深化“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和五大产业生态圈建设,强化产业链精准招商,打造招商示范平台。一是拓展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赛道,进一步聚焦五大产业生态圈,重点关注快速成长的产业领域,前瞻性研究产业细分赛道,梳理产业链上下游和配套企业清单,强化项目策划生成,建立从产业大类—细分行业—目标企业“精准招商”的路径网络。按照突出重点产业、优化空间布局、聚焦招大引强、打造产业生态的要求,谋划小单元,建立并优化市级专班、专业机构、产业平台三方联动的招商模式,创建若干个主导产业特色鲜明的五大产业生态圈精准招商示范平台,进一步引导各地锁定主导产业精准招商,实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二是进一步发挥产业集群“稳经济”“固大盘”作用,已入选省级创建名单的产业集群要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主导产业,提升产业集聚度。支持各地加快抢占产业发展新赛道,推动萧滨6G网络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支持萧山联合钱塘等地申报创建合成生物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

三、聚焦产学研协同,统筹科创资源

(一)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成新质生产力。2023年,杭州全市技术合同总数超过3.8万项,较2022年同期增长47.6%;技术交易总额达到1588亿元,较2022年同期增长49.7%,其中技术合同吸纳金额增长230亿元,预计保持全国第5位;超过2100件发明专利实现产业化,科技成果转化指数达到994.17,居浙江首位。杭州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正式成立,成为我市构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建设核心支撑平台。目前已建设科技成果库和技术需求库,现有成果超过50万项,技术需求超过1.2万项;已引进上海技术交易所等42家机构入驻,并推动600余项成果对接,40余项完成转化。规上科技中介服务企业实现了零的突破。

(二)促进创新要素共享,打造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生态。我市海康威视等5家企业列入首批省级创新联合体创建名单。全市共126家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在浙江省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平台注册共享,累计入网大型科研仪器1.07万台(套),仪器原值达105.4亿元,累计提供服务次数19万余次,占全省服务次数的80%以上,入网共享率达89%。打造全市域、全要素、全周期的线上线下孵化体系,目前共有国家级科创企业孵化器65家,连续11年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一。实施了科技企业“双倍增”计划升级版,加快形成科技企业铺天盖地的局面。2023年,杭州新评审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3000家,认定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7000家。

下一步,要持续聚焦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创新要素在全市范围内融通共享。一是要全链打通成果转化通道。建立颠覆性技术“发现—遴选—培育”机制,做优“验证—孵化—小试—中试—熟化—产业化”科技成果转化链条,在目前已有30家概念验证中心基础上,创建3家全国标杆概念验证中心,建设环大学、环重大科创平台创新生态圈和成果转化基地4个,实现技术交易额、新产品产值总和超8500亿元。拓展国际交流与成果转化通道,推动一批原创性、颠覆性重大科技成果在杭诞生、在杭转化。二是健全科技领域统筹协同机制。要聚焦“高效协同、一体贯通”提升合力,聚焦“企呼我为、精准服务”提升能力,聚焦“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提升活力。加强对创新战略规划、资源、政策等统筹力度,建立跨部门、跨领域、跨层级协同创新机制,刚性落实“两个15%以上”政策(市财政科技支出增长15%、市本级新增财力的15%用于科技投入)。健全科技创新治理体系,系统谋划统筹科技领域立法,探索新兴产业领域立法。

四、聚焦重点战略,统筹支撑体系

(一)聚力打造“中国视谷”,持续擦亮产业金名片。“中国视谷”自2022年在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被纳入工信部和浙江省新一轮合作协议后,正式全面启动了建设工作。引入浙江视觉智能创新中心负责“窗口园区”实体化运营。窗口园区累计签约亿元以上项目21个,总投资217亿元,入选全省首批示范性数字经济产业园,视谷创新中心园区总体入驻率超过50%。萧滨合作共建的“视谷之窗”产业综合体开工,成为浙江首个工业上楼3.0项目。建立“中国视谷”权威发布平台和统一宣传标识,组建“中国视谷”融媒体中心,在央视新闻等发布原创报道30余篇。“中国视谷”产业投资基金招投联动吸引当红齐天、杭瞰载荷科技、杭州云栖半导体等项目落地。

(二)强化土地要素保障,有力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新一轮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全年整治高耗低效企业1021家,腾出用能18.27万吨标准煤,腾出用地1.29万亩,提前超额完成省市年度目标任务,年度考核居全省第一,获450亩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奖励。支持萧山区开展“腾笼换鸟”攻坚,聚焦连片开发整治,2023年总计签约109家企业,涉企面积2053亩。杭州市、萧山区均获全省制造业最高荣誉“天工鼎”。 

下一步,要从机制、要素、政策等方面给予强有力的支持与保障。一是进一步提升“中国视谷”影响力与显示度。编制部省合作支持“中国视谷”具体事项清单,力争召开部省联席会议,深化部省合作。争取部省支持举办视觉智能产业大会暨第二届“中国视谷杯”创新创业大赛,形成标志性活动。完成视觉智能产业图谱开发,明确“锻长板、补短板、强基础”关键环节,形成工作闭环,梳理三张清单。接中电海康、宇视科技等智能物联龙头企业、细分领域上市公司,通过“中国视谷”实现扩张裂变,落地标志性项目。二是进一步开展工业功能区有机更新。以“拓空间、促转型、强创新、提质效”为导向,着力破解产业主平台发展空间不足、老旧园区土地利用低效和产业业态落后等问题,努力实现产业更新、空间增容、环境重塑、工业上楼、亩产倍增。目标通过三年努力,实现列入提升计划的工业功能区工业产值年均增长6%以上、工业投资年均增长15%以上、累计盘活低效工业用地2万亩、亩均税收低于5万元的规上工业企业动态清零。

感谢您对杭州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心与支持。希望您再提宝贵意见。

联系人:规划研究处余俊,电话:0571-85257158。

杭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杭州市数字经济局)

2024年5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