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索引号 002489452/2023-00351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 杭经信提〔2023〕096号 成文日期 2023-11-09
发布机构 市经信局 信息分类 政协委员提案
点击率
市经信局关于市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第79号提案的答复
来源:杭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发布时间:2023-11-09 11:34      浏览次数:

民革杭州市委会:

贵单位在杭州市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上的提案《关于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建议内容》收悉。本提案由杭州市经信局主办,杭州市发改委会办,现答复如下。

贵单位提出的推进两业融合4条建议是两业融合的关键内容,与我市推进两业融合重点工作高度吻合。近年来,根据国家和省里关于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工作部署,杭州市明确数字化、柔性化、集成化、共享化、平台化的“五化”融合路径,按照重点行业、重点领域融合发展的十种新业态新模式要求,积极指导组织全市开展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两业融合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已经开展的工作

(一)培育融合发展的新业态

1.加快服务衍生制造模式推广。近几年,我们围绕“未来工厂”建设,大力培育聚能工厂和云端工厂,充分发挥企业服务优势,重构经营和商业模式,拓展制造业务。如网易严选,助力中小制造业企业设计、制造、品控、渠道全面提升,形成严选品牌。支持“云端工厂”以订单为驱动,利用工业互联网耦合生产能力,通过委托加工,在云端生产自己的产品,转化为新制造主体。如捷配科技已建成工业模型和组件应用超150个,连接设备20000台,工业APP近30个。拥有上游合作企业100余家,下游注册用户超90万个,推动300多家工厂数字化转型。

2.培育发展产业链供应链,创新供应链协同模式。大力支持企业建设供应链系统和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重点产业链正在形成以领军企业和链主企业为龙头、平台企业和服务型企业广泛参与,分工精细化、服务精准化、配套精品化的产业生态。比如:春风动力以“高柔性、高价值、全过程”等创新特征构建客户价值驱动的产品全生命周期信息技术赋能服务体系,提升客户体验,助力经销商优化商品布局和营销互动。传化智联平台为遍布全国的供应链上下游的供应商和客户提供高效的物流和配套金融服务。

3.支持企业为提供系统整体解决方案服务。我们大力支持企业开展总集成总承包服务。杭州制氧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身为国内空分设备龙头企业,已不再局限于提供单一的空分设备,而是逐渐提供多元化的工业气体服务,打造基于全产业链经营的服务型制造模式,涵盖设备制造、工程总承包、工业气体服务,实现了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的转型。迈的智能为服装行业数字化改造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包括硬件设备、软件平台,为传统服装生产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

(二)探索重点行业产业链整合发展新路径

1.重点推进“杭州制造+专业服务”,推动制造业逐步向服务端延伸,延伸价值链,提升影响力。制造业向服务业延伸是服务型制造的重要一端。我市运达风电、杭叉、中策橡胶、春风动力等龙头企业都是典型案例,企业在传统销售产品的同时,拓展后市场,为消费者提供更为专业的服务。比如春风动力,可为客户提供车辆预警、防盗、辅助驾驶、自动检测、远程维护、道路救援、远程通信、社群交友等十余项增值服务,不断优化客户体验,拓展利润增长点,为公司打造“世界一流动力运动品牌”开拓新动能。

2.提升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支撑力。信息技术、软件服务、物联网等产业是杭州优势产业,我市拥有一大批龙头企业和创新企业,正在全力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比如阿里云分别与中策、恒逸强强联手,推进智能制造;蒲惠制造,正在以行业化推进模式助力各个块状经济整体改造提升;南德电器,助力园区和制造业企业节能改造;哲达科技,助力化工类企业安康和节能改造;涂鸦智能,助力电器类企业产品智能化改造;凌迪科技,推动服装设计智能化。

3.全面推进制造业数字化改造进程。我市制造业数字化改造走在全国前列,2021年已实现规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2022年我市作为首批“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和推进产业数字化成效明显城市(州)”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当前,我们正在全力推进未来工厂建设,省级未来工厂数量占全省半壁江山。

(三)建立特色鲜明的公共服务新平台

1.加快培育一批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杭州市经省市区三级认定的生产性服务业小微园区已达146个,生产性服务业企业量大质优,正在创新技术、模式和业态,为制造企业提供定制化、系统化、线上线下多维度、一站式深度整合的综合解决方案,助力制造业提质增效。比如:在工业设计方面,杭州工业设计产业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众多工业设计企业已经成为制造业企业的创新外脑;在技术服务方面,杭州市数字工程服务机构为全省输出约50%的服务能力;在检验检测方面,万泰认证通过认证与服务融合、线上线下联动,对制造业企业实现有效指导和动态监管;在物流和金融服务领域也涌现很多优秀案例,如传化智联平台遍布全国的供应链上下游的供应商和客户提供高效的物流和配套金融服务,浙江网盛生意宝供应链金融平台等。

2.支持建设特色鲜明两业融合公共服务平台。我市高度重视公共平台建设,鼓励公共平台充分发挥技术优势,推动以数字化为典型特征的两业融合创新发展。北大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与大胜达合作,助力大胜达建设包装行业大脑。长三角(杭州)制造业数字化能力中心已经集聚一批数字化服务优质资源,正在立足浙江省、面向长三角推进服务。

3.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双联动。市科技局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成果转换,支持建设产业创新综合体,为行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提供支撑。市科技局根据《杭州市重大科技创新项目资金管理办法》,每年评选一批科技创新项目。比如115项列入2022年度杭州市人工智能重大科技创新项目计划,都是与产业创新紧密关联的。

(四)以试点为抓手有序推进两业融合工作

两业融合工作由发改部门牵头,涉及多个单位。近年来,国家和省发改委相继印发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国家、省、市发改委开展三级两业融合试点评选。2020年,高新区(滨江)和网易严选入选首批国家级试点。传化智联、顾家家居、思创医惠、众合科技、阿里巴巴(中国)、新华三、杭叉集团、杭可科技、托普云农、华普永明等12家企业先后入选省级二批两业融合试点名单。钱江经济开发区、杭氧集团、杭可科技、托普云农、迪安诊断、华普永明、航民百泰、万向一二三、西奥电梯、玺匠文化、宇谷科技、西子停车、博圣生物、西子电梯、千芝雅、罗莱迪思、华橙网络等17家区域和企业为市级试点,并纳入省级试点“储备库”。

二、下一步工作

下一步,我们将在市发改委的牵头带动下,积极发挥各部门职能优势,以试点示范为引领,以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为抓手,大力推动两业融合高质量发展。

(一)完善两业融合试点机制,积极探索两业融合模式

一是要着力做好两业融合创优单位梯队培育储备。引导企业积极开展两业融合发展提升,通过现代服务业赋能先进制造业,进一步提升企业创新发展活力和市场竞争力。二是要完善两业融合试点建立机制。突出试点创建全生命周期管理,建立专家评审和指导机制;开展优秀试点案例评选活动;搭建试点单位沟通交流平台。强化两业融合工作力量,建立健全两业融合相关部门联动推进工作机制,会同各部门加强对两业融合发展的服务指导,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见效。三是要探索总结杭州两业融合模式。组织召开省、市级试点单位会议,鼓励试点企业开展经验交流。系统探索两业深度融合发展路径,着力建设两业融合样板城市,积极打造两业融合发展新高地。

(二)以数智赋能加快推进先进制造业变革

重点围绕在数字制造、数字服务、数字消费等方面精准发力,加快推进数字技术设施新基建。推动智能装备、绿色能源、生物医药、时尚家居、金属加工、家电厨具、包装等企业深度运用云,在5G+工业互联网、工业软件云化改造、C2M超级工厂(直供消费者的工厂)、直播经济、平台经济、数字服务平台、数智化产品服务系统、服务业集聚区、数字化消费新场景等方面取得新进展。同时,支持有条件的制造业企业面向行业上下游开展定制化服务、供应链管理、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和总集成总承包等服务,培育建设一批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加强对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和支撑型平台的政策支持。

(三)支持中小企业形成“制造+服务”共同体

杭州制造最典型的特点是民营经济为主,中小企业众多,对于专注于生产环节的中小企业来说,协同制造对于其融入服务型制造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杭州市将通过平台对接、政策引导等手段协助中小企业通过融入大企业平台的资源网络之中,通过大企业的示范、引领、辐射效应,改善自身创新环境,激发自身创新活力,实现“以大带小”的产业链服务型制造发展模式。同时,对于业务关联度高的中小型企业群体,鼓励其借助专业机构的平台能力打造产品服务系统和属于自身的平台,帮助中小企业群体增强对外输出服务能力,使中小企业团体本身形成更高的竞争力,形成点到线发展的中小企业服务型制造新格局。

(四)以服务型制造引领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融通发展

在制造业微笑曲线中,智能制造着力于提升曲线下端的企业制造能力和生产效率,服务型制造聚焦于提升曲线两端的产品设计能力和价值重塑,绿色制造理念则贯穿于产品研发生产的全过程。通过经验分享、模式复制等方式,引导企业在智能制造中体现绿色产品设计、绿色生产、绿色供应链和绿色服务整体思路,把两者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实现制造业能源和工艺效率优化上的互相促进,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深度融合,引领“十四五”制造业绿色智能制造发展。

(五)积极推动两业融合、企业融通发展,着力打造“国际互联网之都”

一是着力扩大服务新供给。支持supET工业互联网平台等重点平台开放算力算法、基础接口等运行环境,积极打造工业算法库、知识库、模型库“云市场”,实现平台化、订阅式、低成本的数字化服务供给。二是着力提升产业链创新链活力。以培育建设“链主工厂”为重点,鼓励制造业龙头骨干企业发展行业级平台,释放产业链供应链数字赋能能力。三是着力深化“双跨”融合应用。鼓励互联网平台企业、制造业龙头企业建设“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不断丰富多领域的新场景应用,增强要素资源优化配置的能力和效率。

非常感谢贵单位对我市两业融合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批评和建议。

特此反馈。

联系人:产业合作处劳志龙,联系电话:85257107。


杭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3年6月9日

索引号

002489452/2023-00351

发布机构

市经信局

文号

杭经信提〔2023〕096号

发布日期

2023-11-09

市经信局关于市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第79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 2023-11-09 11:34

浏览次数:

民革杭州市委会:

贵单位在杭州市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上的提案《关于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建议内容》收悉。本提案由杭州市经信局主办,杭州市发改委会办,现答复如下。

贵单位提出的推进两业融合4条建议是两业融合的关键内容,与我市推进两业融合重点工作高度吻合。近年来,根据国家和省里关于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工作部署,杭州市明确数字化、柔性化、集成化、共享化、平台化的“五化”融合路径,按照重点行业、重点领域融合发展的十种新业态新模式要求,积极指导组织全市开展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两业融合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已经开展的工作

(一)培育融合发展的新业态

1.加快服务衍生制造模式推广。近几年,我们围绕“未来工厂”建设,大力培育聚能工厂和云端工厂,充分发挥企业服务优势,重构经营和商业模式,拓展制造业务。如网易严选,助力中小制造业企业设计、制造、品控、渠道全面提升,形成严选品牌。支持“云端工厂”以订单为驱动,利用工业互联网耦合生产能力,通过委托加工,在云端生产自己的产品,转化为新制造主体。如捷配科技已建成工业模型和组件应用超150个,连接设备20000台,工业APP近30个。拥有上游合作企业100余家,下游注册用户超90万个,推动300多家工厂数字化转型。

2.培育发展产业链供应链,创新供应链协同模式。大力支持企业建设供应链系统和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重点产业链正在形成以领军企业和链主企业为龙头、平台企业和服务型企业广泛参与,分工精细化、服务精准化、配套精品化的产业生态。比如:春风动力以“高柔性、高价值、全过程”等创新特征构建客户价值驱动的产品全生命周期信息技术赋能服务体系,提升客户体验,助力经销商优化商品布局和营销互动。传化智联平台为遍布全国的供应链上下游的供应商和客户提供高效的物流和配套金融服务。

3.支持企业为提供系统整体解决方案服务。我们大力支持企业开展总集成总承包服务。杭州制氧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身为国内空分设备龙头企业,已不再局限于提供单一的空分设备,而是逐渐提供多元化的工业气体服务,打造基于全产业链经营的服务型制造模式,涵盖设备制造、工程总承包、工业气体服务,实现了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的转型。迈的智能为服装行业数字化改造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包括硬件设备、软件平台,为传统服装生产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

(二)探索重点行业产业链整合发展新路径

1.重点推进“杭州制造+专业服务”,推动制造业逐步向服务端延伸,延伸价值链,提升影响力。制造业向服务业延伸是服务型制造的重要一端。我市运达风电、杭叉、中策橡胶、春风动力等龙头企业都是典型案例,企业在传统销售产品的同时,拓展后市场,为消费者提供更为专业的服务。比如春风动力,可为客户提供车辆预警、防盗、辅助驾驶、自动检测、远程维护、道路救援、远程通信、社群交友等十余项增值服务,不断优化客户体验,拓展利润增长点,为公司打造“世界一流动力运动品牌”开拓新动能。

2.提升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支撑力。信息技术、软件服务、物联网等产业是杭州优势产业,我市拥有一大批龙头企业和创新企业,正在全力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比如阿里云分别与中策、恒逸强强联手,推进智能制造;蒲惠制造,正在以行业化推进模式助力各个块状经济整体改造提升;南德电器,助力园区和制造业企业节能改造;哲达科技,助力化工类企业安康和节能改造;涂鸦智能,助力电器类企业产品智能化改造;凌迪科技,推动服装设计智能化。

3.全面推进制造业数字化改造进程。我市制造业数字化改造走在全国前列,2021年已实现规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2022年我市作为首批“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和推进产业数字化成效明显城市(州)”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当前,我们正在全力推进未来工厂建设,省级未来工厂数量占全省半壁江山。

(三)建立特色鲜明的公共服务新平台

1.加快培育一批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杭州市经省市区三级认定的生产性服务业小微园区已达146个,生产性服务业企业量大质优,正在创新技术、模式和业态,为制造企业提供定制化、系统化、线上线下多维度、一站式深度整合的综合解决方案,助力制造业提质增效。比如:在工业设计方面,杭州工业设计产业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众多工业设计企业已经成为制造业企业的创新外脑;在技术服务方面,杭州市数字工程服务机构为全省输出约50%的服务能力;在检验检测方面,万泰认证通过认证与服务融合、线上线下联动,对制造业企业实现有效指导和动态监管;在物流和金融服务领域也涌现很多优秀案例,如传化智联平台遍布全国的供应链上下游的供应商和客户提供高效的物流和配套金融服务,浙江网盛生意宝供应链金融平台等。

2.支持建设特色鲜明两业融合公共服务平台。我市高度重视公共平台建设,鼓励公共平台充分发挥技术优势,推动以数字化为典型特征的两业融合创新发展。北大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与大胜达合作,助力大胜达建设包装行业大脑。长三角(杭州)制造业数字化能力中心已经集聚一批数字化服务优质资源,正在立足浙江省、面向长三角推进服务。

3.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双联动。市科技局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成果转换,支持建设产业创新综合体,为行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提供支撑。市科技局根据《杭州市重大科技创新项目资金管理办法》,每年评选一批科技创新项目。比如115项列入2022年度杭州市人工智能重大科技创新项目计划,都是与产业创新紧密关联的。

(四)以试点为抓手有序推进两业融合工作

两业融合工作由发改部门牵头,涉及多个单位。近年来,国家和省发改委相继印发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国家、省、市发改委开展三级两业融合试点评选。2020年,高新区(滨江)和网易严选入选首批国家级试点。传化智联、顾家家居、思创医惠、众合科技、阿里巴巴(中国)、新华三、杭叉集团、杭可科技、托普云农、华普永明等12家企业先后入选省级二批两业融合试点名单。钱江经济开发区、杭氧集团、杭可科技、托普云农、迪安诊断、华普永明、航民百泰、万向一二三、西奥电梯、玺匠文化、宇谷科技、西子停车、博圣生物、西子电梯、千芝雅、罗莱迪思、华橙网络等17家区域和企业为市级试点,并纳入省级试点“储备库”。

二、下一步工作

下一步,我们将在市发改委的牵头带动下,积极发挥各部门职能优势,以试点示范为引领,以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为抓手,大力推动两业融合高质量发展。

(一)完善两业融合试点机制,积极探索两业融合模式

一是要着力做好两业融合创优单位梯队培育储备。引导企业积极开展两业融合发展提升,通过现代服务业赋能先进制造业,进一步提升企业创新发展活力和市场竞争力。二是要完善两业融合试点建立机制。突出试点创建全生命周期管理,建立专家评审和指导机制;开展优秀试点案例评选活动;搭建试点单位沟通交流平台。强化两业融合工作力量,建立健全两业融合相关部门联动推进工作机制,会同各部门加强对两业融合发展的服务指导,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见效。三是要探索总结杭州两业融合模式。组织召开省、市级试点单位会议,鼓励试点企业开展经验交流。系统探索两业深度融合发展路径,着力建设两业融合样板城市,积极打造两业融合发展新高地。

(二)以数智赋能加快推进先进制造业变革

重点围绕在数字制造、数字服务、数字消费等方面精准发力,加快推进数字技术设施新基建。推动智能装备、绿色能源、生物医药、时尚家居、金属加工、家电厨具、包装等企业深度运用云,在5G+工业互联网、工业软件云化改造、C2M超级工厂(直供消费者的工厂)、直播经济、平台经济、数字服务平台、数智化产品服务系统、服务业集聚区、数字化消费新场景等方面取得新进展。同时,支持有条件的制造业企业面向行业上下游开展定制化服务、供应链管理、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和总集成总承包等服务,培育建设一批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加强对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和支撑型平台的政策支持。

(三)支持中小企业形成“制造+服务”共同体

杭州制造最典型的特点是民营经济为主,中小企业众多,对于专注于生产环节的中小企业来说,协同制造对于其融入服务型制造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杭州市将通过平台对接、政策引导等手段协助中小企业通过融入大企业平台的资源网络之中,通过大企业的示范、引领、辐射效应,改善自身创新环境,激发自身创新活力,实现“以大带小”的产业链服务型制造发展模式。同时,对于业务关联度高的中小型企业群体,鼓励其借助专业机构的平台能力打造产品服务系统和属于自身的平台,帮助中小企业群体增强对外输出服务能力,使中小企业团体本身形成更高的竞争力,形成点到线发展的中小企业服务型制造新格局。

(四)以服务型制造引领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融通发展

在制造业微笑曲线中,智能制造着力于提升曲线下端的企业制造能力和生产效率,服务型制造聚焦于提升曲线两端的产品设计能力和价值重塑,绿色制造理念则贯穿于产品研发生产的全过程。通过经验分享、模式复制等方式,引导企业在智能制造中体现绿色产品设计、绿色生产、绿色供应链和绿色服务整体思路,把两者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实现制造业能源和工艺效率优化上的互相促进,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深度融合,引领“十四五”制造业绿色智能制造发展。

(五)积极推动两业融合、企业融通发展,着力打造“国际互联网之都”

一是着力扩大服务新供给。支持supET工业互联网平台等重点平台开放算力算法、基础接口等运行环境,积极打造工业算法库、知识库、模型库“云市场”,实现平台化、订阅式、低成本的数字化服务供给。二是着力提升产业链创新链活力。以培育建设“链主工厂”为重点,鼓励制造业龙头骨干企业发展行业级平台,释放产业链供应链数字赋能能力。三是着力深化“双跨”融合应用。鼓励互联网平台企业、制造业龙头企业建设“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不断丰富多领域的新场景应用,增强要素资源优化配置的能力和效率。

非常感谢贵单位对我市两业融合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批评和建议。

特此反馈。

联系人:产业合作处劳志龙,联系电话:85257107。


杭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3年6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