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索引号 002489452/2023-00353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 杭经信提〔2023〕098号 成文日期 2023-11-09
发布机构 市经信局 信息分类 政协委员提案
点击率
市经信局关于市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第123号提案的答复
来源:杭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发布时间:2023-11-09 11:55      浏览次数:

沈建国委员:

您在市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上的提案《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建议》收悉。经我局主办,市发改委、市科技局会办,现答复如下。

中小企业是我市经济的特色、优势和活力所在,是推动我市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基础力量,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的关键环节,是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和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的重要支撑。为此,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发展工作,带领各级各部门认真落实《浙江省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条例》,准确把握我市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高度关注和重视当前中小企业面临的需求减弱、成本上升、汇率波动等困难和问题,不断鼓励、支持、引导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您在提案中提出的制定更系统精准和有效的中小企业配套扶持政策、加强各类载体和平台建设、解决中小企业资金链问题、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等意见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建设性,我局和市各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在宣贯执行《浙江省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条例》等政策法规过程中,对您的意见建议做了吸收运用。在此基础上,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完善政策体系,做好助企纾困

(一)培育专精特新企业。落实《杭州市加快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行动计划》,聚焦工业“五基”、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锻长板”“补短板”“强弱项”“填空白”,部署实施主体培育、创新引领、数字赋能、要素保障和精准服务等五大行动、十八项具体举措。并明确到2025年,累计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3万家,滚动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500家以上、省级“隐形冠军”企业10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40家左右。通过引导中小企业按“创新型中小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省隐形冠军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的成长路径梯次升级,目前我市已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4001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583家、省隐形冠军企业64家,数量均居全省第一;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8家(全国第六)。

(二)加大普惠金融扶持。一是引导银行机构创新专精特新企业服务体系,深化“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投贷联动”“股债联动”模式,推出“专精特新贷”,满足企业不同阶段的资金需求。引导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开发“专精特新保”,降低担保综合费率。鼓励保险机构推出“专精特新险”,为企业提供信用保证保险产品。二是完善杭州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专精特新专区,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既为银行高效筛选客户,降低信贷风险提供了有利条件,又帮助企业提高了贷款可得性,降低融资成本。加强与杭州银行、交通银行、浙商银行等金融机构战略合作,政银企联动,为全市制造业企业创设融资服务平台,帮助制造业企业降低融资成本、延长融资期限、扩大融资额度,推动金融活水更多流向制造业。三是争取省市产业基金加大对工业项目的支持力度。探索与社会性投融资机构合作模式,发挥社会资本助推工业项目建设作用。截至2022年,全市组织政银企对接活动50场次以上,服务制造业企业1000家以上,新增制造业企业授信总额不少于200亿元、制造业贷款不少于100亿元。

(三)加大政策宣传力度。一是加快政策兑现,聚焦一季度以来“抢先机、拼经济”30条政策,出台产业链稳增长行动相关实施细则。各区、县(市)在市级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加码,出台区级补强政策,进一步放大政策效应。二是加强政策宣传。开发“政灵通”惠企政策精准推送系统,实现个体企业个性推送,提高向企业“投递”各类惠企政策精准度;针对各项政策重点内容进行“麻雀解剖”编印成册,部署助企服务员与企业负责人、业务部门主管人员“双见面”,解读惠企政策,确保规上工业企业政策知晓率达100%。通过举办政策新闻发布会、建立全媒体宣传矩阵、“亲清直播间”等方式,营造氛围,打造声势,提振信心。三是用好“一指减负”。加强企业码“一指减负”平台推广,进一步提升平台知晓率。“一指减负”平台通过融合各部门惠企减负政策数据,实现了对企业精准匹配。企业通过“一指减负”平台,可以实时查看已享受减负降本政策内容和金额,也可查看可享受但未享受政策清单。

二、优化平台生态,助力企业研发

(一)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一是稳步推进综合性科学中心创建,不断健全“1+2+11+7+N”的新型实验室体系,新增省新型研发机构8家、省级研发中心262家、省企业研究院76家、省重点企业研究院14家,布局省技术创新中心1家,持续提升创新能级。二是开展重点项目攻关,“视频监控专用微型大容量存储器”等130个项目列入2023年度省“尖兵”“领雁”研发攻关计划项目,对“高精度温室气体在线分析仪研发及产业化研究”等15个项目予以碳达峰碳中和领域杭州市重点科技研发项目立项,实施杭州市人工智能领域重大科研攻关项目115项。三是发挥国有平台作用,开展概念验证中心建设,依托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高校、院所、企业等为科技成功转化提供原理或技术可行性研究、二次开发等服务,加速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

(二)推进企业培育载体与机制建设同步完善。一是贯彻落实《杭州市构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实施方案(2022—2026年)》,通过施行3个方面、16项举措,着力打造全国颠覆性技术转移先行地、全国首个成果概念验证之都、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技术交易中心和全国最佳创业梦想实现地。二是加快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建设,2022年,全市新增市级及以上孵化器66家、市级及以上众创空间41家,市级以上孵化器、众创空间分别达到306及、207家,全市运营孵化空间总面积超过530万方。新培育雏鹰企业862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6994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117家,新增量均创历史新高,有效国高企数量达1.27家。三是大力培育技术转移人才,培养专业化服务队伍。引入社会人才资源,加大专业培训力度,打造一支专业从事技术转移、分析评估、合同服务、概念验证到成果转化的技术经纪人队伍;落实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有关税收优惠政策,扩大技术合同登记员队伍,推动技术合同成交额量质齐升。

(三)推进助企服务和助企创新协同结合。一是建强队伍。开展“千名干部助千企”工作,由市委组织部统筹指导,选派助企服务员定点定片定向帮扶,推动助企服务走深走实。推动助企服务向“专精特新”企业倾斜,实现助企服务员帮扶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省“隐形冠军”企业和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0%全覆盖。二是组建专班。市、区(县)两级分别组建工作专班,市级专班集中办公、实体化运行。市委组织部协调全市各机关部门选派200名处级及以上干部担任助企服务员,带动县乡选派助企服务员共3587名,经集中培训后上岗。三是推动创新。加强创新、技改等方面政策宣贯,针对各项政策重点内容进行“麻雀解剖”编印成册,部署助企服务员与企业负责人、业务部门主管人员“双见面”,解读惠企奖补政策,确保规上工业企业政策知晓率达100%。开展“未来工厂”建设,为企业数字化改造提供奖补资金,2022年全市累计拨付技改专项资金8亿余元。

三、优化营商环境、保障合法权益。

(一)搭建政企桥梁。一是成立市中小微企业工作委员会,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的联系服务,定期开展政企恳谈会,收集和反映中小微企业诉求,就政策制定征求中小微企业意见,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获取信息、拓宽视野、反映诉求的平台。二是开展市民营经济发展系列活动,举办市民营经济发展论坛暨新生代企业家论坛,组织开展“青蓝借力”仪式等活动,举办企业家圆桌讨论会,就“共评共建共享杭州最优营商环境”“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共同富裕”等话题开展交流。三是破解企业难题。进一步完善工作流程,依托“三服务小管家”系统,建立健全企业诉求闭环协调解决机制,分类视情梳理企业诉求,高效推动共性问题一揽子解决,由“接诉即办”变“未诉先办”,问题解决率持续高于90%。今年以来,重点聚焦“开门红”,开展“服务企业解难题稳预期提信心”专项活动,市区联动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园区开展实地走访调研,为企业破解难题。今年1-4月份,累计收集企业诉求问题4943个,办结4300个,办结率87.0%,解决4198个,解决率84.9%;其中,市级助企服务员累计收集企业诉求329个,解决209个,解决率63.5%。

(二)防范化解拖欠。一是加强排查。贯彻落实《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根据国家、省部署认真开展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行动,定期组织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大型民营企业开展欠款排查。2022年先后组织全市13个区、县(市)和80个市级有关部门对本地区、本单位因业务往来与中小企业形成的货物、工程、服务款项拖欠情况进行2轮排查,共排查出欠款148笔、8174.63万元,全部欠款均得到化解。在此基础上,开展“回头看”,确保欠款全部支付到位。今年5月,根据工信部统一部署,开展工信领域拖欠中小企业账款排查行动,并监督欠款主体及时清偿账款。二是处理投诉。认真核查办理国家、省转来的欠款投诉线索,积极帮助本地企业追讨外地欠款。2022年全年共收到欠款投诉25条,涉诉资金3700余万元,所有投诉均得到核实处理并作答复。三是加强监督。《浙江省民营企业发展促进条例》和《浙江省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条例》均对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工作进行明确要求。同时,该项工作还被纳入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和“小微你好”暖企助企惠企专项行动和法治政府专项考核。

(三)做好预警预报。一方面,亚组委高度重视统筹做好赛事举办和城市运行工作,在与省、市相关单位开展对接交流、参与方案讨论等工作中均提出,要统筹处理好亚运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等工作,科学合理设置保障目标要求,并加强对企事业单位的指导服务,尽量减少举办亚运会对企事业单位和市民正常生产生活的影响。杭州市将结合您的建议,不断加强与国家、省相关部门做好沟通对接,妥善做好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举办期间,沿线工业企业平稳过渡工作。另一方面,科学制订电力迎峰方案,会同发改、国网进一步梳理工商业用户,坚持保经济发展、保电网安全兼顾的原则,按照分步分类合理制定方案。同时,全面摸排地方热电企业、垃圾焚烧企业、自备电厂、自备发电机组、自建储能设施以及小水电发电能力,提前签订保供协议,统一制定应急调预案。

下阶段,全市各级各部门将继续按照国家、省、市三级党委政府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决策部署要求,围绕抓好组织体系、政策体系、服务体系三个领域,聚焦精准服务,打造最优营商环境,全力推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最后,感谢您对我局工作的关心支持,也希望您持续关注我市民营企业发展并继续提出宝贵意见。

特此反馈。

联系人:中小企业发展处黄略,电话:85257089。


杭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3年6月9日

索引号

002489452/2023-00353

发布机构

市经信局

文号

杭经信提〔2023〕098号

发布日期

2023-11-09

市经信局关于市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第123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 2023-11-09 11:55

浏览次数:

沈建国委员:

您在市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上的提案《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建议》收悉。经我局主办,市发改委、市科技局会办,现答复如下。

中小企业是我市经济的特色、优势和活力所在,是推动我市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基础力量,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的关键环节,是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和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的重要支撑。为此,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发展工作,带领各级各部门认真落实《浙江省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条例》,准确把握我市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高度关注和重视当前中小企业面临的需求减弱、成本上升、汇率波动等困难和问题,不断鼓励、支持、引导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您在提案中提出的制定更系统精准和有效的中小企业配套扶持政策、加强各类载体和平台建设、解决中小企业资金链问题、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等意见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建设性,我局和市各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在宣贯执行《浙江省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条例》等政策法规过程中,对您的意见建议做了吸收运用。在此基础上,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完善政策体系,做好助企纾困

(一)培育专精特新企业。落实《杭州市加快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行动计划》,聚焦工业“五基”、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锻长板”“补短板”“强弱项”“填空白”,部署实施主体培育、创新引领、数字赋能、要素保障和精准服务等五大行动、十八项具体举措。并明确到2025年,累计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3万家,滚动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500家以上、省级“隐形冠军”企业10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40家左右。通过引导中小企业按“创新型中小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省隐形冠军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的成长路径梯次升级,目前我市已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4001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583家、省隐形冠军企业64家,数量均居全省第一;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8家(全国第六)。

(二)加大普惠金融扶持。一是引导银行机构创新专精特新企业服务体系,深化“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投贷联动”“股债联动”模式,推出“专精特新贷”,满足企业不同阶段的资金需求。引导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开发“专精特新保”,降低担保综合费率。鼓励保险机构推出“专精特新险”,为企业提供信用保证保险产品。二是完善杭州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专精特新专区,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既为银行高效筛选客户,降低信贷风险提供了有利条件,又帮助企业提高了贷款可得性,降低融资成本。加强与杭州银行、交通银行、浙商银行等金融机构战略合作,政银企联动,为全市制造业企业创设融资服务平台,帮助制造业企业降低融资成本、延长融资期限、扩大融资额度,推动金融活水更多流向制造业。三是争取省市产业基金加大对工业项目的支持力度。探索与社会性投融资机构合作模式,发挥社会资本助推工业项目建设作用。截至2022年,全市组织政银企对接活动50场次以上,服务制造业企业1000家以上,新增制造业企业授信总额不少于200亿元、制造业贷款不少于100亿元。

(三)加大政策宣传力度。一是加快政策兑现,聚焦一季度以来“抢先机、拼经济”30条政策,出台产业链稳增长行动相关实施细则。各区、县(市)在市级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加码,出台区级补强政策,进一步放大政策效应。二是加强政策宣传。开发“政灵通”惠企政策精准推送系统,实现个体企业个性推送,提高向企业“投递”各类惠企政策精准度;针对各项政策重点内容进行“麻雀解剖”编印成册,部署助企服务员与企业负责人、业务部门主管人员“双见面”,解读惠企政策,确保规上工业企业政策知晓率达100%。通过举办政策新闻发布会、建立全媒体宣传矩阵、“亲清直播间”等方式,营造氛围,打造声势,提振信心。三是用好“一指减负”。加强企业码“一指减负”平台推广,进一步提升平台知晓率。“一指减负”平台通过融合各部门惠企减负政策数据,实现了对企业精准匹配。企业通过“一指减负”平台,可以实时查看已享受减负降本政策内容和金额,也可查看可享受但未享受政策清单。

二、优化平台生态,助力企业研发

(一)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一是稳步推进综合性科学中心创建,不断健全“1+2+11+7+N”的新型实验室体系,新增省新型研发机构8家、省级研发中心262家、省企业研究院76家、省重点企业研究院14家,布局省技术创新中心1家,持续提升创新能级。二是开展重点项目攻关,“视频监控专用微型大容量存储器”等130个项目列入2023年度省“尖兵”“领雁”研发攻关计划项目,对“高精度温室气体在线分析仪研发及产业化研究”等15个项目予以碳达峰碳中和领域杭州市重点科技研发项目立项,实施杭州市人工智能领域重大科研攻关项目115项。三是发挥国有平台作用,开展概念验证中心建设,依托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高校、院所、企业等为科技成功转化提供原理或技术可行性研究、二次开发等服务,加速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

(二)推进企业培育载体与机制建设同步完善。一是贯彻落实《杭州市构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实施方案(2022—2026年)》,通过施行3个方面、16项举措,着力打造全国颠覆性技术转移先行地、全国首个成果概念验证之都、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技术交易中心和全国最佳创业梦想实现地。二是加快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建设,2022年,全市新增市级及以上孵化器66家、市级及以上众创空间41家,市级以上孵化器、众创空间分别达到306及、207家,全市运营孵化空间总面积超过530万方。新培育雏鹰企业862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6994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117家,新增量均创历史新高,有效国高企数量达1.27家。三是大力培育技术转移人才,培养专业化服务队伍。引入社会人才资源,加大专业培训力度,打造一支专业从事技术转移、分析评估、合同服务、概念验证到成果转化的技术经纪人队伍;落实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有关税收优惠政策,扩大技术合同登记员队伍,推动技术合同成交额量质齐升。

(三)推进助企服务和助企创新协同结合。一是建强队伍。开展“千名干部助千企”工作,由市委组织部统筹指导,选派助企服务员定点定片定向帮扶,推动助企服务走深走实。推动助企服务向“专精特新”企业倾斜,实现助企服务员帮扶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省“隐形冠军”企业和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0%全覆盖。二是组建专班。市、区(县)两级分别组建工作专班,市级专班集中办公、实体化运行。市委组织部协调全市各机关部门选派200名处级及以上干部担任助企服务员,带动县乡选派助企服务员共3587名,经集中培训后上岗。三是推动创新。加强创新、技改等方面政策宣贯,针对各项政策重点内容进行“麻雀解剖”编印成册,部署助企服务员与企业负责人、业务部门主管人员“双见面”,解读惠企奖补政策,确保规上工业企业政策知晓率达100%。开展“未来工厂”建设,为企业数字化改造提供奖补资金,2022年全市累计拨付技改专项资金8亿余元。

三、优化营商环境、保障合法权益。

(一)搭建政企桥梁。一是成立市中小微企业工作委员会,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的联系服务,定期开展政企恳谈会,收集和反映中小微企业诉求,就政策制定征求中小微企业意见,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获取信息、拓宽视野、反映诉求的平台。二是开展市民营经济发展系列活动,举办市民营经济发展论坛暨新生代企业家论坛,组织开展“青蓝借力”仪式等活动,举办企业家圆桌讨论会,就“共评共建共享杭州最优营商环境”“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共同富裕”等话题开展交流。三是破解企业难题。进一步完善工作流程,依托“三服务小管家”系统,建立健全企业诉求闭环协调解决机制,分类视情梳理企业诉求,高效推动共性问题一揽子解决,由“接诉即办”变“未诉先办”,问题解决率持续高于90%。今年以来,重点聚焦“开门红”,开展“服务企业解难题稳预期提信心”专项活动,市区联动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园区开展实地走访调研,为企业破解难题。今年1-4月份,累计收集企业诉求问题4943个,办结4300个,办结率87.0%,解决4198个,解决率84.9%;其中,市级助企服务员累计收集企业诉求329个,解决209个,解决率63.5%。

(二)防范化解拖欠。一是加强排查。贯彻落实《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根据国家、省部署认真开展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行动,定期组织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大型民营企业开展欠款排查。2022年先后组织全市13个区、县(市)和80个市级有关部门对本地区、本单位因业务往来与中小企业形成的货物、工程、服务款项拖欠情况进行2轮排查,共排查出欠款148笔、8174.63万元,全部欠款均得到化解。在此基础上,开展“回头看”,确保欠款全部支付到位。今年5月,根据工信部统一部署,开展工信领域拖欠中小企业账款排查行动,并监督欠款主体及时清偿账款。二是处理投诉。认真核查办理国家、省转来的欠款投诉线索,积极帮助本地企业追讨外地欠款。2022年全年共收到欠款投诉25条,涉诉资金3700余万元,所有投诉均得到核实处理并作答复。三是加强监督。《浙江省民营企业发展促进条例》和《浙江省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条例》均对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工作进行明确要求。同时,该项工作还被纳入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和“小微你好”暖企助企惠企专项行动和法治政府专项考核。

(三)做好预警预报。一方面,亚组委高度重视统筹做好赛事举办和城市运行工作,在与省、市相关单位开展对接交流、参与方案讨论等工作中均提出,要统筹处理好亚运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等工作,科学合理设置保障目标要求,并加强对企事业单位的指导服务,尽量减少举办亚运会对企事业单位和市民正常生产生活的影响。杭州市将结合您的建议,不断加强与国家、省相关部门做好沟通对接,妥善做好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举办期间,沿线工业企业平稳过渡工作。另一方面,科学制订电力迎峰方案,会同发改、国网进一步梳理工商业用户,坚持保经济发展、保电网安全兼顾的原则,按照分步分类合理制定方案。同时,全面摸排地方热电企业、垃圾焚烧企业、自备电厂、自备发电机组、自建储能设施以及小水电发电能力,提前签订保供协议,统一制定应急调预案。

下阶段,全市各级各部门将继续按照国家、省、市三级党委政府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决策部署要求,围绕抓好组织体系、政策体系、服务体系三个领域,聚焦精准服务,打造最优营商环境,全力推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最后,感谢您对我局工作的关心支持,也希望您持续关注我市民营企业发展并继续提出宝贵意见。

特此反馈。

联系人:中小企业发展处黄略,电话:85257089。


杭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3年6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