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索引号 002489452/2023-00356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 杭经信提〔2023〕101号 成文日期 2023-11-09
发布机构 市经信局 信息分类 政协委员提案
点击率
市经信局关于市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第169号提案的答复
来源:杭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发布时间:2023-11-09 15:20      浏览次数:

王梦婕委员:

您在市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提交的第169号提案《关于进一步深挖数字经济潜能、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数字技术企业创新发展的建议》收悉。经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杭州历来重视数字技术企业发展,数字技术企业作为数字化改革重要的供给侧单元,承担着全市数实融合高质量发展的重任,正如提案中提及的“相比较政府和公共服务数字化,产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有所不足。数字技术企业在政务和公共服务赛道竞争日益激烈,但在产业和企业赛道却难以施为”。下面就以我市在推进数字技术企业在产业数字化、企业数字化领域所开展的工作作答本提案。

一、基本情况

数字工程服务商是指为制造业企业数字化项目提供规划、实施、运行和升级维护等专业工程技术服务的数字技术企业,重点包括生产制造数字化服务商、经营管理数字化服务商和产品互联网平台服务商。生产数字化服务商包括提供工业控制软件、工业设计软件、生产执行软件、智能物流仓储、智能传感器、数据采集盒子及边缘计算、工业AI、智能仪器仪表、工业工程系统集成服务等数字技术企业。经营管理数字化服务商包括产品管理软件、办公软件、财税软件、企业资源管理软件、电商及供应链软件、信息安全软件、数据中台、BI等数据展现软件、数据管理及交易服务、软件集成服务等数字技术企业。产业互联网平台服务商包括行业资讯平台、行业交易平台、组织型制造平台、工业互联网平台、公共服务平台等平台。

(一)企业质量高、服务链完善。截至目前,全市数字工程服务商已形成较为完整的服务链,在企业上云、工业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工业App、机器换人、设计与开发、应用集成、咨询服务、咨询诊断等领域均呈现出较强的竞争实力。根据统计,业务环节覆盖全,可提供研发设计、产品服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质量管控、仓储物流、企业管理、计划调度、采购供应、营销管理等服务的企业分别有55.21%、53.68%、51.53%、49.69%、44.48%、41.72%、41.10%、41.10%、39.88%、27.30%。截至目前,全市共有126家数字工程服务商入选省级工业信息工程服务机构(资源池)、产业数字化服务商名单(省级340家),占全省比重37.06%,居全省第一。

(二)产业平台优、集聚性强。全市已打造滨江物联网小镇、滨江互联网小镇、未来科技城、紫金港科技城、智慧网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一批高能级产业平台,向全国输出杭州产业数字化方案。滨江物联网小镇打造了一条覆盖物联网系统集成及运营整体解决方案、物联网络安全等物联网服务供给体系,是浙江省唯一规上工业产出超千亿的特色小镇,获评“最强产业小镇”;滨江互联网小镇形成从互联网技术研发到互联网应用业务的完整产业链,省级特色小镇连续五年年度考核优秀;中国(杭州)工业互联网小镇吸引一批工业App、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服务企业进驻,打造面向长三角地区的工业互联网产业集聚区。

表1  杭州市数字工程服务产业重点产业平台

地区

重点平台

发展重点

滨江区

滨江互联网

小镇

工业软件、嵌入式开放平台、操作系统、工具软件,打造了从互联网技术研发到互联网应用业务的完整产业链。

滨江物联网小镇

打造了一条覆盖关键控制芯片设计研发、无线射频识别、传感器、存储器和终端设备制造、物联网络安全、物联网系统集成及运营整体解决方案等关键环节的物联网全产业链体系。

智造供给

小镇

五大重点产业:产品(含装备)智能、智能制造、制造大数据与云服务系统、产品含装备智能使用智能化、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

电子信息(物联网)产业

示范基地

以物联网产业为发展方向,将数字经济和新制造业为“双引擎”发展,集聚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行业领导力的数字经济服务领军企业。

余杭区

未来科技城

重点发展基础软件、工业软件、行业应用等软件产业,引领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打造“面向世界、引领未来、辐射全省的创新策源地”。

西湖区

紫金港

科技城

数字经济、智能制造产业。

拱墅区

智慧网谷

高新技术

产业园区

云计算与应用、互联网技术服务、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上城区

钱塘智慧城

工业设计软件。

东部软件园

无线传感网产业、IC设计产业。

萧山区

杭州湾

信息港小镇

基础软件、工业软件、行业应用软件。

钱塘区

钱塘科学城

重点围绕生命健康、数字经济、智能制造优势产业,深化“14+2+N”区校合作,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应用创新高地。紧盯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材制造等未来产业,逐步推进未来工厂建设,合力打造未来经济新社区。

临平区

中国(杭州)工业互联网小镇

工业App、人工智能、物联网。

桐庐县

杭州富春江软件园

嵌入式软件、传感网智能管理软件。

(三)市场前景大、数实融合深。全市大力推进数字技术赋能产业发展,率先走出一条从“机器换人”“工厂物联网”“企业上云”到“未来工厂”的智能制造之路,数字化应用场景多,获评国家服务型制造城市。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实施机器换人项目5875个、工厂物联网项目1714个、数字化普及项目26379项,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积极推进“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新范式,数字安防、生物医药、化学纤维、快递、机器人行业产业大脑成功揭榜工业领域细分行业产业大脑,印制电路板行业、无人驾驶产业大脑评为省级信息业细分行业产业大脑。以阿里云为基础打造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数字服务平台,supET工业互联网平台连续四年入围国家级“双跨”平台,入选省级工业互联网创建平台数量104家,全省第一,占全省24.42%,为全省输出70%以上的数字化改造服务能力。大力推广数字智造新模式,积极培育平台型“聚能工厂”、冠军型“链主工厂”、示范型“智能工厂”、效率型“数字化车间”、轻量化“云端工厂”等五类“未来工厂”,推进企业组织形态变革。累计发布市级“未来工厂”培育名单604家,评定市级“未来工厂”106家;列入省级未来工厂名单12个,全省第一(全省52个)。犀牛智造发挥订单优势,构筑组织型制造生态,成功入选全球首个服装领域“灯塔工厂”。

(四)创新支撑能力强、数字人才优。杭州市自主创新能力全国领先,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积极实施“名校名院名所”工程,建有长三角地区最大规模的高教园区,之江实验室纳入国家实验室体系,城西科创大走廊产业平台建设稳步推进,11个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10个省实验室杭州占7席,“1+2+11+7”的新型实验室体系不断健全。2022年,全市技术交易总额达到1061亿元,增长37.6%;全球创新指数排名跃升至全球第14位,创历史最佳排名。杭州市人才净流入率连续多年保持全国前列,连续11年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数字人才向非ICT行业加速渗透,根据《2021全球数字人才发展报告》显示,虽然杭州数字人才在软件与IT服务、计算机网络与硬件两个领域的占比均有所下降,但数字人才在制造业等传统行业的分布比重持续增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人才以6.01%的占比,位居全省首位。

二、主要做法

(一)关于“拓宽数字技术企业发展赛道”方面。一是强化政策支持。近年来,全市认真贯彻落实全省数字化改革的部署要求,大力实施“新制造业计划”,深化数字经济与制造业融合创新,培育支撑杭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未来工厂”,形成“重要窗口”标志性成果。在需求侧,根据《中共杭州市委 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新制造业计划”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共杭州市委 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未来工厂”的若干意见》,先后谋划了制造业改造攻关项目和“未来工厂”项目,前者按项目核定投资额奖补20%,最高不超过100万元;后者每年认定不超过5家“链主工厂”、20家“智能工厂”、50家“数字化车间”,分别给予不超过500万元、200万元、80万元的一次性补助。在供给侧,根据《中共杭州市委 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未来工厂”的若干意见》《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杭州市推进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对经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分别给予300万元、200万元一次性补助;每年评选不超过10家优质数字工程服务商,单个服务商给予最高200万元补助。二是支持产业攻关。支持五大产业生态圈链主企业、数字技术企业牵头组织产业链创新联合体加大关键技术攻关,编制关键技术攻关指南,重点攻关软硬件如高端芯片、智能传感器、物联网模组、实时操作系统、工业控制系统、基础软件、高性能服务器等关键技术以及未来产业前沿技术。其中,针对智能物联产业链,对年度研发投入达到1亿元、5亿元、10亿元的技术项目,给予其研发投入6%、8%、10%的补助,最高补助1亿元;对年度研发投入达到50亿元、100亿元的技术项目,分别给予不超过2亿元、5亿元的奖励。三是推广应用场景。全市聚焦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重点围绕“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持续深化制造业全产业链供应链体系的数字化场景创新和应用推广,全面提升数字化发展水平。重点在制造业企业中推广数字化设计、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共享化制造、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等六大应用场景,形成具有杭州特色的产业数字化发展路径。

(二)关于“完善数字技术人才引进、培养体系”方面。全市聚焦“五大产业生态圈”数字化赋能能力建设,特别突出如何通过引育数字化人才支撑重塑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一是抓好部、省、市三级重大人才工程。在西湖明珠工程中增设数字工程技术领军人才项目,遴选能解决复杂问题的高水平工程师。指导行业主管部门出台中国研究生创“芯”大赛、机器人创新设计大赛获奖选手落地杭州的人才政策。二是深化“三定三评”人才分类评价。2022年创新推出目录认定、授权认定、专才认定与行业品牌、市场评价、社会评议的“三定三评”人才分类评价新模式,授权符合条件的企业开展自主认定,广泛覆盖数字经济领域企业。近期,还将深化“三定三评”,进一步推动企业授权认定提质扩面,给企业更多的人才认定自主权。三是优化人才服务。注重深化“杭帮彩”人才服务机制,以杭州人才码应用为核心,推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热线服务、云上服务、智能服务、窗口服务、结对服务和技术服务,通过“一码六服务”人才服务工作体系,为杭州人才提供精准精细的全周期服务,形成更优人才生态,为数字技术人才引育留用落实更好保障。

(三)关于“降低数字技术企业金融成本”方面。一是出台金融支持政策。印发《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设现代金融创新高地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推动金融领域数字化改革延伸扩面,组织机构、平台梳理核心技术需求,加强产学研用联合,攻关重点领域产品应用技术,形成一批便民利民惠民、助企优企强企的金融服务多跨场景应用示范。二是引导金融机构创新产品服务。引导在杭银行机构加大对“未来工厂”的支持力度,持续推广“连续贷+灵活贷”机制,缓解贷款期限错配和频繁转贷压力,稳定企业融资预期,也从一个侧面增加了对数字技术企业的支持。截至2022年,杭州市“连续贷+灵活贷”机制贷款余额1.3万亿元,占企业流动资金贷款余额的58%。三是数智赋能数字技术企业融资。持续建设杭州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上线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融资专区,连通杭州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与产业大脑平台,支持企业通过产业大脑平台申请银行贷款。会同相关部门推动银行开发“专精特新贷”等特色融资产品,针对数字先导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开展名单制对接,加大对数字技术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四是持续推动企业融资成本下降。落实国家加大对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支持力度相关政策,会同金融监管部门畅通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向贷款利率的传导渠道,多措并举降低企业融资成本。2023年一季度,全市企业贷款平均利率4.01%,同比下降0.45个基点,其中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4.32%,同比下降0.53个基点,企业融资利率保持2015年以来新低。

(四)关于“提升数字技术企业宣传共振力度”方面。一是高质量推进长三角(杭州)制造业数字化能力中心建设。支持能力中心面向全球汇聚一批优质的数字化服务资源,打造立足杭州,服务浙江,辐射长三角的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能力供给核。截至目前,能力中心已全面接入浙江省产业数字化地图,招引吉利数字科技、蓝卓工业互联网等57家优质服务商入驻,征集案例展示92个,整合制造业数字化资源190余家,组建细分行业专家库百余人,可提供一站式应用体验、产品选型、服务商对接、专家问诊、项目评估、人才培训等服务,为大中小型制造业企业提供涵盖数字化+研发、生产、物流、服务、营销、管理、云网安全、碳达峰等多环节的数字化场景案例参考,已逐渐成长为展示杭州产业数字化全景形象的“第一窗口”。二是全方位提升杭州数字技术企业对外整体形象。加强与兄弟省市政府部门和优秀制造业企业的沟通交流,引导过去对外展示时侧重对制造业企业的数字化改造成果,改为深度调研数字技术企业在数字化供给侧的赋能能力。如蒲惠智造将SaaS技术引入工业软件领域,让中小企业免去置备机房、服务器等重资产负担,也无需面对系统迭代升级及运维难题,在云端即可享受专业的数字化产品。其软件成本仅为传统软件的十分之一,大幅降低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门槛。目前,蒲惠智造已在阀门、汽配、制冷、轴承、五金加工等50余个细分行业领域取得深度应用。2022年,已陆续推荐接待新华网浙江公司、宿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桐城市委市政府、绍兴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等近20家政府部门、制造业企业的深度调研,助力蒲惠智造的云SaaS产品立足杭州,走向全国。三是高频度组织数实融合赋能对接。深化与长三角(杭州)制造业数字化能力中心、浙江省北大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浙江分院、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等的交流合作,聚焦五大产业生态圈产业链,以生态沙龙、行业研讨会,诊断培训对接等形式,促进数字技术企业深度赋能制造业企业,全年累计开展系列活动近70场,覆盖制造业企业600余家,参与人数达4000余人次。入选2022年省级产业数字化服务商名单59家。占全省近50%比例。在刚刚结束的第四届联合国世界数据论坛上,全市共组织11家本土数字技术企业和机构展现大数据、云计算、机器学习等新技术与政府统计工作融合发展情况,探寻政府统计应用大数据的新路径、新手段,为数字技术企业提供展示自身形象和技术的良好平台。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下一步,杭州将进一步加速制造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推进全市制造业整体能级提升和竞争优势再塑,推进数字工程产业发展,努力打造全国智能制造领先城市和组织型制造先行城市。

(一)推进供给提质,加快培育数字工程产业。一是贯彻落实《杭州市推进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鼓励软件企业、数字化服务平台企业积极参与以“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为引领的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综合评价数字化服务规模、能力和水平等要素,逐一确定数字工程服务商指数。按照指数高低排名,对优秀数字工程服务商进行奖补。二是加速推进数字工程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鼓励数字工程服务商主动拥抱AI大模型,加速赋能产业数字化。推进云仿真设计、机器视觉识别检测、设备预测性维护、产品质量追溯、网络协同制造、智能产品运维等新模式新业态创新发展,为各行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智能感知、网络连接、数据分析等能力支撑,提升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整体质效。三是鼓励发展低成本轻量级应用。推动数字工程服务商、平台型企业大力探索工业互联网技术在中小企业中的应用场景,创新发展模块化、订阅式的数字系统,为中小企业提供成本低、部署快、集成灵活、升级方便的云产品和服务(SaaS),切实转变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方式。

(二)推进需求升级,引导实现模式形态变革。一是组织实施制造业数字化改造“百千万”工程。大力推进数字化设计、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共享化制造、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六大新模式新场景应用。对智能仓储、智能排产、智能运维、移动视觉等有切实应用场景需求的行业或生产环节,鼓励企业发展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试点。二是组织实施市级“未来工厂”体系建设。加快打造一批以“链主工厂”“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为代表的数字化企业梯队。聚焦更大范围的要素配置、更高水平的分工协作和快速精准的市场响应,鼓励发展“聚能工厂”和“云端工厂”,加快构建组织型制造新体系。三是推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利用数字化技术实施供应链协同改造、推进大企业实现优质的制造资源和生产制造能力在产业链、供应链上的开放共享,推进龙头企业根据业务需求,以工业互联网为切入点,通过远程运维、远程控制等手段,实施覆盖供应链的整体数字技术改造,推进中小企业“车间化转型”,进一步融入大企业生态链,从而进一步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整体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

(三)推进供需对接,鼓励开展双向交流合作。一是培育数字工程服务新方向。鼓励数字工程服务商从传统的功能型软件供应商、解决方案提供商向集聚多家服务商服务能力的平台化生态型“数字基座”服务商角色转变。协调推进数字工程服务生态伙伴计划,重点围绕数字化综合解决方案,促进跨领域全环节的分工协作,全面提升数字工程服务质量,推动数字工程产业高质量发展。二是发展协同制造新模式。以组织型制造为重点,继续推进“聚能工厂”“云端工厂”培育建设,加快形成以制造能力共享为重点,以创新能力、服务能力共享为支撑的协同发展格局。推进中小企业与“聚能工厂”“云端工厂”的产能对接,推进平台型企业培育引导中小企业配套生产。三是组织数字赋能对接交流。丰富数字赋能对接方式,围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整体需求和个性化需求,大规模组织座谈会、圆桌会议、学习沙龙、参观走访等数字赋能对接活动,不断提升全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氛围,拓展数字工程发展空间。

最后,非常感谢您对杭州市推进数字技术企业发展,推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工作的关心支持,欢迎您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批评和建议。

特此反馈。

联系人:产业数字化推进处徐恺,联系电话:85257096。


杭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3年6月9日

索引号

002489452/2023-00356

发布机构

市经信局

文号

杭经信提〔2023〕101号

发布日期

2023-11-09

市经信局关于市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第169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 2023-11-09 15:20

浏览次数:

王梦婕委员:

您在市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提交的第169号提案《关于进一步深挖数字经济潜能、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数字技术企业创新发展的建议》收悉。经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杭州历来重视数字技术企业发展,数字技术企业作为数字化改革重要的供给侧单元,承担着全市数实融合高质量发展的重任,正如提案中提及的“相比较政府和公共服务数字化,产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有所不足。数字技术企业在政务和公共服务赛道竞争日益激烈,但在产业和企业赛道却难以施为”。下面就以我市在推进数字技术企业在产业数字化、企业数字化领域所开展的工作作答本提案。

一、基本情况

数字工程服务商是指为制造业企业数字化项目提供规划、实施、运行和升级维护等专业工程技术服务的数字技术企业,重点包括生产制造数字化服务商、经营管理数字化服务商和产品互联网平台服务商。生产数字化服务商包括提供工业控制软件、工业设计软件、生产执行软件、智能物流仓储、智能传感器、数据采集盒子及边缘计算、工业AI、智能仪器仪表、工业工程系统集成服务等数字技术企业。经营管理数字化服务商包括产品管理软件、办公软件、财税软件、企业资源管理软件、电商及供应链软件、信息安全软件、数据中台、BI等数据展现软件、数据管理及交易服务、软件集成服务等数字技术企业。产业互联网平台服务商包括行业资讯平台、行业交易平台、组织型制造平台、工业互联网平台、公共服务平台等平台。

(一)企业质量高、服务链完善。截至目前,全市数字工程服务商已形成较为完整的服务链,在企业上云、工业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工业App、机器换人、设计与开发、应用集成、咨询服务、咨询诊断等领域均呈现出较强的竞争实力。根据统计,业务环节覆盖全,可提供研发设计、产品服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质量管控、仓储物流、企业管理、计划调度、采购供应、营销管理等服务的企业分别有55.21%、53.68%、51.53%、49.69%、44.48%、41.72%、41.10%、41.10%、39.88%、27.30%。截至目前,全市共有126家数字工程服务商入选省级工业信息工程服务机构(资源池)、产业数字化服务商名单(省级340家),占全省比重37.06%,居全省第一。

(二)产业平台优、集聚性强。全市已打造滨江物联网小镇、滨江互联网小镇、未来科技城、紫金港科技城、智慧网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一批高能级产业平台,向全国输出杭州产业数字化方案。滨江物联网小镇打造了一条覆盖物联网系统集成及运营整体解决方案、物联网络安全等物联网服务供给体系,是浙江省唯一规上工业产出超千亿的特色小镇,获评“最强产业小镇”;滨江互联网小镇形成从互联网技术研发到互联网应用业务的完整产业链,省级特色小镇连续五年年度考核优秀;中国(杭州)工业互联网小镇吸引一批工业App、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服务企业进驻,打造面向长三角地区的工业互联网产业集聚区。

表1  杭州市数字工程服务产业重点产业平台

地区

重点平台

发展重点

滨江区

滨江互联网

小镇

工业软件、嵌入式开放平台、操作系统、工具软件,打造了从互联网技术研发到互联网应用业务的完整产业链。

滨江物联网小镇

打造了一条覆盖关键控制芯片设计研发、无线射频识别、传感器、存储器和终端设备制造、物联网络安全、物联网系统集成及运营整体解决方案等关键环节的物联网全产业链体系。

智造供给

小镇

五大重点产业:产品(含装备)智能、智能制造、制造大数据与云服务系统、产品含装备智能使用智能化、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

电子信息(物联网)产业

示范基地

以物联网产业为发展方向,将数字经济和新制造业为“双引擎”发展,集聚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行业领导力的数字经济服务领军企业。

余杭区

未来科技城

重点发展基础软件、工业软件、行业应用等软件产业,引领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打造“面向世界、引领未来、辐射全省的创新策源地”。

西湖区

紫金港

科技城

数字经济、智能制造产业。

拱墅区

智慧网谷

高新技术

产业园区

云计算与应用、互联网技术服务、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上城区

钱塘智慧城

工业设计软件。

东部软件园

无线传感网产业、IC设计产业。

萧山区

杭州湾

信息港小镇

基础软件、工业软件、行业应用软件。

钱塘区

钱塘科学城

重点围绕生命健康、数字经济、智能制造优势产业,深化“14+2+N”区校合作,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应用创新高地。紧盯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材制造等未来产业,逐步推进未来工厂建设,合力打造未来经济新社区。

临平区

中国(杭州)工业互联网小镇

工业App、人工智能、物联网。

桐庐县

杭州富春江软件园

嵌入式软件、传感网智能管理软件。

(三)市场前景大、数实融合深。全市大力推进数字技术赋能产业发展,率先走出一条从“机器换人”“工厂物联网”“企业上云”到“未来工厂”的智能制造之路,数字化应用场景多,获评国家服务型制造城市。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实施机器换人项目5875个、工厂物联网项目1714个、数字化普及项目26379项,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积极推进“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新范式,数字安防、生物医药、化学纤维、快递、机器人行业产业大脑成功揭榜工业领域细分行业产业大脑,印制电路板行业、无人驾驶产业大脑评为省级信息业细分行业产业大脑。以阿里云为基础打造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数字服务平台,supET工业互联网平台连续四年入围国家级“双跨”平台,入选省级工业互联网创建平台数量104家,全省第一,占全省24.42%,为全省输出70%以上的数字化改造服务能力。大力推广数字智造新模式,积极培育平台型“聚能工厂”、冠军型“链主工厂”、示范型“智能工厂”、效率型“数字化车间”、轻量化“云端工厂”等五类“未来工厂”,推进企业组织形态变革。累计发布市级“未来工厂”培育名单604家,评定市级“未来工厂”106家;列入省级未来工厂名单12个,全省第一(全省52个)。犀牛智造发挥订单优势,构筑组织型制造生态,成功入选全球首个服装领域“灯塔工厂”。

(四)创新支撑能力强、数字人才优。杭州市自主创新能力全国领先,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积极实施“名校名院名所”工程,建有长三角地区最大规模的高教园区,之江实验室纳入国家实验室体系,城西科创大走廊产业平台建设稳步推进,11个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10个省实验室杭州占7席,“1+2+11+7”的新型实验室体系不断健全。2022年,全市技术交易总额达到1061亿元,增长37.6%;全球创新指数排名跃升至全球第14位,创历史最佳排名。杭州市人才净流入率连续多年保持全国前列,连续11年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数字人才向非ICT行业加速渗透,根据《2021全球数字人才发展报告》显示,虽然杭州数字人才在软件与IT服务、计算机网络与硬件两个领域的占比均有所下降,但数字人才在制造业等传统行业的分布比重持续增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人才以6.01%的占比,位居全省首位。

二、主要做法

(一)关于“拓宽数字技术企业发展赛道”方面。一是强化政策支持。近年来,全市认真贯彻落实全省数字化改革的部署要求,大力实施“新制造业计划”,深化数字经济与制造业融合创新,培育支撑杭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未来工厂”,形成“重要窗口”标志性成果。在需求侧,根据《中共杭州市委 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新制造业计划”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共杭州市委 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未来工厂”的若干意见》,先后谋划了制造业改造攻关项目和“未来工厂”项目,前者按项目核定投资额奖补20%,最高不超过100万元;后者每年认定不超过5家“链主工厂”、20家“智能工厂”、50家“数字化车间”,分别给予不超过500万元、200万元、80万元的一次性补助。在供给侧,根据《中共杭州市委 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未来工厂”的若干意见》《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杭州市推进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对经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分别给予300万元、200万元一次性补助;每年评选不超过10家优质数字工程服务商,单个服务商给予最高200万元补助。二是支持产业攻关。支持五大产业生态圈链主企业、数字技术企业牵头组织产业链创新联合体加大关键技术攻关,编制关键技术攻关指南,重点攻关软硬件如高端芯片、智能传感器、物联网模组、实时操作系统、工业控制系统、基础软件、高性能服务器等关键技术以及未来产业前沿技术。其中,针对智能物联产业链,对年度研发投入达到1亿元、5亿元、10亿元的技术项目,给予其研发投入6%、8%、10%的补助,最高补助1亿元;对年度研发投入达到50亿元、100亿元的技术项目,分别给予不超过2亿元、5亿元的奖励。三是推广应用场景。全市聚焦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重点围绕“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持续深化制造业全产业链供应链体系的数字化场景创新和应用推广,全面提升数字化发展水平。重点在制造业企业中推广数字化设计、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共享化制造、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等六大应用场景,形成具有杭州特色的产业数字化发展路径。

(二)关于“完善数字技术人才引进、培养体系”方面。全市聚焦“五大产业生态圈”数字化赋能能力建设,特别突出如何通过引育数字化人才支撑重塑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一是抓好部、省、市三级重大人才工程。在西湖明珠工程中增设数字工程技术领军人才项目,遴选能解决复杂问题的高水平工程师。指导行业主管部门出台中国研究生创“芯”大赛、机器人创新设计大赛获奖选手落地杭州的人才政策。二是深化“三定三评”人才分类评价。2022年创新推出目录认定、授权认定、专才认定与行业品牌、市场评价、社会评议的“三定三评”人才分类评价新模式,授权符合条件的企业开展自主认定,广泛覆盖数字经济领域企业。近期,还将深化“三定三评”,进一步推动企业授权认定提质扩面,给企业更多的人才认定自主权。三是优化人才服务。注重深化“杭帮彩”人才服务机制,以杭州人才码应用为核心,推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热线服务、云上服务、智能服务、窗口服务、结对服务和技术服务,通过“一码六服务”人才服务工作体系,为杭州人才提供精准精细的全周期服务,形成更优人才生态,为数字技术人才引育留用落实更好保障。

(三)关于“降低数字技术企业金融成本”方面。一是出台金融支持政策。印发《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设现代金融创新高地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推动金融领域数字化改革延伸扩面,组织机构、平台梳理核心技术需求,加强产学研用联合,攻关重点领域产品应用技术,形成一批便民利民惠民、助企优企强企的金融服务多跨场景应用示范。二是引导金融机构创新产品服务。引导在杭银行机构加大对“未来工厂”的支持力度,持续推广“连续贷+灵活贷”机制,缓解贷款期限错配和频繁转贷压力,稳定企业融资预期,也从一个侧面增加了对数字技术企业的支持。截至2022年,杭州市“连续贷+灵活贷”机制贷款余额1.3万亿元,占企业流动资金贷款余额的58%。三是数智赋能数字技术企业融资。持续建设杭州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上线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融资专区,连通杭州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与产业大脑平台,支持企业通过产业大脑平台申请银行贷款。会同相关部门推动银行开发“专精特新贷”等特色融资产品,针对数字先导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开展名单制对接,加大对数字技术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四是持续推动企业融资成本下降。落实国家加大对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支持力度相关政策,会同金融监管部门畅通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向贷款利率的传导渠道,多措并举降低企业融资成本。2023年一季度,全市企业贷款平均利率4.01%,同比下降0.45个基点,其中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4.32%,同比下降0.53个基点,企业融资利率保持2015年以来新低。

(四)关于“提升数字技术企业宣传共振力度”方面。一是高质量推进长三角(杭州)制造业数字化能力中心建设。支持能力中心面向全球汇聚一批优质的数字化服务资源,打造立足杭州,服务浙江,辐射长三角的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能力供给核。截至目前,能力中心已全面接入浙江省产业数字化地图,招引吉利数字科技、蓝卓工业互联网等57家优质服务商入驻,征集案例展示92个,整合制造业数字化资源190余家,组建细分行业专家库百余人,可提供一站式应用体验、产品选型、服务商对接、专家问诊、项目评估、人才培训等服务,为大中小型制造业企业提供涵盖数字化+研发、生产、物流、服务、营销、管理、云网安全、碳达峰等多环节的数字化场景案例参考,已逐渐成长为展示杭州产业数字化全景形象的“第一窗口”。二是全方位提升杭州数字技术企业对外整体形象。加强与兄弟省市政府部门和优秀制造业企业的沟通交流,引导过去对外展示时侧重对制造业企业的数字化改造成果,改为深度调研数字技术企业在数字化供给侧的赋能能力。如蒲惠智造将SaaS技术引入工业软件领域,让中小企业免去置备机房、服务器等重资产负担,也无需面对系统迭代升级及运维难题,在云端即可享受专业的数字化产品。其软件成本仅为传统软件的十分之一,大幅降低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门槛。目前,蒲惠智造已在阀门、汽配、制冷、轴承、五金加工等50余个细分行业领域取得深度应用。2022年,已陆续推荐接待新华网浙江公司、宿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桐城市委市政府、绍兴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等近20家政府部门、制造业企业的深度调研,助力蒲惠智造的云SaaS产品立足杭州,走向全国。三是高频度组织数实融合赋能对接。深化与长三角(杭州)制造业数字化能力中心、浙江省北大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浙江分院、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等的交流合作,聚焦五大产业生态圈产业链,以生态沙龙、行业研讨会,诊断培训对接等形式,促进数字技术企业深度赋能制造业企业,全年累计开展系列活动近70场,覆盖制造业企业600余家,参与人数达4000余人次。入选2022年省级产业数字化服务商名单59家。占全省近50%比例。在刚刚结束的第四届联合国世界数据论坛上,全市共组织11家本土数字技术企业和机构展现大数据、云计算、机器学习等新技术与政府统计工作融合发展情况,探寻政府统计应用大数据的新路径、新手段,为数字技术企业提供展示自身形象和技术的良好平台。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下一步,杭州将进一步加速制造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推进全市制造业整体能级提升和竞争优势再塑,推进数字工程产业发展,努力打造全国智能制造领先城市和组织型制造先行城市。

(一)推进供给提质,加快培育数字工程产业。一是贯彻落实《杭州市推进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鼓励软件企业、数字化服务平台企业积极参与以“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为引领的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综合评价数字化服务规模、能力和水平等要素,逐一确定数字工程服务商指数。按照指数高低排名,对优秀数字工程服务商进行奖补。二是加速推进数字工程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鼓励数字工程服务商主动拥抱AI大模型,加速赋能产业数字化。推进云仿真设计、机器视觉识别检测、设备预测性维护、产品质量追溯、网络协同制造、智能产品运维等新模式新业态创新发展,为各行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智能感知、网络连接、数据分析等能力支撑,提升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整体质效。三是鼓励发展低成本轻量级应用。推动数字工程服务商、平台型企业大力探索工业互联网技术在中小企业中的应用场景,创新发展模块化、订阅式的数字系统,为中小企业提供成本低、部署快、集成灵活、升级方便的云产品和服务(SaaS),切实转变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方式。

(二)推进需求升级,引导实现模式形态变革。一是组织实施制造业数字化改造“百千万”工程。大力推进数字化设计、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共享化制造、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六大新模式新场景应用。对智能仓储、智能排产、智能运维、移动视觉等有切实应用场景需求的行业或生产环节,鼓励企业发展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试点。二是组织实施市级“未来工厂”体系建设。加快打造一批以“链主工厂”“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为代表的数字化企业梯队。聚焦更大范围的要素配置、更高水平的分工协作和快速精准的市场响应,鼓励发展“聚能工厂”和“云端工厂”,加快构建组织型制造新体系。三是推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利用数字化技术实施供应链协同改造、推进大企业实现优质的制造资源和生产制造能力在产业链、供应链上的开放共享,推进龙头企业根据业务需求,以工业互联网为切入点,通过远程运维、远程控制等手段,实施覆盖供应链的整体数字技术改造,推进中小企业“车间化转型”,进一步融入大企业生态链,从而进一步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整体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

(三)推进供需对接,鼓励开展双向交流合作。一是培育数字工程服务新方向。鼓励数字工程服务商从传统的功能型软件供应商、解决方案提供商向集聚多家服务商服务能力的平台化生态型“数字基座”服务商角色转变。协调推进数字工程服务生态伙伴计划,重点围绕数字化综合解决方案,促进跨领域全环节的分工协作,全面提升数字工程服务质量,推动数字工程产业高质量发展。二是发展协同制造新模式。以组织型制造为重点,继续推进“聚能工厂”“云端工厂”培育建设,加快形成以制造能力共享为重点,以创新能力、服务能力共享为支撑的协同发展格局。推进中小企业与“聚能工厂”“云端工厂”的产能对接,推进平台型企业培育引导中小企业配套生产。三是组织数字赋能对接交流。丰富数字赋能对接方式,围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整体需求和个性化需求,大规模组织座谈会、圆桌会议、学习沙龙、参观走访等数字赋能对接活动,不断提升全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氛围,拓展数字工程发展空间。

最后,非常感谢您对杭州市推进数字技术企业发展,推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工作的关心支持,欢迎您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批评和建议。

特此反馈。

联系人:产业数字化推进处徐恺,联系电话:85257096。


杭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3年6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