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索引号 | 002489452/2023-00373 | 公开形式 | 主动公开 |
文件编号 | 杭经信提〔2023〕118号 | 成文日期 | 2023-11-09 |
发布机构 | 市经信局 | 信息分类 | 政协委员提案 |
点击率 |
俞梁委员:
您在市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上的提案《关于深入实施工业记忆工程,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杭州故事”(学生模拟提案转化)的建议》收悉。本提案由杭州市经信局主办,市委宣传部、市建委、市规资局会办,现答复如下。
该提案内容与我市当前工作高度契合。近年来,我市在保护工业遗产方面已经开展了大量工作,并且正在以大运河沿线建设为示范,有序推进工业遗产的科学保护、有机更新和创新利用。提案提出的加强工业记忆和工业遗存保护利用的三条建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对推动我市历史文化名城建设,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具有比较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主要做法
工业遗存是在工业化的发展过程中留存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总和。它不仅由生产场所构成,而且包括工人的住宅、使用的交通系统及其社会生活遗址等。它们见证了工业景观所形成的无法替代的城市特色。保护和活化利用具有多重价值和个性特点的工业遗产,对于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维护城市历史风貌、真实反映杭州工业发展历史、保持生机勃勃的地方特色,促进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具有特殊意义。
杭州在工业遗产保护过程中始终坚持两条理念:一是“应保尽保”理念,对全市工业遗址进行全面梳理,提出“一揽子”保护名录。二是“积极保护”理念,保护应是动态的,既要重视工业遗产的不可替代性,又要注重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一)开展普查摸底,出台管理规定。早在2007年杭州市就开展了工业遗产资源调查,将主城区部分建厂较早,对我市工业发展有较大贡献的60个工业企业列为调查对象,明确工业遗产的保护内容、保护措施、划定保护范围,提出保护利用建议。去年2月份,市园林文物局联合市规资局对全市历史文化资源再次进行了普查,旨在全面掌握大杭州市范围内工业遗产的基本情况,建立新的工业遗产名录。在调查摸底、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杭州市于2010年出台了《工业遗产建筑规划管理规定》,这是全国首个工业遗产建筑规划管理规定,对工业遗产建筑及其建设用地的规划编制管理(保护规划、城市设计等)、用地开发管理、建筑功能管理、建筑方案设计及竣工规划确认等予以规范。该管理规定明确,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工业遗产建筑的规划管理工作,市发改、建设、经信、国土资源、房产、文物等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应按照各自职责,配合做好工业遗产建筑的规划管理工作。同时,工业遗产中的文物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严格保护、合理利用,历史建筑按《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保护和利用。
(二)组织申报国家工业遗产名录。在国家层面,中国科协和工信部都在发布国家工业遗产名录。中国科协发布了2批共200个中国工业遗产,其中杭州市6个,包括钱塘江大桥、华丰造纸厂、杭丝联、钱塘江海塘工程、杭一棉、中央(杭州)飞机制造厂。工信部已认定5批共194个国家工业遗产名单,其中浙江省4个,杭州市暂时没有。在市级层面,2007年,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组织开展《杭州市工业遗产普查》研究。2009年,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编制出台了《杭州市区工业(建筑)遗产保护规划》,将69处各级保护建筑列为工业遗产建筑。当前,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正在牵头编制的《杭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中,第13章“工业遗产保护”已明确了41处工业遗产。
(三)开拓工业旅游创新实践。工业遗产是工业文明的见证,是工业文化的载体,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产业转型、城市产业升级以及城市自身提升,这三个层面相互结合,构成了工业城市发展转型的要素。做好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和展示,有利于更好地积淀前人的文化和智慧,有利于更好地统筹产业发展与消费升级,有利于更好地提升城市功能。为大力推介工业遗产价值展示、扩大杭产品美誉度,市经信局联合市文广旅游局,推出精品工业旅游线路,按不同主题,每年组织新业态新场景工业旅游活动,让市民深度感受工业遗产当代价值,体验工业生产过程,增强对本地工业企业和工业产品的信心,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积极探索工业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新模式。从国外看,国外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主要包括改造成博物馆、改造成城市公园、综合再开发、发展工业遗产旅游等方式。国内各大城市都在积极探索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包括由政府主导建设博物馆、公园,由社会或企业实施开发利用等多种模式。杭州市有很多成功的做法,如将闸口火车站遗址改造成白塔公园,杭丝联苏式建筑风格锯齿形厂房已成为丝联166创意园,杭州市土特产有限公司桥西仓库建筑,已改建为中国刀剪剑博物馆、中国伞业博物馆和中国扇子博物馆,富义仓打造成创意空间,双流水泥厂转身成艺创小镇凤凰创意国际。杭州市的工业遗产保护管理无论在规范制定还是实践层面都走在全国前列。为推动我市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再上新台阶,结合本提案指出的有关问题,有必要在前期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研究和管理。
二、当前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存在的问题
杭州市虽然采取了大量措施推动工业遗产的保护和活化利用,并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还存在一系列问题,比如:工业遗产更新保护意识依然比较薄弱;工业遗产再利用在实际操作中项目的报批、审核手续复杂;部分地方政府担心列入工业遗产名录束缚开发利用的手脚;联合保护开发工作机制尚未形成等,短时间内难以一揽子解决,需要各部门结合职能长期关注、有序推进。
三、下一步工作总体考虑
工业遗产是特定时代生产力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标志,具有历史价值、社会价值、建筑价值和审美价值,同时它也是城市记忆的一部分,特别是像杭州这样的历史文化名城,它是见证杭州转型进入现代化的一个标志。杭州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各职能部门时刻关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发展趋势,对工业遗产这一重要种类非常重视。
(一)加大工业遗产宣传力度,深挖“杭州故事”。加强对工业遗产的宣传报道和传播推广。配合相关部门,综合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高科技手段,开展工业文艺作品创作、展览、科普和爱国主义教育等活动,弘扬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和企业家精神,促进工业文化繁荣发展。利用融媒力量深挖具有“杭州故事”的典型。重视发挥媒体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加强对我市特色工业遗产景观在全国范围内的宣传推广,打造具有杭州特色的工业文化遗产品牌。今年起计划开展“杭州城建记忆”工程和“建筑大师寻访”等活动,讲好杭州城建故事。发展以工业遗产为载体的体验式工业旅游、研学旅行、休闲旅游精品线路,形成生产、旅游、教育、休闲一体化的工业文化旅游新模式,以新业态新场景大力展示杭州市工业遗产新貌。以运河沿线项目推进为例,做好杭钢旧址公园、大运河博物馆、未来艺术中心等项目的宣传,快速提升市民对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认识。
(二)实行保护下的合理利用。要根据住建部《关于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防止大拆大建问题的通知》要求,在坚持保护优先的前提下,对产业建(构)筑物进行适应性再利用。工业遗产的保护,不仅要保留、保护其工业生产类建筑的特征和它所携带的历史信息,更重要的是要复苏产业建筑的生命力,使之能够融入当代城市生活之中。因此,根据不同实施主体、不同的使用功能,提供多类型的供地方式。工业遗产建筑用于非营利性教育设施、公益性科研机构、非营利性体育设施或非营利性公共文化设施等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建设项目,可采用行政划拨方式供地。用于经营性用途的,可采用带保护方案公开出让方式供地,以实现工业遗产的有效保护与适应性再利用。
(三)创新探索,打造更具活力的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杭州模式。工业遗产保护标准和规范需要结合具体保护对象研究制定,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复杂性、多样性,甚至一次性。政府层面专门成立研究机构成本高,不符合机构改革精神要求。我们鼓励社会各界加大研究。当前,我市正在采取更具针对性和专业性的保护举措。比如,大运河未来艺术科技中心建设过程中,2020年12月,专门向社会公开招标建设大运河未来艺术科技中心工业遗存消隐维修工程。为高标准推动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市运河集团专门成立“杭州辰祥工业遗址综合保护开发有限公司”,发挥企业创新活力,充分吸收国内外先进经验,对工业遗产项目的建设和后续运营进行总体规划、谋划和推进。比如,对标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及顶级文化酒店,谋划建设大运河博物院,对标伦敦泰特美术馆,谋划建设炼油厂文化地标;对标美国伯利恒钢铁艺术文化园区,谋划建设杭钢遗址公园;对标汉堡音乐厅,谋划建设大运河艺术岛;对标上海徐汇滨江,谋划大城北核心示范区公共空间建设,用艺术活化工业遗产。市场化、专业化运营更有利于把先进的理念快速落实到工作实践,加快双创业态导入,推动工业遗产保护与“双创”融合可持续发展,形成更具活力的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杭州模式。
非常感谢您对我市工业记忆和工业遗存保护和活化利用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批评和建议。
特此反馈。
联系人:产业合作处劳志龙,电话:85257107。
杭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3年6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