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索引号 | 002489452/2023-00377 | 公开形式 | 主动公开 |
文件编号 | 杭经信提〔2023〕122号 | 成文日期 | 2023-11-09 |
发布机构 | 市经信局 | 信息分类 | 政协委员提案 |
点击率 |
王莉委员:
您在市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提交的第486号提案《关于加快构建组织型制造新体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收悉。经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21年以来,我市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以技术创新与模式创新为引领,以消费互联网与工业互联网“两网”融合赋能为手段,以共建共享产业生态圈、价值网为目标,积极探索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变革,构建以组织型制造为代表的“未来工厂”体系,着力破解生产订单不足、区域产能过剩、要素成本升高等制造业发展的痛点堵点,把互联网的无限可能,转化为发展的无限动能,切实提升制造业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
(一)外引订单活水,构建制造业产业蝶变新生态。一是撬动产业模式变革“聚”订单。培育建设“聚能工厂”,发展平台型企业、制造业龙头骨干企业等主流企业,通过有效组织全球优质制造资源、承接巨量订单,凭借市场快速响应、资源全网利用、要素动态配置、业务高效协同、能力开放共享等“组织型制造”特征,实现大规模、分布式、多品种的制造能力。如钢结构生产企业杭萧钢构自研了数字化协同制造平台,通过对系统订单进行智能分析,结合各工厂地理位置、供货范围及对不同构件的生产优势等数据,重新将订单进行任务分配,提升了生产效率,缩短交付周期。截至目前,杭萧钢构体系内已有22家工厂进行应用,协助管理超200个工程项目,在线实时管理30余万吨钢构件,并已在平台上产生900余万条结构化大数据。二是激活企业内生动力“产”订单。培育建设“云端工厂”,发展电商平台、工业设计企业、专业实验室、创新孵化器等市场主体,利用自身设计、营销等特定环节的优势,有效开发需求市场,通过委托加工的形式,在“云端”生产制造属于自己的产品,将自身转化为新制造主体。如服装定制企业衣邦人,虽然没有自有工厂,但采用全球面料直采和供应链端工厂直连模式,可实现消费者线上选料选款,数据直达国内30余家服装智能制造定制工厂,与传统服装定制企业相比,可选面料和款式更多,生产周期更短,平均交付时间仅10天。三是推动企业形态转型“接”订单。鼓励中小企业通过数字化改造,与“聚能工厂”“云端工厂”建立信息交互、要素优化、资源共享等业务协同体系,形成需求牵引供给的企业生产经营模式,以中小企业“车间化转型”的方式,释放闲置产能,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如千岛湖啤酒,根据淡旺季市场需求的不同,动态调整产品产能,提升千啤的生产效率和理化指标,以OEM形式接单个性化定制啤酒及饮料产品,确保产能高效运转,整体业绩逆势增长。
(二)内转产能观念,探索制造业生产耦合新路径。一是探索“实体招商”向“产能招商”转变。大规模开展多种形式的行业产能对接活动,鼓励平台型企业、龙头骨干企业等主流企业以“不搞重复产能,不生产剩余产能”的方式,依托产能的分布式部署和订单对产能的黏性驱动,灵活招引配置全球各地的生产能力,全面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与安全水平。如新华三,其80%以上的外协产能贡献了70%以上的营收,且近85%的外协产能都在杭州以外。二是探索“浙商回归”向“产能回归”转变。充分发挥杭州数字经济高地优势,培育发展“链主工厂”配套链,借助“互联网+”,实现产业上下游资源的重新整合,将企业外迁的产能转变为杭州“聚能工厂”的“链式生产能力”,转变为杭州的发展优势,促成产能回归。如依托阿里巴巴1688商城在线撮合,杭州品牌企业可通过非常低的要素资源代价,运用OEM的生产方式,把安徽宣城新塘羽绒产业园(2015年整体迁出杭州)的产能转化为高附加值的杭州新产能。三是探索“行业改造”向“产能整合”转变。全面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直击中小企业间联系松散、缺乏创新和要素资源获取难等痛点,以产业链整合和企业专业化水平提升为核心,通过建设“聚能工厂”高效配置资源,高效组织产能,高效协同生产,推动地区细分行业数字化水平整体提升,在数字空间中寻求规模总量及生产效率上的新突破。如临平区启动家纺行业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试点,梳理不同规模中小企业的需求和痛点,通过搭建家纺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架构,构建“N+X”即共性和个性应用场景,提升临平家纺制造的网络化集成制造能力和产业生态自我进化能力,实现全区家纺行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形成“临平经验”和“临平模式”。
二、主要做法
(一)关于“加强组织型制造体系研究宣传”方面。一是组织探索实践。联合杭州市改革研究与促进中心、杭商研究会,以杭商“企业小圆桌”为载体,开展“组织型制造”专题研讨,全年累计开展8期,覆盖纺织服装、家居家装、高端制造等行业,参与企业近百家。二是做强宣传推广。围绕“组织型制造”主题,通过市经信局公众号、《杭州经信观察》等媒体渠道,以专刊专栏的方式定期向全网推送杭州的最新发展成果。通过长三角(杭州)制造业数字化能力中心等实体平台,以展板、专题展位、专题分享会等形式,推动“聚能工厂”“云端工厂”形成交流互促、合作共进的发展氛围。三是做好总结提炼。完成《杭州市加快构建组织性制造新体系研究》课题,梳理总结组织型制造发展现状,进一步完善组织型制造概念定义,并提出下一步发展设想。“推进制造业产业形态和组织形态变革”专题,成功入围2022年杭州市改革创新最佳实践案例优秀奖。
(二)关于“加强组织型制造体系创新协同”方面。一是推动生态建设。鼓励中小企业通过数字化改造,与“聚能工厂”“云端工厂”建立信息交互、要素优化、资源共享等业务协同体系,形成需求牵引供给的企业生产经营模式。以中小企业“车间化转型”的方式,释放闲置产能,创造更大社会的价值。如久融智能,拥有省内首条50-110寸超大尺寸模组整机液晶显示终端智能化生产线,以OEM形式接单液晶显示终端,企业经营业绩稳健。二是举办专题培训。继2021年杭州市领导干部“未来工厂”专题培训班(苏州)之后,序贯承办“高标准推进未来工厂建设”市管干部专项培训班。邀请浙江大学、西湖大学等著名学者教授,制造业领域的行业专家,“未来工厂”典型企业代表作深度辅导,安排省市领导专题授课,并开展分组研讨,培训市管干部学员50人。委托浙江工商大学,结合“未来工厂”建设理念和建设要求,开展3期对象为企业家的“未来工厂”专题培训班,培训学员258人次(含山海协作、对口支援城市学员21人次),覆盖2022年“未来工厂”全部申报评定企业。三是发挥平台作用。大力引培高能级科研院所及公共平台,提供数字化基础设施,赋能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的高质量变革。其中,浙江大学高端装备研究院已建成高性能计算平台和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区域平台两大低成本托管式云平台,围绕计算辅助设计、大数据分析服务等,以低成本的方式快速提升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同时重点开展技术研究与开发、成果转移转化、企业孵化、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社会服务等工作,落地至今已为全市制造业企业解决多项关键难题,全领域为制造业企业赋能,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关于“加强组织型制造体系重点培育”方面。一是深化服务商培育。鼓励软件企业、数字化服务平台企业积极参与以“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为引领的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鼓励数字工程服务商从传统的功能型软件供应商、解决方案提供商向集聚多家服务商服务能力的平台化生态型“数字基座”角色转变,加快推动发展数字工程服务产业。综合评价服务商数字化服务规模、能力和水平等要素,逐一确定服务商数字化服务指数。并按照指数高低,每年评选不超过10家优质数字工程服务商,单个服务商给予最高200万元补助。二是推进重点建设。联合市工商联、市发改委、《杭州》杂志及相关协会开展“组织型制造”案例评选,累计收到申报案例46个,走访调研企业近30家,捷配科技、杭萧钢构、衣邦人等企业入围最终决选名单,评选结果将于2023年杭商大会上公布,并通过《杭州》杂志对外发布。重点推进“聚能工厂”建设,指导捷配科技召开首届云桥大会,推进全市PCB板生产企业接入捷配电子协同制造体系。截至目前,捷配科技全球注册用户数达102万,覆盖210个国家和地区,国际业务占比52%,协同工厂数量2842家,协同设备数量14683个。三是组织赋能对接。深化与长三角(杭州)制造业数字化能力中心、浙江省北大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浙江分院、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等交流合作,聚焦五大产业生态圈产业链,以生态沙龙、行业研讨会,诊断培训对接等形式,促进数字工程服务商深度赋能制造业企业,全年累计开展系列活动近70场,覆盖制造业企业600余家,参与人数达4000余人次。入选2022年省级产业数字化服务商名单59家,占全省近50%比例。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是围绕国有企业改革。充分发挥杭氧、杭汽轮、西子洁能等国有企业在各自领域的领跑优势,以共建共享产业生态圈、价值网为目标,推进企业组织扁平化、产业组织网络化、产业集群虚拟化等系列改革,进一步激发国有企业的变革动能,为杭州发展高级产品终端、构建产能组织要素,推进组织型制造高质量发展探索全新的道路。二是围绕产业集群改造。紧紧抓住浙江省接下来系统化、批量化推进细分行业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的契机,以“化纤帮(化纤产业)”“聚玻网(玻璃产业)”为模板,催生特色产业集群在思想观念、产业形态、发展模式、体制机制等方面实现革命性变革,推进有条件的产业集群孵化组织型制造发展生态。三是围绕建设评价体系。结合杭州市五大产业生态圈的发展要求,系统梳理近年来全市发展组织型制造的成果和亮点,分析推进中的难点和堵点,重点做好组织型制造专家智库和数字化服务商的双重支撑,为组织型制造推动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的智力和技术保障。
最后,非常感谢您对杭州市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和“未来工厂”体系建设的关心支持,欢迎您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批评和建议。
特此反馈。
联系人:产业数字化推进处徐恺,电话:85257096。
杭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3年6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