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索引号 | 002489452/2024-00269 | 公开形式 | 主动公开 |
文件编号 | 杭经信提〔2024〕105号 | 成文日期 | 2024-11-07 |
发布机构 | 市经信局 | 信息分类 | 政协委员提案 | 关联类型 | ![]() |
点击率 |
周伟东委员:
您在市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上的《关于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编号:73号)已收悉。经我局主办,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投资促进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国资委等五个部门会办,现答复如下:
一、今年以来工作推进情况
生物医药产业作为杭州重点打造的五大产业生态圈之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由姚高员市长担任生物医药产业链链长,方毅副市长任副链长,总专班由市经信牵头,负责统筹抓好链长制工作的推进。今年1-6月,生物医药规上制造业企业331家,工业总产值476.3亿元,根据浙江省《“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统计目录(2024版)》要求,统计口径拓宽化妆品制造、生物基材料制造后,产值较去年同期增加50亿元。
(一)聚焦“中国医药港”,产业地标建设纵深推进。一是启动新地标建设。去年,在钱塘区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正式启动了“中国医药港”建设,通过与中国药学会、省科协等部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合力推进地标建设,全面提升“中国医药港”知名度和影响力。二是强化品牌宣传推广。成功举办中国医药企业家科学家投资家大会(简称“启思会”)、MAH合作与创新大会、浙江省医疗器械创新发展大会等活动,抢抓大会时效,积极邀请主流媒体走进“中国医药港”。三是创新成果加速涌现。上半年,全市新获批62个药品批件,新获批三类医疗器械76个(国家创新三类医疗器械3个),二类医疗器械226个。新获批产品总和较去年同比增加74个。
(二)紧盯“新质生产力”,未来产业发展卓有成效。一是前瞻谋划合成生物产业。去年9月,出台国内第一个地级市层面的专项政策《支持合成生物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召开杭州合成生物产业政策发布暨产业对接会,助力产业“双招双引”。聘请郑裕国、邓子新等8位院士教授为杭州合成生物专家咨询委员会首席顾问。编制《杭州市合成生物产业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实施核心科技突破、平台能级提升、企业梯次培育、产业规模壮大、产业生态优化等五大行动,形成以西湖区为创新策源中心、钱塘区和萧山区为核心承载区的“一心双核多元”空间布局。二是大力支持“核酸药谷”建设。依托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所科研创新平台,重点支持钱塘区建设“杭州核酸药谷”,加快编制“核酸药谷”实施方案,拟选址和达药谷五期作为首批核酸项目的入驻平台。目前,正在积极组建由谭蔚泓院士领衔的“杭州核酸药物”专家智库,加快推动核酸药物领域关键技术研发,抢占技术制高点,助力“中国医药港”实现换道超车。三是全力培育“新势力”企业。聚焦诺驰生命、强脑科技、恩和生物等10家生物医药领域新势力企业,充分发挥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牵引作用,提供更广范围的政策、人才、金融等集成服务。
(三)锚定“落地即产出”,重点项目建设提质增效。一是在项目招引上见成效。实施《生物医药产业项目招大引强工作的实施方案》,落实招引高增加值、高附加值、高利税企业要求,上半年,全市招引落地亿元以上项目50个,10亿元以上项目7个,计划总投资176亿元。其中,拱墅区华东生物创新智造中心项目2月正式签约,总投资约11亿元,中心集科研、转化、生产等功能于一体,建成后将吸引10余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带动产业集聚发展。二是在项目建设上下功夫。运用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加快推进项目建设进程。截至6月底,全市生物医药总投资额亿元以上在建项目131个(含新开工55个),10亿元以上项目35个,累计完成投资额58.3亿元,计划今年投产项目24个。三是在项目保障上谋实招。聚焦产业项目关键环节,全方位跟踪服务,着力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助推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见效。临安区天目药港鑫富科技维生素产业园项目,总投资12亿元,受汛期停工、运输管制等因素制约,未如期取得工规证,相关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协调推进项目车间设备安装,加快土方开挖、外运,助推项目顺利取证。
(四)聚力“生态圈提优”,资源要素保障加速集聚。一是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加快核心技术攻关,推进科研院所、企业等创新主体围绕产业难点、堵点开展技术攻关,今年1月,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所在钱塘区正式揭牌,目前已成立智能分子诊断中心、核酸分子医学中心等十多个实验室和平台,获批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150余项。二是创新成果产业化加速落地。按照“一区一主业”要求,在项目招引落地上强化“一核四园多点”刚性布局,坚持差异化发展;优化审评审批服务,指导区县完成54项审批权限委托下放工作,加速产品获批上市;加强空间规划保障,目前,全市已建成生物医药标准厂房139万平方米,在建208万平方米,为产业发展留足空间。三是持续推进“链长制”工作机制。姚高员市长高度重视生物医药产业链发展,5月30日,专题召开生物医药产业生态圈发展推进例会。会上,姚市长提出“做大产业规模、推进产业地标建设、加快核心技术攻关、加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强化要素保障”等六大攻坚任务,专班认真抓好各项工作落实,同时,建立工作例会、工作月报、工作交办、研判会商、督查评价等五个工作机制,常态化研究解决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二、意见建议落实情况
(一)关于加强关心关爱与政策支持方面。
1.精准施策,加大政策支持。产业政策方面,2022年,杭州对标全国最优政策出台《关于加快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政策覆盖面扩大,资助面加码,从创新研发到产业化落地实现了全流程、多维度资助。2023年,杭州锚定合成生物产业未来赛道,出台全国第一个市级层面的合成生物产业政策《关于支持合成生物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与生物医药政策相比,合成生物专项政策的补助范围更广,涵盖应用合成生物技术开发药品,同时延伸到化妆品、食品、农产品等领域。招商政策方面,为保障重大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市投促局牵头联合市委组织部、市发改委等7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强化招大引强市区联动的若干措施》,从财政资金、产业基金、产业用地、环保指标、人才要素等方面予以支持,同时开展评审分级、调度协调等保障机制,聚力全市要素资源招大引强,进一步支持产业发展。
2.靶向发力,靠前服务企业。市经信局多次联合专班同多部门召开专题政企恳谈会,了解行业共性需求,出台相关措施,如针对IVD细分行业,通过对多家IVD企业走访调研,并召开一系列座谈会,制定并印发了《支持体外诊断产业集聚发展若干措施》八条举措,帮助企业解决产品出海难、临床试验样本获取难等问题。市委金融办为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开展了新一轮市级重点拟上市企业申报认定工作,建立了生物医药上市培育后备库,实施梯队培育,并针对企业上市各阶段,采取挂图推进。积极解决企业上市合规性、中介机构不担当等问题,指导企业选择合适的上市板块。尤其在全面注册制改革后,组织各区、县(市)开展培训和走访活动,让企业及时掌握上市政策,有效解决企业上市遇到的问题。市投促局坚持将企业服务与产业招商工作深度结合,长期坚持深入企业走访,开展重点外资企业月度服务工作和大走访大服务月度工作,举办政企圆桌会,了解企业诉求,倾听企业心声积极协调相关部门解决企业的困难。
3.加强谋划,编制建设方案。市经信局立足杭州发展实际,对标苏州、上海、深圳等城市的产业政策、发展模式,编制《“中国医药港”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聚焦创新能力提升、临床资源保障、产业集群壮大、数实融合拓展、未来产业布局、要素保障支持、政务服务提效等七大行动,加快推进“中国医药港”建设。
(二)关于探索建立专业性产业基金方面。
1.加强合作,成立专项子基金。杭州市国资委牵头成立“3+N”杭州产业基金集群以来带动社会资本出资,截至今年5月,共投资我市生物医药产业项目394个,总投资金额81.52亿元,涵盖新药研发、医疗器械、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其中,杭州科创基金参与组建的西湖大学西湖创新基金(规模5.06亿元)、德诚基金(规模11.85亿元),已投资艾维克生物、先为达、联川生物、嘉晨西海、博岳生物等多个优质项目。杭州创新基金与泰格医药、贝达药业等链主企业同君联资本、华盖资本等专业投资机构,共同设立生物医药产业母、子基金,基金集群规模已突破300亿元。同时,创新基金与泰鲲母基金通过创新加速、产业增速和资本提速等方式,以资本带动招商,已成功招引嘉译生物、辉启生物等11个外地企业迁址杭州。杭州并购基金重点支持市内重大产业项目的投资、招引,通过与区、县(市)合作设立专项子基金模式,已支持杭州市生物医药产业生态圈建设投资项目24个,累计投资金额7亿元(包含稳健纾困项目1个,纾困投资额3亿元)。
2.优化体系,提升基金运作效率。市国资委积极推进分级决策制度、容错纠错尽职免责事项清单等政策举措落地实施,强化产业基金运作规范性,提升运作效率和积极性。市委金融办持续优化信贷产品供给,针对生物医药等科创企业资产规模小、研发投入高、回报周期长等特点,鼓励银行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评估借款人财务能力和还款来源,综合考虑重大科技创新及研发项目现金流、抵质押物等情况,给予项目信贷资金支持。深化“知识产权质押登记线上办理”试点工作,加大无抵押信用贷款、无形资产抵押贷款等投放力度,帮助生物医药企业渡过资金难关。
3.前瞻布局,探索设立专项基金。积极探索合成生物“研发-转化-产业”经济发展新模式,大力推动产业基金向合成生物领域集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目前,杭实集团、国投聚力、萧山经开区计划组建规模10亿元的生物制造产业并购基金,通过先导基金的先试先行,加快杭州市与国投集团在生物制造产业的深入合作,推动杭州与国投集团组建总规模100亿元的生物制造产业基金,构建“一总部、一平台、多数据库”的共享生态,合力打造合成生物产业创新高地。
(三)关于引导企业及时调整经营模式方面。
1.积极兑现产业政策。目前正在实施的生物医药产业政策,不仅做到了补助力度全国领先,补助范围也做到了全链条、全要素、全环节。特别是临床研究阶段,企业1类新药的123期临床奖励加起来最高可达7000万元;销售阶段,产品获证后3年内本地化生产并形成销售的,每增加1000万元给予50万元奖励,每家企业每年最高不超过500万元。2023年,对84家企业的162个生物医药项目进行资助,共兑现资金5.66亿元(市级资金2.7亿元),“真金白银”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
2.统筹搭建数智平台。市金融监管局持续建设杭州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搭建银行、小贷、担保、股权投资等一站式多元融资服务体系,针对生命健康企业开展名单制对接,加大对生物医药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截至目前,平台累计为超100家(次)生命健康企业撮合融资近20亿元。
3.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市市场监管局聚焦生物医药产业,培育一批对产业发展和国际竞争力具有支撑作用的高价值专利池和专利组合,强化产学研服联动,有效提升高价值专利创造能力。围绕生物医药产业开展产业和企业导航,为关键技术攻关和产业强链补链延链指明方向、提供支撑。通过加强生物医药产业知识产权服务水平,进一步推动区县开展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提高公共服务网点覆盖率和企业公共服务的可及度,健全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和建设生物医药产业知识产权联盟等服务载体,强化企业有感服务。
4.持续开展精准招商。市投促局进一步强化差异化发展,以全市已明确的4个生物医药精准招商示范平台为重点,引导区、县(市)锁定细分领域方向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加大资源配置倾斜力度,推进企业集聚发展,推进产业特色鲜明、创新要素集聚、产业生态良好的生物医药精准招商示范平台建设。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我们十分感谢您提出的建议。杭州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处于全国第二梯队,还存在区县同质化竞争明显、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有待提升、重大项目招引落地不足等问题。下一步,我们将直面问题、攻坚克难,坚持以改革视角揭示问题、以改革思路推动解决问题,持续推进“中国医药港”建设,努力开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一)持续推进地标建设。深化“链长+链主”机制,推动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发展,加快推进产业主体形成新规模。全面实施《杭州“中国医药港”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建设特色鲜明、定位清晰、生态完善、联动发展的生物医药产业体系,加大对“中国医药港”核心区的支持力度,推动钱塘区蝶变升级。加强与工信部沟通对接,力争部省在重大活动、国际合作、项目协调、载体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全面提升“中国医药港”品牌影响力。
(二)强化科技创新赋能。加强科技创新系统谋划,加强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创新主体“从0到1”基础研究,重点开展零磁医学、脑机接口、核酸药物、手术机器人、合成生物等前沿技术研究。支持重点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建设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医疗器械临床前动物实验服务平台等专业服务平台。积极开展科研成果交流和技术交易活动,推动实现科技成果与资本、产业的精准对接,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落地。探索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重点投向具有市场前景的实验室成果、概念验证项目、重点研发项目等。
(三)布局细分赛道发展。结合杭州生物医药产业链现状,对细分赛道进行迭代更新,梳理出14个三级赛道、37个四级赛道,通过深入分析研究,厘清细分赛道发展现状、市场空间、国内外龙头企业分布情况等,力争在小分子靶向药、抗体药物、核酸药物、分子诊断、合成生物产业化应用、 AI+医疗器械等6个四级赛道跑出“加速度”。按照“一区一主业”要求,明确“一核四园”重点发展方向,其中,钱塘区重点发展合成生物、细胞和基因治疗、核酸药物等领域;滨江区重点布局AI+药物研发、互联网医疗、创新药械研发等领域;余杭区做大做优先进医疗设备及器械制造、医学信息技术服务等领域;临平区加快布局生物药、IVD、CXO等领域;萧山区加快发展合成生物、生物创新药等领域。
(四)落实招大引强工作。重点聚焦生物医药产业四级细分赛道,梳理符合产业发展导向的重点目标企业,形成生物医药产业招商图谱,根据图谱有针对性地开展项目策划和招引工作,推进标志性成果的项目签约落地。依托本地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推动实现以商招商、以企引企、以资引资。通过举办“幸会·杭州”城市机遇发布、生物医药产业系列沙龙等活动,吸引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企业来杭布局。力争2024年招引落地亿元以上项目110个,10亿元以上项目21个。
(五)发挥金融活水作用。充分利用总规模50亿元的浙江省“4+1”生物医药及高端器械产业基金和“3+N”杭州产业基金,增强政府产业基金引导带动效应,引导社会资本为生物医药企业提供发展全生命周期股权融资服务。加快推进成立生物制造产业专项基金,为高效推进产业新地标建设点燃“资本加速器”。鼓励区县参照滨江-泰格,临平-贝达模式,由市区两级与头部企业成立专项产业基金,遵循市场化机制,完善产业基金项目招引机制,在生物医药领域重大项目、科技创新项目投融资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
感谢您对我局工作的关心支持。
特此反馈。
联系人:市经信局生物医药产业处许伟民,电话:85257099。
杭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杭州市数字经济局)
2024年9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