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索引号 002489452/2021-25487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 杭经信联规划〔2021〕79号 成文日期 2021-12-23
发布机构 市经信局 市发改委 信息分类 专项规划
点击率
杭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杭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杭州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来源:市经信局         发布时间:2021-12-23 17:32      浏览次数:

市级有关单位,各区、县(市)经信、发改部门:

现将《杭州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杭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杭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1年10月28日

杭州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新一代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已成为当今经济发展新引擎和国际竞争新焦点。人工智能产业具有科技含量高、产业链长、产业集群丰富、市场空间大的特点,是影响城市经济结构、智慧治理、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将为杭州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2.0版、深入推进数字化改革、高水平打造“数智杭州·宜居天堂”、奋力展示“重要窗口”的“头雁风采”提供新的推动力。

一、发展现状及趋势

(一)发展现状

杭州坚持把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作为建设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和“数字治理第一城”的重要领域,成功获批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和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实效。

1.综合实力位居前列。杭州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具有较强的综合实力和竞争优势,覆盖了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形成了从核心技术研发、智能产品制造到行业智能化应用的完整产业链,根据浙江省统计口径,2020年全市人工智能产业营业收入1557.57亿元,占全省57.83%。全市拥有人工智能上市企业43家、独角兽企业7家、准独角兽企业30家,阿里云、蚂蚁集团、海康、大华、网易等5家企业营业收入百亿元以上。根据赛迪顾问发布的人工智能综合实力百强企业名单,杭州凭借阿里巴巴、海康威视、蚂蚁集团在前十强中占据3席,占比全国第一。根据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数(2020)》,杭州位居第四,处于第一梯队。根据知名咨询机构德勤发布的《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白皮书》,杭州人工智能专利数和算力分别居全国第二、第三,智能生活和智能城市管理分别居全国第一、第三。

2.创新体系较为完善。以高校、科研院所、省级实验室、企业研究院为代表的学术创新界构建了杭州人工智能创新生态系统,实现学科—人才—科研一体化,在视觉识别、语音识别、基于大数据的深度学习、大数据智能驱动创新设计、脑机接口与交互、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研究方面取得优异成果,部分领域达到国际一流标准。人工智能企业授权专利达到25906件,其中发明授权专利7691件,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率先布局人工智能科创平台,重点支持之江实验室、阿里巴巴达摩院等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全球影响力的大科创中心,拥有阿里云城市大脑、海康威视视频感知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以及脑与脑机融合前沿科学中心、人工智能协同创新中心、国家数据智能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级创新平台。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互联网人才和海外人才净流入率均居全国城市首位。

3.产业集群基本成型。杭州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动力强劲,涵盖芯片、传感器等基础层,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等技术层,以及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安防、智能机器人等应用层,初步形成了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中小微企业蓬勃发展的格局。阿里巴巴在智慧商业、智慧城市、智慧金融、智慧物流、智能计算等多个领域领跑行业;海康威视、大华股份、宇视科技在人脸识别、行为决策等领域占据国内市场份额超过65%;网易发展成为智慧文娱领域的领军企业;虹软科技、商汤浙江总部等发展成为计算机视觉领域龙头企业;每日互动、浙大网新等成为大数据领域龙头企业;蚂蚁集团、同花顺、恒生电子等成为智慧金融领域龙头企业;科大讯飞浙江总部、芋头科技(杭州)等成为语音语义领域龙头企业。嘉楠耘智、中天微、泰一指尚、微医集团等企业成长为独角兽。华为、思科、亚马逊、阿尔法机器人等人工智能领域知名企业落户杭州。

4.集聚效应初步显现。近几年杭州加快人工智能产业平台布局,初步形成了城西科创大走廊、萧山及滨江区双核集聚,余杭区、西湖区、钱塘区、临安区、上城区、拱墅区、富阳区等多点布局的态势。重点打造了包括余杭人工智能小镇、临安云制造小镇、西湖云栖小镇、萧山机器人小镇、西湖云谷小镇、杭州大创小镇在内的一批特色小镇,创建了5G创新产业园、浙大科技园、杭州人工智能产业园、高新汇人工智能产业园、腾讯云基地人工智能与大数据众创空间等园区平台。余杭人工智能小镇已经集聚了18个高端研发机构及815个高端项目,形成了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

5.智能应用加快落地。杭州“城市大脑”已成为推进数字化改革的重要载体,在交通管理、民生服务、智慧安防等领域广泛推进人工智能应用。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实施“新工厂计划”,阿里巴巴“SUPET工业大脑”在以数据驱动的生产流程再造和模式创新方面成效显著,助力杭州实施“新工厂计划”。在智能物流领域,菜鸟物流打造了中国智能物流骨干网,首推无人物流车开展运输服务;传化集团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货运调度平台。华为杭州研究院在车载移动计算平台的技术支持下突破自动驾驶技术,实现商业化应用。蚂蚁集团在风险控制、微贷、征信等不同领域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博信智联开展第一个5G微公交项目研究。德勤在《超级智能城市》报告中指出,杭州以惠民服务为目标,全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在人工智能提升居民生活便捷度方面排名最高。

6.政策支持不断加大。2017年12月,杭州发布《加快推动杭州未来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率先布局人工智能等重点前沿领域。2019年12月,出台《杭州市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行动方案》,同步制定《杭州市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若干政策》,从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平台打造、融合应用、产业培育、人才引育、生态营造、空间优化、体制创新等方面,加快推动试验区建设,打造人工智能发展的“杭州高地”。先后发布了两批重点建设人工智能应用场景,遴选了共60个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作为重点建设的项目。近年来,杭州出台了人工智能领军人才引进计划,在全球引才“521”计划、“115”引进国(境)外智力计划中,加大了人工智能领域顶尖人才引进力度。财政支持力度持续增强,设立人工智能创业(天使)投资基金,支持企事业单位搭建共性研发平台,开展核心技术研究。

“十三五”期间杭州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但尚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核心技术存在差距。掌握核心技术的龙头企业较少,在核心算法、基础软件、深度学习等方面实力还不强,在智能芯片、高精度传感器、智能终端等核心技术及产业化方面处于起步阶段。二是品牌打造和高端人才引进还须努力。杭州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品牌宣传力度不足,标识性不强,行业领军人才不足,需要从海外、国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知名企业引进大量人工智能领域高端人才。三是场景应用深度不足。人工智能重点建设场景于2021年正式发布,应用时间较短,应用效果尚未充分显现。

(二)发展趋势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人工智能正在叠加释放历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积蓄的巨大能量,快速催生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重塑经济社会运行模式,改变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跃升,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均将其作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大战略,后疫情时代催生特殊场景应用需求,社会对人工智能技术和产品接受度极大提升。

1.从科技层面来看,关键技术迭代升级。让机器实现“理解、推理、决策、可解释”的认知智能正成为人工智能研究的热点和趋势,但从总体上看目前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向强人工智能过渡关键阶段,技术路线、商业模式、产业形态等方面都具有很大不确定性。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人工智能将从专用智能向通用智能、人机混合智能、自主智能系统发展,将加速与其他学科领域交叉渗透,未来将可能具备监督学习能力,实现自我控制、自主学习、自主演进,推动人类进入智能文明时代。

2.从产业层面来看,市场规模加速扩大。全球各大科技巨头围绕核心技术对人工智能产品体系进行规划与布局,形成以产业应用为引导、技术攻关为核心、基础软硬件为支撑的产业链条。未来经济发展进程中,人工智能将成为世界经济主要增长极,后疫情时期人工智能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核心产业规模将快速增长,智能芯片、高端软硬件及智能终端产品等人工智能核心领域产业化将快速推进,智能物联网AI芯片、人工智能软件、智能传感器、智能机器人、智能终端产品等产业化步伐将进一步加快。麦肯锡咨询公司发布的研究报告预测,到2030年,约70%的公司将采用至少一种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新增经济规模将达到13万亿美元。根据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三步走战略目标,到2030年,核心产业规模将超过1万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将超过10万亿元。

3.从政策层面来看,发展战略深入实施。自2016年以来,为了提升人工智能发展水平,全球主要国家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截至2020年7月,全球已有38个国家制定战略文件。美国“工业互联网”、德国“工业4.0”和日本“社会5.0”等重大国家战略中,都把人工智能列为一项关键技术。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了面向2030年的发展战略,其后全国19个省市相继发布了人工智能产业规划、行动计划,其中以北上深为代表的先进城市制定了更为细致的实施意见,加快产业落地。2020年初,人工智能被国家纳入“新基建”范畴,进一步助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2021年2月,浙江省委召开全省数字化改革大会,全面部署数字化改革工作,3月杭州召开全市数字化改革暨“数智杭州”建设攻坚年推进大会,深化人工智能在数字化改革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是技术瓶颈。人工智能目前仍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向强人工智能过渡关键阶段,存在运行机制不透明、错误不可控、稳定性差等技术瓶颈。二是数据制约。受限于数据开放程度和监管力度不足,人工智能在数据获取方面存在历史数据缺乏积累和数据质量较差的问题,需要经历数据治理的过程。三是伦理争议。人工智能影响覆盖面广,可能会产生冲击法律与社会伦理、改变就业结构、侵犯个人隐私等问题,将对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产生不利影响,需要制定指导政策和法律法规,让人工智能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重要讲话和对杭州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四个杭州”“四个一流”,厚植杭州数字经济技术产业基础,聚焦数字化改革,着力加强产业链和创新链协同的生态培育,着力集聚一批高端人才和专业人才,着力培育一批领军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做深基础层、做精技术层、做强应用层,以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头雁城市目标为引领,打响杭州“中国视谷”中国经济地理新地标品牌,加快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和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努力打造全国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策源地、全国城市数智治理方案输出地、全国智能制造能力供给地、全国数据使用规则首创地、全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主阵地,为建设“数智杭州·宜居天堂”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为全国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提供“杭州经验”“杭州方案”“杭州能力”“杭州标准”和“杭州标杆”。

(二)发展导向

创新引领。把握全球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新趋势,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技术研发等方面的科学布局,在应用算法、智能芯片等关键领域取得重大创新突破,牢牢把握人工智能市场竞争战略主动权,进一步构筑杭州人工智能创新引领发展的先发优势。

统筹布局。进一步加强统筹谋划、区域协同和重点部署,进一步整合国内外、市内外优势资源,积极布局人工智能产业集群、重大项目、发展平台,促进知识群、技术群和产业群之间互动融合,加快形成现实需求与长远发展梯次接续的产业生态发展新格局。

开放开源。进一步促进高等院校、科研载体、企业主体等相互合作,鼓励软硬件基础设施平台、开放创新平台、公共服务平台、行业活动平台开放共享,实现各类资源间的充分对接,形成多层次的产业生态集群,打造高效融合共生、高频创新互动的产业新生态。

应用驱动。围绕人工智能产业中的新技术、新业态、新领域,大力实施重点场景应用示范工程,促进人工智能在智能制造、民生领域、智慧城市、未来社区、智慧亚运中的深度应用,推动人工智能新技术、新产品率先落地,促进经济社会数字化改革。

(三)发展目标

至2025年,全面打响杭州“中国视谷”中国经济地理新地标品牌,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和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成效明显,成为全国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策源地、全国城市数智治理方案输出地、全国智能制造能力供给地、全国数据使用规则首创地、全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主阵地,人工智能产业营业收入达到30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5%以上,实现增加值660亿元以上,人工智能社会融合应用项目达到200个以上,综合实力稳居国内第一梯队,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头雁城市。

——打造全国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策源地。聚焦关键算法、软硬件协同等优势领域,建成一批开放创新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实现科研院所与龙头企业双擎联动创新。力争至2025年,形成重大科技成果20项以上,获得核心发明专利2000项以上,主导或参与制定30项以上人工智能技术标准规范,之江实验室、西湖大学、阿里达摩院等一批创新重器建设成效显著,在人工智能原创能力培育和策源组织上为全国提供“杭州经验”。

——打造全国城市数智治理方案输出地。以数字化改革为抓手,迭代升级“城市大脑”智能算法、自我学习与决策能力,将“城市大脑”打造为深度链接和支撑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协同联动发展的城市数字化治理综合基础设施,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政务服务、社会治理、民生保障等领域的普及应用。力争到2025年,实现治理场景向全景转变、数字治理向“数智治理”转变,为国内外城市建构数据管理科学、治理能力高效、全景应用的城市数智治理架构提供“杭州方案”。

——打造全国智能制造能力供给地。围绕“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持续深化制造业全业务、全流程的智能化场景创新和应用推广,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制造技术、产品和服务。构建助推制造业实现全要素、全流程、全产业智能转型的新制造生态,拥有3-4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和一批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20家具有行业影响力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建立全国性的相关标准,为国内制造业智能化转型提供“杭州能力”。

——打造全国数据使用规则首创地。以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建设为抓手,建立公共数据目录体系和采集机制,循序建立数据采集、汇聚、治理、共享、开放、应用及授权运营规则,推动公共数据资源整合和开放共享。率先在全国探索建立数据确权、标准规范归集、价值评估和要素定价机制,开创性建立数据安全利用及数据交易的标准化体系和全生命周期数据资源安全保障体系,为全国数据规范使用提供“杭州标准”。

——打造全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主阵地。立足杭州现有人工智能产业基础,聚焦视觉智能、智能计算、智能家居等优势产业领域,加快培育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实施一批重量级项目,力争到2025年,培育人工智能相关企业达到1000家以上,行业应用标杆企业达到80家以上,打造4-5个特色突出、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千亿级人工智能产业集群,产业综合竞争力位居全国前列,为全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供“杭州标杆”。

三、发展举措

(一)夯实产业基础,提升人工智能技术创新能力

围绕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需求,把增强原创能力作为着力点,以基础理论研究、关键共性技术、核心支撑部件等领域突破为重点,加快建设一批重大创新载体,在关键领域取得重大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成果,夯实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础。

1.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突出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算法模型、数据标准、应用技术等核心环节,支持浙江大学、西湖大学、之江实验室、阿里达摩院等在杭创新中心和创新型企业的顶尖科学家及团队发展,协同开展跨领域、跨学科、大协同的超前研究和创新攻关。聚焦大数据智能、跨媒体感知计算、混合增强智能、群体智能、自主协同控制与优化决策等领域,开展重大基础研究和前沿科学探索,力争率先突破获取一批原创性重大科技成果,每年重点跟踪实施5个重大基础科研专项。

2.突破关键共性技术。持续推动人工智能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储备库建设,主动对接和争取国家、省重大科技专项在杭州布局,加快突破人工智能芯片、传感器、核心算法、软硬件协同及专用系统等领域“卡脖子”技术,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加大对智能计算基础技术、计算机视觉技术、语音识别技术、跨媒体感知技术、智能自主无人技术、群体智能构建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的研究攻关,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战略性标志成果产品。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3-5家人工智能创新联合体和共性技术研发中心,开展产学研合作,抢先掌握一批“硬核”应用技术、产品和服务。支持有条件企业与全球知名研究机构、海外顶尖高校院所开展研发攻关。

专栏1 杭州人工智能重点突破技术方向

智能计算基础技术。聚焦智能计算集群相关技术,重点突破异构计算、基于负载的自适应资源调节、多任务多模态高并行计算AI计算服务器、存储、网络对应的关键技术,液冷等节能技术及集群管理调度系统等。

计算机视觉技术。着力突破人工智能图像理解、视频理解、三维视觉等核心计算机视觉技术,推进底层技术研发,构建开源代码生态体系。

语音识别技术。加快突破深层语义理解、自然语言对话、逻辑推理决策、知识图谱等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进一步提高真实应用场景、噪声和口音情况下的复杂语音交互可靠性。

跨媒体感知技术。研究知识服务技术,重点突破知识加工、深度搜索和可视交互核心技术,形成跨媒体知识图谱,突破知识挖掘、知识图谱构建与学习、知识演化与推理等技术。

智能自主无人技术。研究自主无人系统计算架构、复杂动态场景感知与理解、实时精准定位、面向复杂环境的适应性智能导航等共性技术,突破路段感知技术、车路通讯技术、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和协同感知技术等,研制具备L4级别的车路协同自动驾驶系统。

群体智能构建技术。研究群体智能构建技术,为“数据、算法和人”相互联系的互联网新型发展模式提供技术支撑。

混合增强智能技术。突破人在回路的机器智能和人类智能有机协同的技术难点,构建自主适应环境的混合增强智能系统。

知识计算引擎与知识服务技术。重点研究知识计算引擎,从海量数据中不断析取结构化知识,开展知识创新服务。

3.研制核心支撑部件。突破产业链关键部件的“卡脖子”困境,打通产业关键环节堵点,提升自主可控性。加强处理器、存储器等高性能、低功耗智能芯片的设计、封装、测试、制造环节的前瞻性战略布局。重点支持一批视觉处理芯片、信息安全类芯片、类脑计算芯片等智能芯片项目落地实施。加快研发具备感知交互功能、基于新测量原理、实现多种测量方式的智能传感器,推动智能传感器集成化、小型化发展。推进类脑神经网络架构和相关硬件产品研发,围绕智能安防、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开展软硬件系统、编译库、中间件等核心支撑部件研发。研发一批满足智能人机交互、灵活精准控制、实时协同等特征的智能化控制设备。

4.建设重大创新载体。着力推进之江实验室后续建设,支持创建世界一流的国家实验室,谋划建设以人工智能关键技术突破为主要方向的市级创新载体。支持浙江大学人工智能及关联学科建设,高水平建设西湖大学,加快建成人工智能重点学科群。支持阿里达摩院等创新平台建设,在“城市大脑”、新型数据库、AI芯片、智能驾驶等领域取得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成果。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建设一批技术创新平台,构建“科技大脑+未来实验室”创新体系。布局建设2-3家人工智能领域国家、省重点实验室,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3-5家人工智能创新联合体和共性技术研发中心。

专栏2 杭州人工智能重点创新载体建设工程

浙江大学。进一步发挥人工智能理论研究的优势,发挥人工智能大数据科技创新联盟、大数据科研中心等平台的作用,深入推进人工智能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理论研究、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人工智能领域在全国高等院校中的领先地位。

西湖大学。依托智能医疗器械、机器智能、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智能无人系统、智能形变材料、生物大数据等8个重点独立实验室,开展人工智能理论与技术研究。

之江实验室。瞄准国家实验室布局领域以及国家实施重大科技专项的重点领域,聚焦网络信息技术前沿,以重大科技任务攻关和大型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线,以大数据和云计算为基础,以泛智能、强实时、高安全为抓手,以未来网络计算和系统、泛化人工智能、泛在信息安全、无障感知互联、智能制造技术为方向,开展重大前沿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推进前沿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的有机互动和深度融合。

阿里达摩院。发挥领先的算力和算法技术、顶级的人才团队和大规模的研发资金优势,以“构建平台”、提供核心技术为主要着力点,致力于机器智能、数据计算、X实验室等五大研究领域,带动产业发展。

(二)增强产业实力,构建人工智能优势产业集群

以打造杭州“中国视谷”中国经济地理新地标为目标,积极发展以视觉智能、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机器人、智慧家居、智慧金融、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为重点的人工智能产业,夯实智能计算产业基础,加强人工智能装备、产品、核心部件与系统协同发展,加速向国家级人工智能产业集群迈进。

1.着力做大视觉智能产业集群。充分发挥海康威视、大华股份、宇视科技等龙头企业强链护链作用,突破图像传感器、中控设备、芯片、智能算法等关键技术,打造基础芯片、视觉算法、产品应用、集成解决方案、行业标准全产业链条。加快开发面向社会治安、交通管控以及自然灾害等方面的升级版应用方案,实现安防设备在重点公共区域的智能化升级。着力发展数字安防、工业视觉、自动驾驶、医学影像、虚拟现实、新一代视频会议终端、数字文娱等具有杭州标识度的视觉智能产业,打造全球视觉智能(数字安防)产业中心,到2025年,视觉智能产业集群实现营业收入1300亿元。

重点布局:滨江区、余杭区、萧山区、西湖区

2.深入打造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以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为发展导向,围绕智能网联汽车复杂环境感知、智能决策与执行等核心环节,重点推动智能感知系统硬件、操作系统、车联网、信息安全、高精度地图及定位等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持续提升高清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和车用传感器等优势产品竞争力。重点引进智能网联整车企业,推进本地汽车企业向智能网联化发展,建立以整车为主体,关键零部件、试验检测和后市场服务为支撑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体系,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到2025年,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实现营业收入1300亿元。

重点布局:钱塘区、余杭区、萧山区、滨江区

3.加快构建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积极发展基于视频图像识别、深度学习等技术的工业机器人、检验检测装备以及智能装备。着力开发清洁、康复、老年陪护、助残等家庭服务机器人。研发巡检、导览等领域的公共服务机器人,开发消防救援机器人等特殊机器人。促进人工智能技术与机器人深度融合,提升机器人产品在传感、交互、控制、协作等方面的智能化水平。大力推动海康机器人、国自机器人、钱江机器人、凯尔达机器人等整机企业开展配套供应商同准备份、降准备份系统建设。进一步运用机器视觉、人机协作、多模式交互等技术,促进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技术在高强度、高洁净度、高风险等重点领域生产场景的示范应用。到2025年,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实现营业收入1300亿元。

重点布局:萧山区、余杭区、滨江区、富阳区

4.做优智能家居产业集群。积极抢占智能家居产业新风口,依托涂鸦智能、顾家家居、老板电器等龙头企业,重点突破智能传感、芯片、控制器、安全信息、人机交互等关键技术,开发高性能、高灵敏度的控制系统,实现家居产品的人机对话、设备互联、行为交互和协同控制功能。围绕居家体验、家庭安全、智慧娱乐、环境监测等领域,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家电结合,提升传统家居产品个性化、智能化服务能力,推进可穿戴家居设备的研发和产业化。到2025年,智能家居产业集群实现营业收入1200亿元。

重点布局:西湖区、上城区、萧山区、余杭区、滨江区、临平区、临安区

5.做强智慧金融产业集群。依托蚂蚁集团、恒生电子、同花顺等龙头企业,加强智慧决策、人脸识别、声纹识别、静脉识别、智慧预测、区块链等技术应用,鼓励龙头金融企业围绕技术、数据、场景、专家等核心要素,打造智慧金融应用创新平台,推进数字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持续深耕智能风控、智能投顾、智能运营等优势技术,打造国内智慧金融产业排头兵,助力杭州建设国际金融科技中心。到2025年,智慧金融产业集群实现营业收入700亿元。

重点布局:滨江区、西湖区、余杭区、拱墅区、上城区

6.做精智慧医疗产业集群。依托阿里健康、创业慧康、微医集团、思创医惠等龙头企业,利用自然语言处理、图像处理等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医疗服务智能化水平,推动医疗健康大数据在综合监管、公共卫生和医疗信息服务等领域的创新应用,加快形成更具竞争力的智慧医疗产业。重点突破眼、肺、心脑血管、乳腺等典型疾病领域的医学影像辅助诊断技术,加快实现医疗影像辅助诊断系统的临床辅助应用。支持手术机器人及其操作系统研发。到2025年,实现营业收入500亿元。

重点布局:萧山区、余杭区、滨江区、西湖区、钱塘区

7.布局智慧教育产业集群。积极引进智慧教育领域头部企业在杭州设立区域性总部,加快培育本地智慧教育领军企业。开发智能学科工具、智能机器人学伴、特殊教育智能助手。开发智能化个性评价系统,实现生成试题、自动批阅、错题诊断等功能。开发智能教师助理机器人,替代教师重复性与单调性的工作。到2025年,实现营业收入400亿元。

重点布局:萧山区、余杭区、滨江区、西湖区、上城区、拱墅区

8.夯实智能计算产业基础。加强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为“杭产”芯片、服务器、存储设备、网络通信设备等关键设备以及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核心软件提供应用场景,加快建设新型计算构架、通用人工智能和开源生态系统应用技术框架,重点推进阿里云OS操作系统、人工智能算法开放平台研发,大力发展云服务应用软件,加强云计算产品、服务和应用解决方案开发,打造安全自主可控的数字经济技术基础设施和云计算产业集群。到2025年,实现营业收入700亿元。

重点布局:西湖区、滨江区、余杭区

(三)构筑产业平台,优化“一轴一带多节点”布局

以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拥江发展战略为契机,优化人工智能产业布局,形成“总部基地+研发孵化+高端制造”的“一轴一带多节点”的空间格局,引导产业因地制宜、特色集聚、区域协同发展。

1.打造城西人工智能产业轴。以余杭人工智能小镇、南湖科学中心为核心,串联5G创新产业园、紫金港科技城、浙大科技园、临安云制造小镇,谋划建设云城人工智能创新城,着力开展人工智能重大理论及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突破,着力打造以智能芯片、智能计算、智能机器人、未来社区智能化应用、未来城市智能化治理等为特色的国内首屈一指的人工智能创新引领区。

余杭人工智能小镇。以浙大—阿里前沿技术研究中心、北航VR/AR创新研究院等研发机构为核心平台,积极布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产业,引进智能机器人、VR/AR技术、可穿戴设备、芯片设计研发等领域核心企业,积极创建新场景,形成“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化”产业链。

南湖科学中心。以之江实验室、阿里达摩院为主体,聚焦共性技术、高端产业、重点领域,协同人才链、资金链、服务链、创新链、产业链,打造良好的产业创新发展生态,以技术突破和应用创新带动产业发展,逐步建成产业链竞争优势显著、创新要素高度集聚、产业配套体系完备的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区。

5G创新产业园。面向全球引进5G产业链相关平台和项目,着力推进5G技术在人工智能、智能物流、虚拟现实等领域开展应用和测试,至2025年建设成为全国知名的5G未来演进技术和业务应用的发源地、孵化地和集聚地。

紫金港科技城。努力建设“独角兽产业园”“天堂镓谷芯片产业园”等重点产业平台,着力发展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集成电路设计、区块链等产业,加快形成融合紧密、特色突出的数字经济发展新格局,发展成为科技创新策源地、产业发展新高地、新型一流科学城。

浙大科技园。依托浙江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浙江大学人工智能与大数据专业化众创空间等高水平研发机构,重点推进大数据智能、群体智能、跨媒体智能等技术研发,加大深度学习、类脑神经计算系统等基础理论研究,推动生物特征识别、复杂环境识别、智能决策等技术产业化,打造全国一流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中心。

临安云制造小镇。依托海康驰拓、启尔机电、众硅等企业,加快发展微电子装备及关键核心零部件,重点发展芯片设计、研发、封测和传感器应用集成等相关产业。着力实现半导体集成电路相关高端设备国产化和产业化。发挥杭叉集团、所托瑞安、文图思锐等单位在工程机械、智能网联车、智能语音、人脸识别等领域的优势,扎实推进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云城人工智能创新城。依托大走廊科技创新优势,通过“城—岛—村”绿色创新空间,链接国家级实验室、重点科研高校、科技引擎企业,预留人工智能重大科技项目发展空间,打造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

2.打造拥江人工智能产业带。以萧山信息港小镇、滨江电子信息(物联网)产业示范基地、萧山机器人小镇、萧山图灵小镇、杭州大创小镇、杭州人工智能产业园为核心,谋划建设三江汇人工智能未来实践区、钱塘区智能制造示范区,着力打造以智能芯片、视觉智能、智慧医疗、智能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智慧城市、智能制造等为重点的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带。

萧山信息港小镇。以华夏医学科技奖成果转化基地、浙大睿医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国家新药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天然药物与免疫重点实验室为依托,着力构建健康管理中心、医疗数字化中心、医学智能化研发中心,重点打造医疗健康领域生态平台,建设领跑全国的智慧医疗示范区。

滨江电子信息(物联网)产业示范基地。发挥杭州数字安防产业集群优势,加快引进视觉产业高端资源,建设国内领先、全球一流的视觉高新技术策源地、视觉高端产业集聚地、视觉产业环境最优地。

萧山机器人小镇。依托浙江智能机器人研究院、安川电机华东研究院、上海交大杭州慧谷科技园等企业,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同步发展服务智能机器人和机器人零部件,建设我国机器人产业高地,成为一流的机器人产业创新和应用示范基地。

萧山图灵小镇。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三大产业为主导产业,重点突出金融科技、虚拟现实、无人驾驶、互联网+、未来试听和高性能计算六大领域,打造城市大脑、智慧亚运、新一代会展、物流大脑等应用场景。

杭州大创小镇。重点发展集成电路、柔性电子等产业,积极发展信息软件、智能应用、互联网平台和产业,建设新加坡杭州科技园、国家级高科技企业孵化园、浙江省留学人员创业园,努力打造成为杭州东部“双创”新高地和品质一流的全国产学研协同创新引领区。

三江汇人工智能未来实践区。以建设未来城市为引领,加强语音识别、机器视觉、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新技术及5G、边缘云、物联感知技术与城市管理服务的深度融合,通过开放创新平台,建设全场景商用示范区,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人工智能生态圈。

钱塘区智能制造示范区。着力推进智能网联汽车、航空航天、生命健康等领域实现智能制造,形成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生态链“四链”融合的发展新格局,着力打造世界级智能制造产业集群。

杭州人工智能产业园。集聚人工智能智慧产业创客极客,发挥创业创新集聚效应,打造全球创客中心人工智能集聚区,在引领区域创新中发挥市场影响力。

(四)壮大产业主体,打造人工智能一流企业矩阵

坚持企业主体地位,推动大中小微企业协同发展,打造以人工智能领军企业为核心、行业标杆企业为支撑、专精特中小企业为特色的企业集群,持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1.引育国内外知名领军企业。加大对国内外人工智能龙头企业的招引力度,面向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引进一批国内外企业型总部、区域性总部落户杭州。抓住腾讯、百度、华为、京东、小米等企业多领域跨界渗透机遇,积极争取其人工智能相关事业部落户杭州,谋划20个左右战略性、全局性重大产业招商项目。支持领军企业加速全球产业链资源整合,加快建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开展全球精准合作,积极获取海外技术、高端人才、营销网络等要素,拓展海外市场,加速向人工智能国际龙头演进。鼓励领军企业瞄准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和薄弱环节整合上下游产业,布局上游算法、芯片、关键零组件等领域,加速进入未来社区场景应用等新兴领域。至2025年,培育10家左右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工智能“链主型”企业,力争建成10个以上不同应用领域产业链上下游共同体。

2.扶持行业应用标杆企业。实施“瞪羚计划”,在人工智能重点领域培育一批行业应用标杆企业,分类培育80家单项冠军、隐形冠军及“小巨人”企业,开展精准培育指导服务,引导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在智能机器人、智能汽车、可穿戴设备、虚拟现实等新兴领域加快培育一批“单项冠军”,促进其发展成为高成长性企业。面向机器视觉、人工智能、算法、知识图谱、大数据处理等前沿领域以及智能家居、智慧交通等应用领域,建设科技型中小企业平台,引进一批细分领域科技型中小企业。深入实施“凤凰行动”计划,推动企业对接资本市场,推进优质企业股改上市。

3.培养新型创业群体。深化实施科技型初创企业“雏鹰计划”,开展小微企业生态圈建设,推进人工智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孵化派生一批人工智能创业企业,打造技术实力雄厚、成长性佳、竞争力强的科技企业群。加快创意孵化园工程建设,发挥“粒子空间”“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等平台优势,持续汇聚人工智能技术、产品、应用等小微企业,推动创业创新。多元主体搭建技术创新服务综合体,为入园及创业企业提供创新全过程服务,培育产业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大力发展具有专业增值服务能力的信息咨询、检验检测等第三方服务,支持机构为企业提供创业辅导、工业设计、智能生产等创新型服务。

(五)拓展产业场景,智推全方位深层次数字化改革

围绕智慧城市建设和城市有序治理需求,组织开展人工智能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在新智造、民生服务、城市和社会治理、未来社区和亚运场景的深度应用,智推全方位深层次数字化改革,打造人工智能创新应用标杆城市,提高社会智能化水平。

<ul list-paddingleft-2">

  • 积极推进智能制造示范应用。加快搭建“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核心架构,以产业大脑为引擎,支撑智能新产品、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智能化决策管理等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强化新智造系统集成与服务供给能力建设,支持信息技术企业、自动化工程公司等向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型,鼓励系统解决供应商联合云计算提供商、软件开发商以及装备制造企业,推进智能制造装备、核心软件、工业互联网集成应用。支持智能制造骨干企业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在生产、控制、研发等领域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推动人机智能化交互、生产协同化运作,实现生产制造资源要素整合升级。聚焦AI+工业场景应用,支持杭州装备制造商和人工智能解决方案供应商协同创新,重点突破一批具有深度感知、智能决策和自动执行的高档数控机床、智能机器人、检测分析、物流仓储等智能化关键装备,推动重点行业应用。


  • 专栏3 智能制造示范应用工程

    产业大脑。加快产业大脑应用场景建设,围绕重点行业领域企业全生命周期、全方位服务,创新产业生态、新智造、共性技术分享等特色场景应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推进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共享与业务协同,提升行业智能化水平。到2025年,力争建成20个以上特色鲜明的省级行业产业大脑建设应用试点。

    智能工厂。以打造智能化标杆为目标,搭建新智造公共服务应用平台,分享共性技术,利用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算法,推进装备和产线数字化,强化对生产制造过程的可视化管理,到2025年,培育示范型智能工厂150家以上。

    “AI+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培育推广一批人工智能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标杆、试点示范及创新应用项目,选择家居、汽车、医药等重点行业领域,支持企业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AI+生产工艺优化、AI+质检、AI+仓储物流等特色应用场景。支持建设工业互联网模型算法公共测试验证中心,推动基于智能软硬件产品、服务、标准的试验验证环境建设、工业APP评估、平台系统安全评测、仿真与测试工具开发和推广,坚持以测带建、以测促用。

    2.深入开展民生服务领域示范应用。按照“以示范带应用、以应用带集成、以集成带产业发展”的实施路径,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在医疗、教育、文旅、养老、金融等民生重点领域示范应用,进一步拓展市场应用规模,深度驱动产业智能化发展。支持技术能力强、服务水平高、带动能力强的领军企业,开展多元化场景应用的示范项目,持续探索新型应用模式,加快典型应用场景的快速突破。推动人工智能开放平台、行业大数据中心、典型应用场景的深度融合,形成数据和应用场景的良性互动,加速重大应用场景落地,在智慧金融、智慧商务、智慧物流、智慧新零售、智慧医疗、智慧文旅、智能家居、智慧教育等方面打造杭州样板,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高水平人工智能应用解决方案。

    4 民生服务领域示范应用工程

    智慧金融。加强人脸识别、声纹识别、智慧预测、智慧决策、区块链等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支持龙头金融企业围绕场景、技术、数据等核心要素,建设智慧金融应用创新平台。积极探索金融领域监管方式创新,防范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依托,快速查询非法金融行为,对各种金融风险、信用风险进行有效监测和评估。

    智慧商务。进一步发挥跨境电商产业先发优势,支持企业以多维数据为基础,推进知识计算引擎、跨媒体分析等新技术在商务领域的应用,推广新型商务决策系统。

    智慧物流。完善智能物流服务系统、分运配信息平台,推广应用于装卸、搬运、分拣等环节的智能物流装备,开发深度感知智能仓储系统,提高仓储运营管理水平。

    智慧新零售。以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等人工智能关键技术为依托,开展人工智能在新零售领域的模式创新,推进核心商业街区智能化改造,搭建“云逛街”平台,制作推广夜经济核心商圈电子地图,打通现实空间—数字空间—内容空间—平台空间,塑造城市消费新形态,开设虚拟导购(直播)网店、沉浸式购物场景网店,建设一批数字化门店,实现全流程“自助购物”。

    智慧医疗以智能诊治、智能康复等创新应用为抓手,开展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示范应用,围绕舒心就医加快智能诊治与康复应用场景建设,推动导诊、影像定位、外科手术、中医辨证论治、康复训练、医疗教学等业务模式智能化。

    智慧文旅。勇掀人工智能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时代潮流,围绕内容创作、设计制作、展示传播、消费体验等关键环节,促进广播影视、文化创意、动漫游戏等文化产业智能化升级,围绕欢快旅游,深挖采集西湖、西溪等重点景区基础数据,导入VR/AR能力进行IP塑造,创新故事化、互动化、游戏化旅游沉浸式体验。

    智能家居。依托重点龙头企业,推进智能家居大数据平台建设,深度挖掘消费者数据,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方案,面向酒店、办公楼、商场、社区、家庭等垂直应用场景,提供互联共享解决方案。

    智慧教育。积极开展智慧教育试点示范学校建设,推广机器视觉开发、机器人编程与应用、数据挖掘等课程的教学,加快促进教育教学转型,开展智能校园建设,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在教育管理、课堂应用、师资培训、教学评价等过程应用,鼓励教育类企业发展在线教育培训平台。

    3.迭代升级“城市大脑”,打造新型智慧城市。积极推动人工智能与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的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智能政务、智能安防、智能交通等智慧城市建设,支持迭代升级“城市大脑”2.0版平台架构,持续深化城市大脑应用场景建设,强化对城市的全面感知、智能分析、精准研判、协同指挥和应急处置,重点推动智能手段在政务服务、城市管理、交通、防控、应急等城市治理领域融合应用,加快形成“一脑治全城、两端同赋能”的运行模式,推进政务服务实现“一网通办”、城市交通运行实现“一屏统管”、城市运行实现“一网统管”。

    专栏5 “城市大脑”新型智慧城市示范应用工程

    智慧城市治理。“城市大脑”为支撑,以数据创新为抓手,围绕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政府职能,高质量推进机关内部“一件事”集成改革,全面推动政府办公智能化转型。完善移动办事终端建设,打造“移动办事之城”。搭建城市信息平台,构建包括基础地理信息、建筑物和基础设施三维模型、标准化地址库等城市信息平台基础数据库,动态汇集人口、交通、产业等社会管理数据,为智慧城市信息采集、更新、管理和维护提供平台支撑,形成动态变化的数字城市。

    智慧安防系统升级。依托杭州智慧安防产业优势,搭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数据机房,推进安防图像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高清图像统一管理、统一存储、统一转发功能,围绕社会治安、城市管理以及自然灾害等场景,利用视频图像信息结构化分析、视音频资源快速检索、目标行为理解和描述等人工智能技术,构建“防控管一体化”城市公共安全防控体系。

    智慧交通体系建设。以支撑自动驾驶、智慧交通、城市大脑等多种应用为导向,加快车联网(C-V2X)的道路数字化改造,推动智能汽车与智慧城市协同发展。加快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城市交通规划、公共交通资源分配、车辆监控疏导、驾驶行为监测、便捷停车等场景应用。建立空地一体无人系统的未来交通体系,丰富自动驾驶开放测试道路场景。

    4.加快未来社区智能化应用。聚焦人本化、生态化、智能化三维价值,以未来社区的未来邻里、未来教育、未来健康、未来创业、未来建筑、未来交通、未来低碳、未来服务和未来治理的九大场景为重点,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和相关数据分析,建立社区民众生活、商家运营、物业服务、健康管理、智能交通等方面的全场景连接,全面提升未来社区的便捷智能感受,打造具有归属感、舒适感和未来感的新型城市功能单元,引领生活方式变革。

    5.建设智慧亚运应用示范区。划定亚运场馆、亚运村及周边区域,结合智慧场馆、未来社区建设、推进智慧安防、智慧交通、自动驾驶、智慧教育、智慧体育、智慧医疗、环境智能监测等技术产品集聚示范应用。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在赛事举办中的应用,实现秩序册管理、赛程管理、智能计分、辅助裁判等功能,提高办赛效率和准确性。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在开(闭)幕式、火炬传递、观赛体验等方面的应用,打造智能亚运亮点。

    (六)强化产业支撑,完善人工智能专业服务体系

    以共性需求为导向,推进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建设,着力提升云计算供给能力,积极开展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加快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增强行业活动影响力,进一步完善人工智能专业服务体系。

    1.推进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建设。发挥龙头企业和科研机构在人工智能重点细分领域的示范作用,有效整合技术资源、金融资源和产业链资源,打造持续输出人工智能研发能力和服务能力的创新载体。支持阿里推进城市大脑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建设,支持海康威视深度打造视频感知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支持之江实验室“天枢”人工智能开源开放平台打造成为全球人工智能开发生态网络关键节点,研究智能无人系统、智能制造、智能家居等领域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的构建。

    专栏6 人工智能重点开放创新平台建设工

    之江实验室“天枢”人工智能开源开放平台。立足于核心技术的创新,联合浙江大学、北京一流科技有限公司、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阿里巴巴、新华三等顶尖力量,打造“极致性能、至快至简”的通用人工智能平台,形成与现有框架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阿里“城市大脑”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利用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研发支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数据大脑,使之成为未来城市新型基础设施,实现利用城市数据资源优化城市公共资源,推动城市治理模式升级。

    海康威视视频感知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构建视频感知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实现人工智能关键共性技术创新,营造物联网边缘感知设备生态体系,促进视频感知技术与产业应用深度融合。

    商汤集团智能视觉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着力推动超算系统、训练系统、智能视觉工具链等核心技术的研发、数据系统的构建,实现智能视觉底层关键技术和共性支撑技术的突破,促进智能视觉技术与多行业的快速结合、产业赋能。

    华为技术基础软硬件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向各行业、初创公司、高和科研机构等开展AI应用于研究,以云服务和产品软硬件组合的方式,提供普惠的AI算力、公共数据集合、技术支持与创新、AI人才培训等服务。

    2.着力提升云计算供给能力。支持阿里“飞天”等国产超大规模云计算操作系统建设,推动系统平台与产业链上下游芯片、整机和应用软件厂商合作,构建产品服务体系,形成可输出的自主可控云计算系统整体解决方案供给能力。支持推动新型智能计算架构试验验证等重大科学装置建设,加快百亿神经元类脑计算系统、光计算芯片与系统、广域协同智能计算系统等重大项目攻关。分类推进行业龙头企业提升IaaS、PaaS、SaaS云服务以及系统集成、运维等能力,到2025年,培育8家以上具有全面云计算服务能力的智能制造云计算服务商,积极争取设立国家超级计算中心,形成具有全球竞争优势的云计算产业生态。

    3.积极开展数据资源开放共享。落实数据开放与保护相关政策,支持公众和企业充分挖掘公共数据的商业价值,促进人工智能应用创新。高质量推进杭州市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建设升级,开发形成安全保障套件、数据平台融合、数据建模平台、数据应用平台。建立权威高效的数据共享协调机制,扩大公共数据按需归集和管理范围。完善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开放域系统,推动社会数据和公共数据融合。支持建设人工智能训练数据资源库、标准测试数据集、知识图谱平台,推动信用、交通、医疗、卫生、气象、金融、科技等民生保障服务相关领域数据向社会开放。支持搭建大数据众智平台,实现数据、算力、算法一体化共建共享共用。推广“数据开放创新应用大赛”,引导前沿应用场景试验验证,释放数据应用创新动能。

    4.加快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全市统筹5G、物联网、互联网数据中心、云计算平台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支撑人工智能创新应用。支持国家(杭州)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建设,推动建设成为国内“互联主体最多、互通能力最强、疏导流量最大”的国家级基础网络设施。争取国家重大信息基础设施布局,增强国际性区域通信枢纽能力。实施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行动,对全市供水、排水、燃气等市政基础设施进行智能化升级改造。推动市政路灯、通信、监测、环卫等城市运行关键领域与信息网络、传感技术融合,打造集智慧照明、视频监控、交通疏导、环境监测、无线通信、信息交互、应急求助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公共设施综合物联网络。

    5.增强行业活动影响力。高规格举办云栖大会、全球人工智能大会、机器人与人工智能行业高端交流峰会、中国(杭州)国际机器人西湖论坛、智涌钱塘AI Cloud生态大会等人工智能相关会议论坛。编制和发布杭州人工智能发展白皮书,充分利用各种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宣传杭州人工智能发展新进展、新成效,积极争取科技型企业和社会资本的关注,支持企业、行业组织举办人工智能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体制机制建设

    统筹全市人工智能领域工作机构,优化杭州市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领导小组职能,成立杭州市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负责各项工作推进和监督考核,抓好规划方案、重点平台载体、重点项目推进落实,形成一体化协同推进杭州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机制。研究制定杭州人工智能产业统计和监测体系,建立部门协同和市区县(市)联动机制,工作推进情况纳入年度考核。发挥浙江省人工智能产业联盟作用,支持在杭高校、科研机构、龙头企业联合组建专家咨询委员会,为产业发展提供咨询和技术支持,构建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与示范应用协同发展格局。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积极争取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等国家研发计划支持和创新基地建设项目落户杭州,统筹全市工业和信息化、科技、金融、人才、商务等各类专项资金,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对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重点支持。充分发挥信息经济创业投资基金杠杆作用,建立人工智能产业引导基金,吸引社会资金、金融资本设立种子基金、天使基金、创投基金等子基金,投入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支持人工智能企业开发创新产品和服务,健全应用场景建设容错纠错机制,实施“包容期”管理和柔性监管,推动政府、企事业单位首购首用。

    (三)实施人才优先战略

    紧贴人工智能创新应用需求,建立急需紧缺人才储备库,积极引进高端人才,倡导柔性引才模式,吸纳一批人工智能领域的世界顶尖科学家、行业领军人才。培养一批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方面的专业人才。实施人工智能青年人才弄潮工程,引进和培育具有发展潜力的创新人才和团队。推动人工智能学科建设,支持有条件的高等院校拓宽人工智能专业教育内容,加强与相关专业学科交叉融合,推进“人工智能+X”复合性专业人才培养。进一步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人工智能企业间的合作,打造一批人工智能实训基地,积极开展专业技术技能培训。

    (四)建立安全规范体系

    加强数据规范体系建设,对数据拥有方全生命周期各阶段数据质量和安全进行检验检测,对数据治理服务提供方的解决方案服务能力进行评价,打造全生命周期数据资源安全保障体系。确保产业链安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走出产业链关键部件的“卡脖子”困境,打通产业堵点,提升自主安全可控性。研究人工智能伦理安全,理性认识人工智能发展产生的安全问题,对人类产生的危害进行量化估计,合理限定人工智能的应用范围。(本文有删减)


《杭州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说明和决策依据.docx

《杭州市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说明和决策依据.wps

索引号

002489452/2021-25487

发布机构

市经信局 市发改委

文号

杭经信联规划〔2021〕79号

发布日期

2021-12-23

杭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杭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杭州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发布日期: 2021-12-23 17:32

浏览次数:

市级有关单位,各区、县(市)经信、发改部门:

现将《杭州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杭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杭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1年10月28日

杭州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新一代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已成为当今经济发展新引擎和国际竞争新焦点。人工智能产业具有科技含量高、产业链长、产业集群丰富、市场空间大的特点,是影响城市经济结构、智慧治理、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将为杭州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2.0版、深入推进数字化改革、高水平打造“数智杭州·宜居天堂”、奋力展示“重要窗口”的“头雁风采”提供新的推动力。

一、发展现状及趋势

(一)发展现状

杭州坚持把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作为建设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和“数字治理第一城”的重要领域,成功获批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和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实效。

1.综合实力位居前列。杭州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具有较强的综合实力和竞争优势,覆盖了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形成了从核心技术研发、智能产品制造到行业智能化应用的完整产业链,根据浙江省统计口径,2020年全市人工智能产业营业收入1557.57亿元,占全省57.83%。全市拥有人工智能上市企业43家、独角兽企业7家、准独角兽企业30家,阿里云、蚂蚁集团、海康、大华、网易等5家企业营业收入百亿元以上。根据赛迪顾问发布的人工智能综合实力百强企业名单,杭州凭借阿里巴巴、海康威视、蚂蚁集团在前十强中占据3席,占比全国第一。根据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数(2020)》,杭州位居第四,处于第一梯队。根据知名咨询机构德勤发布的《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白皮书》,杭州人工智能专利数和算力分别居全国第二、第三,智能生活和智能城市管理分别居全国第一、第三。

2.创新体系较为完善。以高校、科研院所、省级实验室、企业研究院为代表的学术创新界构建了杭州人工智能创新生态系统,实现学科—人才—科研一体化,在视觉识别、语音识别、基于大数据的深度学习、大数据智能驱动创新设计、脑机接口与交互、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研究方面取得优异成果,部分领域达到国际一流标准。人工智能企业授权专利达到25906件,其中发明授权专利7691件,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率先布局人工智能科创平台,重点支持之江实验室、阿里巴巴达摩院等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全球影响力的大科创中心,拥有阿里云城市大脑、海康威视视频感知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以及脑与脑机融合前沿科学中心、人工智能协同创新中心、国家数据智能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级创新平台。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互联网人才和海外人才净流入率均居全国城市首位。

3.产业集群基本成型。杭州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动力强劲,涵盖芯片、传感器等基础层,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等技术层,以及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安防、智能机器人等应用层,初步形成了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中小微企业蓬勃发展的格局。阿里巴巴在智慧商业、智慧城市、智慧金融、智慧物流、智能计算等多个领域领跑行业;海康威视、大华股份、宇视科技在人脸识别、行为决策等领域占据国内市场份额超过65%;网易发展成为智慧文娱领域的领军企业;虹软科技、商汤浙江总部等发展成为计算机视觉领域龙头企业;每日互动、浙大网新等成为大数据领域龙头企业;蚂蚁集团、同花顺、恒生电子等成为智慧金融领域龙头企业;科大讯飞浙江总部、芋头科技(杭州)等成为语音语义领域龙头企业。嘉楠耘智、中天微、泰一指尚、微医集团等企业成长为独角兽。华为、思科、亚马逊、阿尔法机器人等人工智能领域知名企业落户杭州。

4.集聚效应初步显现。近几年杭州加快人工智能产业平台布局,初步形成了城西科创大走廊、萧山及滨江区双核集聚,余杭区、西湖区、钱塘区、临安区、上城区、拱墅区、富阳区等多点布局的态势。重点打造了包括余杭人工智能小镇、临安云制造小镇、西湖云栖小镇、萧山机器人小镇、西湖云谷小镇、杭州大创小镇在内的一批特色小镇,创建了5G创新产业园、浙大科技园、杭州人工智能产业园、高新汇人工智能产业园、腾讯云基地人工智能与大数据众创空间等园区平台。余杭人工智能小镇已经集聚了18个高端研发机构及815个高端项目,形成了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

5.智能应用加快落地。杭州“城市大脑”已成为推进数字化改革的重要载体,在交通管理、民生服务、智慧安防等领域广泛推进人工智能应用。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实施“新工厂计划”,阿里巴巴“SUPET工业大脑”在以数据驱动的生产流程再造和模式创新方面成效显著,助力杭州实施“新工厂计划”。在智能物流领域,菜鸟物流打造了中国智能物流骨干网,首推无人物流车开展运输服务;传化集团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货运调度平台。华为杭州研究院在车载移动计算平台的技术支持下突破自动驾驶技术,实现商业化应用。蚂蚁集团在风险控制、微贷、征信等不同领域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博信智联开展第一个5G微公交项目研究。德勤在《超级智能城市》报告中指出,杭州以惠民服务为目标,全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在人工智能提升居民生活便捷度方面排名最高。

6.政策支持不断加大。2017年12月,杭州发布《加快推动杭州未来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率先布局人工智能等重点前沿领域。2019年12月,出台《杭州市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行动方案》,同步制定《杭州市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若干政策》,从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平台打造、融合应用、产业培育、人才引育、生态营造、空间优化、体制创新等方面,加快推动试验区建设,打造人工智能发展的“杭州高地”。先后发布了两批重点建设人工智能应用场景,遴选了共60个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作为重点建设的项目。近年来,杭州出台了人工智能领军人才引进计划,在全球引才“521”计划、“115”引进国(境)外智力计划中,加大了人工智能领域顶尖人才引进力度。财政支持力度持续增强,设立人工智能创业(天使)投资基金,支持企事业单位搭建共性研发平台,开展核心技术研究。

“十三五”期间杭州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但尚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核心技术存在差距。掌握核心技术的龙头企业较少,在核心算法、基础软件、深度学习等方面实力还不强,在智能芯片、高精度传感器、智能终端等核心技术及产业化方面处于起步阶段。二是品牌打造和高端人才引进还须努力。杭州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品牌宣传力度不足,标识性不强,行业领军人才不足,需要从海外、国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知名企业引进大量人工智能领域高端人才。三是场景应用深度不足。人工智能重点建设场景于2021年正式发布,应用时间较短,应用效果尚未充分显现。

(二)发展趋势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人工智能正在叠加释放历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积蓄的巨大能量,快速催生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重塑经济社会运行模式,改变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跃升,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均将其作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大战略,后疫情时代催生特殊场景应用需求,社会对人工智能技术和产品接受度极大提升。

1.从科技层面来看,关键技术迭代升级。让机器实现“理解、推理、决策、可解释”的认知智能正成为人工智能研究的热点和趋势,但从总体上看目前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向强人工智能过渡关键阶段,技术路线、商业模式、产业形态等方面都具有很大不确定性。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人工智能将从专用智能向通用智能、人机混合智能、自主智能系统发展,将加速与其他学科领域交叉渗透,未来将可能具备监督学习能力,实现自我控制、自主学习、自主演进,推动人类进入智能文明时代。

2.从产业层面来看,市场规模加速扩大。全球各大科技巨头围绕核心技术对人工智能产品体系进行规划与布局,形成以产业应用为引导、技术攻关为核心、基础软硬件为支撑的产业链条。未来经济发展进程中,人工智能将成为世界经济主要增长极,后疫情时期人工智能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核心产业规模将快速增长,智能芯片、高端软硬件及智能终端产品等人工智能核心领域产业化将快速推进,智能物联网AI芯片、人工智能软件、智能传感器、智能机器人、智能终端产品等产业化步伐将进一步加快。麦肯锡咨询公司发布的研究报告预测,到2030年,约70%的公司将采用至少一种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新增经济规模将达到13万亿美元。根据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三步走战略目标,到2030年,核心产业规模将超过1万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将超过10万亿元。

3.从政策层面来看,发展战略深入实施。自2016年以来,为了提升人工智能发展水平,全球主要国家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截至2020年7月,全球已有38个国家制定战略文件。美国“工业互联网”、德国“工业4.0”和日本“社会5.0”等重大国家战略中,都把人工智能列为一项关键技术。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了面向2030年的发展战略,其后全国19个省市相继发布了人工智能产业规划、行动计划,其中以北上深为代表的先进城市制定了更为细致的实施意见,加快产业落地。2020年初,人工智能被国家纳入“新基建”范畴,进一步助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2021年2月,浙江省委召开全省数字化改革大会,全面部署数字化改革工作,3月杭州召开全市数字化改革暨“数智杭州”建设攻坚年推进大会,深化人工智能在数字化改革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是技术瓶颈。人工智能目前仍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向强人工智能过渡关键阶段,存在运行机制不透明、错误不可控、稳定性差等技术瓶颈。二是数据制约。受限于数据开放程度和监管力度不足,人工智能在数据获取方面存在历史数据缺乏积累和数据质量较差的问题,需要经历数据治理的过程。三是伦理争议。人工智能影响覆盖面广,可能会产生冲击法律与社会伦理、改变就业结构、侵犯个人隐私等问题,将对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产生不利影响,需要制定指导政策和法律法规,让人工智能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重要讲话和对杭州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四个杭州”“四个一流”,厚植杭州数字经济技术产业基础,聚焦数字化改革,着力加强产业链和创新链协同的生态培育,着力集聚一批高端人才和专业人才,着力培育一批领军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做深基础层、做精技术层、做强应用层,以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头雁城市目标为引领,打响杭州“中国视谷”中国经济地理新地标品牌,加快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和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努力打造全国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策源地、全国城市数智治理方案输出地、全国智能制造能力供给地、全国数据使用规则首创地、全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主阵地,为建设“数智杭州·宜居天堂”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为全国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提供“杭州经验”“杭州方案”“杭州能力”“杭州标准”和“杭州标杆”。

(二)发展导向

创新引领。把握全球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新趋势,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技术研发等方面的科学布局,在应用算法、智能芯片等关键领域取得重大创新突破,牢牢把握人工智能市场竞争战略主动权,进一步构筑杭州人工智能创新引领发展的先发优势。

统筹布局。进一步加强统筹谋划、区域协同和重点部署,进一步整合国内外、市内外优势资源,积极布局人工智能产业集群、重大项目、发展平台,促进知识群、技术群和产业群之间互动融合,加快形成现实需求与长远发展梯次接续的产业生态发展新格局。

开放开源。进一步促进高等院校、科研载体、企业主体等相互合作,鼓励软硬件基础设施平台、开放创新平台、公共服务平台、行业活动平台开放共享,实现各类资源间的充分对接,形成多层次的产业生态集群,打造高效融合共生、高频创新互动的产业新生态。

应用驱动。围绕人工智能产业中的新技术、新业态、新领域,大力实施重点场景应用示范工程,促进人工智能在智能制造、民生领域、智慧城市、未来社区、智慧亚运中的深度应用,推动人工智能新技术、新产品率先落地,促进经济社会数字化改革。

(三)发展目标

至2025年,全面打响杭州“中国视谷”中国经济地理新地标品牌,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和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成效明显,成为全国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策源地、全国城市数智治理方案输出地、全国智能制造能力供给地、全国数据使用规则首创地、全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主阵地,人工智能产业营业收入达到30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5%以上,实现增加值660亿元以上,人工智能社会融合应用项目达到200个以上,综合实力稳居国内第一梯队,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头雁城市。

——打造全国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策源地。聚焦关键算法、软硬件协同等优势领域,建成一批开放创新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实现科研院所与龙头企业双擎联动创新。力争至2025年,形成重大科技成果20项以上,获得核心发明专利2000项以上,主导或参与制定30项以上人工智能技术标准规范,之江实验室、西湖大学、阿里达摩院等一批创新重器建设成效显著,在人工智能原创能力培育和策源组织上为全国提供“杭州经验”。

——打造全国城市数智治理方案输出地。以数字化改革为抓手,迭代升级“城市大脑”智能算法、自我学习与决策能力,将“城市大脑”打造为深度链接和支撑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协同联动发展的城市数字化治理综合基础设施,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政务服务、社会治理、民生保障等领域的普及应用。力争到2025年,实现治理场景向全景转变、数字治理向“数智治理”转变,为国内外城市建构数据管理科学、治理能力高效、全景应用的城市数智治理架构提供“杭州方案”。

——打造全国智能制造能力供给地。围绕“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持续深化制造业全业务、全流程的智能化场景创新和应用推广,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制造技术、产品和服务。构建助推制造业实现全要素、全流程、全产业智能转型的新制造生态,拥有3-4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和一批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20家具有行业影响力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建立全国性的相关标准,为国内制造业智能化转型提供“杭州能力”。

——打造全国数据使用规则首创地。以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建设为抓手,建立公共数据目录体系和采集机制,循序建立数据采集、汇聚、治理、共享、开放、应用及授权运营规则,推动公共数据资源整合和开放共享。率先在全国探索建立数据确权、标准规范归集、价值评估和要素定价机制,开创性建立数据安全利用及数据交易的标准化体系和全生命周期数据资源安全保障体系,为全国数据规范使用提供“杭州标准”。

——打造全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主阵地。立足杭州现有人工智能产业基础,聚焦视觉智能、智能计算、智能家居等优势产业领域,加快培育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实施一批重量级项目,力争到2025年,培育人工智能相关企业达到1000家以上,行业应用标杆企业达到80家以上,打造4-5个特色突出、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千亿级人工智能产业集群,产业综合竞争力位居全国前列,为全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供“杭州标杆”。

三、发展举措

(一)夯实产业基础,提升人工智能技术创新能力

围绕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需求,把增强原创能力作为着力点,以基础理论研究、关键共性技术、核心支撑部件等领域突破为重点,加快建设一批重大创新载体,在关键领域取得重大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成果,夯实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础。

1.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突出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算法模型、数据标准、应用技术等核心环节,支持浙江大学、西湖大学、之江实验室、阿里达摩院等在杭创新中心和创新型企业的顶尖科学家及团队发展,协同开展跨领域、跨学科、大协同的超前研究和创新攻关。聚焦大数据智能、跨媒体感知计算、混合增强智能、群体智能、自主协同控制与优化决策等领域,开展重大基础研究和前沿科学探索,力争率先突破获取一批原创性重大科技成果,每年重点跟踪实施5个重大基础科研专项。

2.突破关键共性技术。持续推动人工智能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储备库建设,主动对接和争取国家、省重大科技专项在杭州布局,加快突破人工智能芯片、传感器、核心算法、软硬件协同及专用系统等领域“卡脖子”技术,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加大对智能计算基础技术、计算机视觉技术、语音识别技术、跨媒体感知技术、智能自主无人技术、群体智能构建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的研究攻关,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战略性标志成果产品。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3-5家人工智能创新联合体和共性技术研发中心,开展产学研合作,抢先掌握一批“硬核”应用技术、产品和服务。支持有条件企业与全球知名研究机构、海外顶尖高校院所开展研发攻关。

专栏1 杭州人工智能重点突破技术方向

智能计算基础技术。聚焦智能计算集群相关技术,重点突破异构计算、基于负载的自适应资源调节、多任务多模态高并行计算AI计算服务器、存储、网络对应的关键技术,液冷等节能技术及集群管理调度系统等。

计算机视觉技术。着力突破人工智能图像理解、视频理解、三维视觉等核心计算机视觉技术,推进底层技术研发,构建开源代码生态体系。

语音识别技术。加快突破深层语义理解、自然语言对话、逻辑推理决策、知识图谱等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进一步提高真实应用场景、噪声和口音情况下的复杂语音交互可靠性。

跨媒体感知技术。研究知识服务技术,重点突破知识加工、深度搜索和可视交互核心技术,形成跨媒体知识图谱,突破知识挖掘、知识图谱构建与学习、知识演化与推理等技术。

智能自主无人技术。研究自主无人系统计算架构、复杂动态场景感知与理解、实时精准定位、面向复杂环境的适应性智能导航等共性技术,突破路段感知技术、车路通讯技术、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和协同感知技术等,研制具备L4级别的车路协同自动驾驶系统。

群体智能构建技术。研究群体智能构建技术,为“数据、算法和人”相互联系的互联网新型发展模式提供技术支撑。

混合增强智能技术。突破人在回路的机器智能和人类智能有机协同的技术难点,构建自主适应环境的混合增强智能系统。

知识计算引擎与知识服务技术。重点研究知识计算引擎,从海量数据中不断析取结构化知识,开展知识创新服务。

3.研制核心支撑部件。突破产业链关键部件的“卡脖子”困境,打通产业关键环节堵点,提升自主可控性。加强处理器、存储器等高性能、低功耗智能芯片的设计、封装、测试、制造环节的前瞻性战略布局。重点支持一批视觉处理芯片、信息安全类芯片、类脑计算芯片等智能芯片项目落地实施。加快研发具备感知交互功能、基于新测量原理、实现多种测量方式的智能传感器,推动智能传感器集成化、小型化发展。推进类脑神经网络架构和相关硬件产品研发,围绕智能安防、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开展软硬件系统、编译库、中间件等核心支撑部件研发。研发一批满足智能人机交互、灵活精准控制、实时协同等特征的智能化控制设备。

4.建设重大创新载体。着力推进之江实验室后续建设,支持创建世界一流的国家实验室,谋划建设以人工智能关键技术突破为主要方向的市级创新载体。支持浙江大学人工智能及关联学科建设,高水平建设西湖大学,加快建成人工智能重点学科群。支持阿里达摩院等创新平台建设,在“城市大脑”、新型数据库、AI芯片、智能驾驶等领域取得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成果。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建设一批技术创新平台,构建“科技大脑+未来实验室”创新体系。布局建设2-3家人工智能领域国家、省重点实验室,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3-5家人工智能创新联合体和共性技术研发中心。

专栏2 杭州人工智能重点创新载体建设工程

浙江大学。进一步发挥人工智能理论研究的优势,发挥人工智能大数据科技创新联盟、大数据科研中心等平台的作用,深入推进人工智能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理论研究、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人工智能领域在全国高等院校中的领先地位。

西湖大学。依托智能医疗器械、机器智能、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智能无人系统、智能形变材料、生物大数据等8个重点独立实验室,开展人工智能理论与技术研究。

之江实验室。瞄准国家实验室布局领域以及国家实施重大科技专项的重点领域,聚焦网络信息技术前沿,以重大科技任务攻关和大型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线,以大数据和云计算为基础,以泛智能、强实时、高安全为抓手,以未来网络计算和系统、泛化人工智能、泛在信息安全、无障感知互联、智能制造技术为方向,开展重大前沿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推进前沿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的有机互动和深度融合。

阿里达摩院。发挥领先的算力和算法技术、顶级的人才团队和大规模的研发资金优势,以“构建平台”、提供核心技术为主要着力点,致力于机器智能、数据计算、X实验室等五大研究领域,带动产业发展。

(二)增强产业实力,构建人工智能优势产业集群

以打造杭州“中国视谷”中国经济地理新地标为目标,积极发展以视觉智能、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机器人、智慧家居、智慧金融、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为重点的人工智能产业,夯实智能计算产业基础,加强人工智能装备、产品、核心部件与系统协同发展,加速向国家级人工智能产业集群迈进。

1.着力做大视觉智能产业集群。充分发挥海康威视、大华股份、宇视科技等龙头企业强链护链作用,突破图像传感器、中控设备、芯片、智能算法等关键技术,打造基础芯片、视觉算法、产品应用、集成解决方案、行业标准全产业链条。加快开发面向社会治安、交通管控以及自然灾害等方面的升级版应用方案,实现安防设备在重点公共区域的智能化升级。着力发展数字安防、工业视觉、自动驾驶、医学影像、虚拟现实、新一代视频会议终端、数字文娱等具有杭州标识度的视觉智能产业,打造全球视觉智能(数字安防)产业中心,到2025年,视觉智能产业集群实现营业收入1300亿元。

重点布局:滨江区、余杭区、萧山区、西湖区

2.深入打造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以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为发展导向,围绕智能网联汽车复杂环境感知、智能决策与执行等核心环节,重点推动智能感知系统硬件、操作系统、车联网、信息安全、高精度地图及定位等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持续提升高清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和车用传感器等优势产品竞争力。重点引进智能网联整车企业,推进本地汽车企业向智能网联化发展,建立以整车为主体,关键零部件、试验检测和后市场服务为支撑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体系,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到2025年,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实现营业收入1300亿元。

重点布局:钱塘区、余杭区、萧山区、滨江区

3.加快构建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积极发展基于视频图像识别、深度学习等技术的工业机器人、检验检测装备以及智能装备。着力开发清洁、康复、老年陪护、助残等家庭服务机器人。研发巡检、导览等领域的公共服务机器人,开发消防救援机器人等特殊机器人。促进人工智能技术与机器人深度融合,提升机器人产品在传感、交互、控制、协作等方面的智能化水平。大力推动海康机器人、国自机器人、钱江机器人、凯尔达机器人等整机企业开展配套供应商同准备份、降准备份系统建设。进一步运用机器视觉、人机协作、多模式交互等技术,促进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技术在高强度、高洁净度、高风险等重点领域生产场景的示范应用。到2025年,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实现营业收入1300亿元。

重点布局:萧山区、余杭区、滨江区、富阳区

4.做优智能家居产业集群。积极抢占智能家居产业新风口,依托涂鸦智能、顾家家居、老板电器等龙头企业,重点突破智能传感、芯片、控制器、安全信息、人机交互等关键技术,开发高性能、高灵敏度的控制系统,实现家居产品的人机对话、设备互联、行为交互和协同控制功能。围绕居家体验、家庭安全、智慧娱乐、环境监测等领域,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家电结合,提升传统家居产品个性化、智能化服务能力,推进可穿戴家居设备的研发和产业化。到2025年,智能家居产业集群实现营业收入1200亿元。

重点布局:西湖区、上城区、萧山区、余杭区、滨江区、临平区、临安区

5.做强智慧金融产业集群。依托蚂蚁集团、恒生电子、同花顺等龙头企业,加强智慧决策、人脸识别、声纹识别、静脉识别、智慧预测、区块链等技术应用,鼓励龙头金融企业围绕技术、数据、场景、专家等核心要素,打造智慧金融应用创新平台,推进数字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持续深耕智能风控、智能投顾、智能运营等优势技术,打造国内智慧金融产业排头兵,助力杭州建设国际金融科技中心。到2025年,智慧金融产业集群实现营业收入700亿元。

重点布局:滨江区、西湖区、余杭区、拱墅区、上城区

6.做精智慧医疗产业集群。依托阿里健康、创业慧康、微医集团、思创医惠等龙头企业,利用自然语言处理、图像处理等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医疗服务智能化水平,推动医疗健康大数据在综合监管、公共卫生和医疗信息服务等领域的创新应用,加快形成更具竞争力的智慧医疗产业。重点突破眼、肺、心脑血管、乳腺等典型疾病领域的医学影像辅助诊断技术,加快实现医疗影像辅助诊断系统的临床辅助应用。支持手术机器人及其操作系统研发。到2025年,实现营业收入500亿元。

重点布局:萧山区、余杭区、滨江区、西湖区、钱塘区

7.布局智慧教育产业集群。积极引进智慧教育领域头部企业在杭州设立区域性总部,加快培育本地智慧教育领军企业。开发智能学科工具、智能机器人学伴、特殊教育智能助手。开发智能化个性评价系统,实现生成试题、自动批阅、错题诊断等功能。开发智能教师助理机器人,替代教师重复性与单调性的工作。到2025年,实现营业收入400亿元。

重点布局:萧山区、余杭区、滨江区、西湖区、上城区、拱墅区

8.夯实智能计算产业基础。加强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为“杭产”芯片、服务器、存储设备、网络通信设备等关键设备以及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核心软件提供应用场景,加快建设新型计算构架、通用人工智能和开源生态系统应用技术框架,重点推进阿里云OS操作系统、人工智能算法开放平台研发,大力发展云服务应用软件,加强云计算产品、服务和应用解决方案开发,打造安全自主可控的数字经济技术基础设施和云计算产业集群。到2025年,实现营业收入700亿元。

重点布局:西湖区、滨江区、余杭区

(三)构筑产业平台,优化“一轴一带多节点”布局

以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拥江发展战略为契机,优化人工智能产业布局,形成“总部基地+研发孵化+高端制造”的“一轴一带多节点”的空间格局,引导产业因地制宜、特色集聚、区域协同发展。

1.打造城西人工智能产业轴。以余杭人工智能小镇、南湖科学中心为核心,串联5G创新产业园、紫金港科技城、浙大科技园、临安云制造小镇,谋划建设云城人工智能创新城,着力开展人工智能重大理论及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突破,着力打造以智能芯片、智能计算、智能机器人、未来社区智能化应用、未来城市智能化治理等为特色的国内首屈一指的人工智能创新引领区。

余杭人工智能小镇。以浙大—阿里前沿技术研究中心、北航VR/AR创新研究院等研发机构为核心平台,积极布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产业,引进智能机器人、VR/AR技术、可穿戴设备、芯片设计研发等领域核心企业,积极创建新场景,形成“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化”产业链。

南湖科学中心。以之江实验室、阿里达摩院为主体,聚焦共性技术、高端产业、重点领域,协同人才链、资金链、服务链、创新链、产业链,打造良好的产业创新发展生态,以技术突破和应用创新带动产业发展,逐步建成产业链竞争优势显著、创新要素高度集聚、产业配套体系完备的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区。

5G创新产业园。面向全球引进5G产业链相关平台和项目,着力推进5G技术在人工智能、智能物流、虚拟现实等领域开展应用和测试,至2025年建设成为全国知名的5G未来演进技术和业务应用的发源地、孵化地和集聚地。

紫金港科技城。努力建设“独角兽产业园”“天堂镓谷芯片产业园”等重点产业平台,着力发展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集成电路设计、区块链等产业,加快形成融合紧密、特色突出的数字经济发展新格局,发展成为科技创新策源地、产业发展新高地、新型一流科学城。

浙大科技园。依托浙江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浙江大学人工智能与大数据专业化众创空间等高水平研发机构,重点推进大数据智能、群体智能、跨媒体智能等技术研发,加大深度学习、类脑神经计算系统等基础理论研究,推动生物特征识别、复杂环境识别、智能决策等技术产业化,打造全国一流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中心。

临安云制造小镇。依托海康驰拓、启尔机电、众硅等企业,加快发展微电子装备及关键核心零部件,重点发展芯片设计、研发、封测和传感器应用集成等相关产业。着力实现半导体集成电路相关高端设备国产化和产业化。发挥杭叉集团、所托瑞安、文图思锐等单位在工程机械、智能网联车、智能语音、人脸识别等领域的优势,扎实推进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云城人工智能创新城。依托大走廊科技创新优势,通过“城—岛—村”绿色创新空间,链接国家级实验室、重点科研高校、科技引擎企业,预留人工智能重大科技项目发展空间,打造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

2.打造拥江人工智能产业带。以萧山信息港小镇、滨江电子信息(物联网)产业示范基地、萧山机器人小镇、萧山图灵小镇、杭州大创小镇、杭州人工智能产业园为核心,谋划建设三江汇人工智能未来实践区、钱塘区智能制造示范区,着力打造以智能芯片、视觉智能、智慧医疗、智能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智慧城市、智能制造等为重点的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带。

萧山信息港小镇。以华夏医学科技奖成果转化基地、浙大睿医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国家新药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天然药物与免疫重点实验室为依托,着力构建健康管理中心、医疗数字化中心、医学智能化研发中心,重点打造医疗健康领域生态平台,建设领跑全国的智慧医疗示范区。

滨江电子信息(物联网)产业示范基地。发挥杭州数字安防产业集群优势,加快引进视觉产业高端资源,建设国内领先、全球一流的视觉高新技术策源地、视觉高端产业集聚地、视觉产业环境最优地。

萧山机器人小镇。依托浙江智能机器人研究院、安川电机华东研究院、上海交大杭州慧谷科技园等企业,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同步发展服务智能机器人和机器人零部件,建设我国机器人产业高地,成为一流的机器人产业创新和应用示范基地。

萧山图灵小镇。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三大产业为主导产业,重点突出金融科技、虚拟现实、无人驾驶、互联网+、未来试听和高性能计算六大领域,打造城市大脑、智慧亚运、新一代会展、物流大脑等应用场景。

杭州大创小镇。重点发展集成电路、柔性电子等产业,积极发展信息软件、智能应用、互联网平台和产业,建设新加坡杭州科技园、国家级高科技企业孵化园、浙江省留学人员创业园,努力打造成为杭州东部“双创”新高地和品质一流的全国产学研协同创新引领区。

三江汇人工智能未来实践区。以建设未来城市为引领,加强语音识别、机器视觉、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新技术及5G、边缘云、物联感知技术与城市管理服务的深度融合,通过开放创新平台,建设全场景商用示范区,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人工智能生态圈。

钱塘区智能制造示范区。着力推进智能网联汽车、航空航天、生命健康等领域实现智能制造,形成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生态链“四链”融合的发展新格局,着力打造世界级智能制造产业集群。

杭州人工智能产业园。集聚人工智能智慧产业创客极客,发挥创业创新集聚效应,打造全球创客中心人工智能集聚区,在引领区域创新中发挥市场影响力。

(四)壮大产业主体,打造人工智能一流企业矩阵

坚持企业主体地位,推动大中小微企业协同发展,打造以人工智能领军企业为核心、行业标杆企业为支撑、专精特中小企业为特色的企业集群,持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1.引育国内外知名领军企业。加大对国内外人工智能龙头企业的招引力度,面向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引进一批国内外企业型总部、区域性总部落户杭州。抓住腾讯、百度、华为、京东、小米等企业多领域跨界渗透机遇,积极争取其人工智能相关事业部落户杭州,谋划20个左右战略性、全局性重大产业招商项目。支持领军企业加速全球产业链资源整合,加快建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开展全球精准合作,积极获取海外技术、高端人才、营销网络等要素,拓展海外市场,加速向人工智能国际龙头演进。鼓励领军企业瞄准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和薄弱环节整合上下游产业,布局上游算法、芯片、关键零组件等领域,加速进入未来社区场景应用等新兴领域。至2025年,培育10家左右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工智能“链主型”企业,力争建成10个以上不同应用领域产业链上下游共同体。

2.扶持行业应用标杆企业。实施“瞪羚计划”,在人工智能重点领域培育一批行业应用标杆企业,分类培育80家单项冠军、隐形冠军及“小巨人”企业,开展精准培育指导服务,引导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在智能机器人、智能汽车、可穿戴设备、虚拟现实等新兴领域加快培育一批“单项冠军”,促进其发展成为高成长性企业。面向机器视觉、人工智能、算法、知识图谱、大数据处理等前沿领域以及智能家居、智慧交通等应用领域,建设科技型中小企业平台,引进一批细分领域科技型中小企业。深入实施“凤凰行动”计划,推动企业对接资本市场,推进优质企业股改上市。

3.培养新型创业群体。深化实施科技型初创企业“雏鹰计划”,开展小微企业生态圈建设,推进人工智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孵化派生一批人工智能创业企业,打造技术实力雄厚、成长性佳、竞争力强的科技企业群。加快创意孵化园工程建设,发挥“粒子空间”“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等平台优势,持续汇聚人工智能技术、产品、应用等小微企业,推动创业创新。多元主体搭建技术创新服务综合体,为入园及创业企业提供创新全过程服务,培育产业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大力发展具有专业增值服务能力的信息咨询、检验检测等第三方服务,支持机构为企业提供创业辅导、工业设计、智能生产等创新型服务。

(五)拓展产业场景,智推全方位深层次数字化改革

围绕智慧城市建设和城市有序治理需求,组织开展人工智能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在新智造、民生服务、城市和社会治理、未来社区和亚运场景的深度应用,智推全方位深层次数字化改革,打造人工智能创新应用标杆城市,提高社会智能化水平。

<ul list-paddingleft-2">

  • 积极推进智能制造示范应用。加快搭建“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核心架构,以产业大脑为引擎,支撑智能新产品、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智能化决策管理等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强化新智造系统集成与服务供给能力建设,支持信息技术企业、自动化工程公司等向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型,鼓励系统解决供应商联合云计算提供商、软件开发商以及装备制造企业,推进智能制造装备、核心软件、工业互联网集成应用。支持智能制造骨干企业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在生产、控制、研发等领域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推动人机智能化交互、生产协同化运作,实现生产制造资源要素整合升级。聚焦AI+工业场景应用,支持杭州装备制造商和人工智能解决方案供应商协同创新,重点突破一批具有深度感知、智能决策和自动执行的高档数控机床、智能机器人、检测分析、物流仓储等智能化关键装备,推动重点行业应用。


  • 专栏3 智能制造示范应用工程

    产业大脑。加快产业大脑应用场景建设,围绕重点行业领域企业全生命周期、全方位服务,创新产业生态、新智造、共性技术分享等特色场景应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推进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共享与业务协同,提升行业智能化水平。到2025年,力争建成20个以上特色鲜明的省级行业产业大脑建设应用试点。

    智能工厂。以打造智能化标杆为目标,搭建新智造公共服务应用平台,分享共性技术,利用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算法,推进装备和产线数字化,强化对生产制造过程的可视化管理,到2025年,培育示范型智能工厂150家以上。

    “AI+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培育推广一批人工智能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标杆、试点示范及创新应用项目,选择家居、汽车、医药等重点行业领域,支持企业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AI+生产工艺优化、AI+质检、AI+仓储物流等特色应用场景。支持建设工业互联网模型算法公共测试验证中心,推动基于智能软硬件产品、服务、标准的试验验证环境建设、工业APP评估、平台系统安全评测、仿真与测试工具开发和推广,坚持以测带建、以测促用。

    2.深入开展民生服务领域示范应用。按照“以示范带应用、以应用带集成、以集成带产业发展”的实施路径,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在医疗、教育、文旅、养老、金融等民生重点领域示范应用,进一步拓展市场应用规模,深度驱动产业智能化发展。支持技术能力强、服务水平高、带动能力强的领军企业,开展多元化场景应用的示范项目,持续探索新型应用模式,加快典型应用场景的快速突破。推动人工智能开放平台、行业大数据中心、典型应用场景的深度融合,形成数据和应用场景的良性互动,加速重大应用场景落地,在智慧金融、智慧商务、智慧物流、智慧新零售、智慧医疗、智慧文旅、智能家居、智慧教育等方面打造杭州样板,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高水平人工智能应用解决方案。

    4 民生服务领域示范应用工程

    智慧金融。加强人脸识别、声纹识别、智慧预测、智慧决策、区块链等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支持龙头金融企业围绕场景、技术、数据等核心要素,建设智慧金融应用创新平台。积极探索金融领域监管方式创新,防范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依托,快速查询非法金融行为,对各种金融风险、信用风险进行有效监测和评估。

    智慧商务。进一步发挥跨境电商产业先发优势,支持企业以多维数据为基础,推进知识计算引擎、跨媒体分析等新技术在商务领域的应用,推广新型商务决策系统。

    智慧物流。完善智能物流服务系统、分运配信息平台,推广应用于装卸、搬运、分拣等环节的智能物流装备,开发深度感知智能仓储系统,提高仓储运营管理水平。

    智慧新零售。以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等人工智能关键技术为依托,开展人工智能在新零售领域的模式创新,推进核心商业街区智能化改造,搭建“云逛街”平台,制作推广夜经济核心商圈电子地图,打通现实空间—数字空间—内容空间—平台空间,塑造城市消费新形态,开设虚拟导购(直播)网店、沉浸式购物场景网店,建设一批数字化门店,实现全流程“自助购物”。

    智慧医疗以智能诊治、智能康复等创新应用为抓手,开展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示范应用,围绕舒心就医加快智能诊治与康复应用场景建设,推动导诊、影像定位、外科手术、中医辨证论治、康复训练、医疗教学等业务模式智能化。

    智慧文旅。勇掀人工智能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时代潮流,围绕内容创作、设计制作、展示传播、消费体验等关键环节,促进广播影视、文化创意、动漫游戏等文化产业智能化升级,围绕欢快旅游,深挖采集西湖、西溪等重点景区基础数据,导入VR/AR能力进行IP塑造,创新故事化、互动化、游戏化旅游沉浸式体验。

    智能家居。依托重点龙头企业,推进智能家居大数据平台建设,深度挖掘消费者数据,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方案,面向酒店、办公楼、商场、社区、家庭等垂直应用场景,提供互联共享解决方案。

    智慧教育。积极开展智慧教育试点示范学校建设,推广机器视觉开发、机器人编程与应用、数据挖掘等课程的教学,加快促进教育教学转型,开展智能校园建设,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在教育管理、课堂应用、师资培训、教学评价等过程应用,鼓励教育类企业发展在线教育培训平台。

    3.迭代升级“城市大脑”,打造新型智慧城市。积极推动人工智能与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的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智能政务、智能安防、智能交通等智慧城市建设,支持迭代升级“城市大脑”2.0版平台架构,持续深化城市大脑应用场景建设,强化对城市的全面感知、智能分析、精准研判、协同指挥和应急处置,重点推动智能手段在政务服务、城市管理、交通、防控、应急等城市治理领域融合应用,加快形成“一脑治全城、两端同赋能”的运行模式,推进政务服务实现“一网通办”、城市交通运行实现“一屏统管”、城市运行实现“一网统管”。

    专栏5 “城市大脑”新型智慧城市示范应用工程

    智慧城市治理。“城市大脑”为支撑,以数据创新为抓手,围绕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政府职能,高质量推进机关内部“一件事”集成改革,全面推动政府办公智能化转型。完善移动办事终端建设,打造“移动办事之城”。搭建城市信息平台,构建包括基础地理信息、建筑物和基础设施三维模型、标准化地址库等城市信息平台基础数据库,动态汇集人口、交通、产业等社会管理数据,为智慧城市信息采集、更新、管理和维护提供平台支撑,形成动态变化的数字城市。

    智慧安防系统升级。依托杭州智慧安防产业优势,搭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数据机房,推进安防图像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高清图像统一管理、统一存储、统一转发功能,围绕社会治安、城市管理以及自然灾害等场景,利用视频图像信息结构化分析、视音频资源快速检索、目标行为理解和描述等人工智能技术,构建“防控管一体化”城市公共安全防控体系。

    智慧交通体系建设。以支撑自动驾驶、智慧交通、城市大脑等多种应用为导向,加快车联网(C-V2X)的道路数字化改造,推动智能汽车与智慧城市协同发展。加快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城市交通规划、公共交通资源分配、车辆监控疏导、驾驶行为监测、便捷停车等场景应用。建立空地一体无人系统的未来交通体系,丰富自动驾驶开放测试道路场景。

    4.加快未来社区智能化应用。聚焦人本化、生态化、智能化三维价值,以未来社区的未来邻里、未来教育、未来健康、未来创业、未来建筑、未来交通、未来低碳、未来服务和未来治理的九大场景为重点,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和相关数据分析,建立社区民众生活、商家运营、物业服务、健康管理、智能交通等方面的全场景连接,全面提升未来社区的便捷智能感受,打造具有归属感、舒适感和未来感的新型城市功能单元,引领生活方式变革。

    5.建设智慧亚运应用示范区。划定亚运场馆、亚运村及周边区域,结合智慧场馆、未来社区建设、推进智慧安防、智慧交通、自动驾驶、智慧教育、智慧体育、智慧医疗、环境智能监测等技术产品集聚示范应用。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在赛事举办中的应用,实现秩序册管理、赛程管理、智能计分、辅助裁判等功能,提高办赛效率和准确性。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在开(闭)幕式、火炬传递、观赛体验等方面的应用,打造智能亚运亮点。

    (六)强化产业支撑,完善人工智能专业服务体系

    以共性需求为导向,推进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建设,着力提升云计算供给能力,积极开展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加快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增强行业活动影响力,进一步完善人工智能专业服务体系。

    1.推进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建设。发挥龙头企业和科研机构在人工智能重点细分领域的示范作用,有效整合技术资源、金融资源和产业链资源,打造持续输出人工智能研发能力和服务能力的创新载体。支持阿里推进城市大脑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建设,支持海康威视深度打造视频感知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支持之江实验室“天枢”人工智能开源开放平台打造成为全球人工智能开发生态网络关键节点,研究智能无人系统、智能制造、智能家居等领域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的构建。

    专栏6 人工智能重点开放创新平台建设工

    之江实验室“天枢”人工智能开源开放平台。立足于核心技术的创新,联合浙江大学、北京一流科技有限公司、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阿里巴巴、新华三等顶尖力量,打造“极致性能、至快至简”的通用人工智能平台,形成与现有框架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阿里“城市大脑”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利用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研发支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数据大脑,使之成为未来城市新型基础设施,实现利用城市数据资源优化城市公共资源,推动城市治理模式升级。

    海康威视视频感知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构建视频感知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实现人工智能关键共性技术创新,营造物联网边缘感知设备生态体系,促进视频感知技术与产业应用深度融合。

    商汤集团智能视觉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着力推动超算系统、训练系统、智能视觉工具链等核心技术的研发、数据系统的构建,实现智能视觉底层关键技术和共性支撑技术的突破,促进智能视觉技术与多行业的快速结合、产业赋能。

    华为技术基础软硬件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向各行业、初创公司、高和科研机构等开展AI应用于研究,以云服务和产品软硬件组合的方式,提供普惠的AI算力、公共数据集合、技术支持与创新、AI人才培训等服务。

    2.着力提升云计算供给能力。支持阿里“飞天”等国产超大规模云计算操作系统建设,推动系统平台与产业链上下游芯片、整机和应用软件厂商合作,构建产品服务体系,形成可输出的自主可控云计算系统整体解决方案供给能力。支持推动新型智能计算架构试验验证等重大科学装置建设,加快百亿神经元类脑计算系统、光计算芯片与系统、广域协同智能计算系统等重大项目攻关。分类推进行业龙头企业提升IaaS、PaaS、SaaS云服务以及系统集成、运维等能力,到2025年,培育8家以上具有全面云计算服务能力的智能制造云计算服务商,积极争取设立国家超级计算中心,形成具有全球竞争优势的云计算产业生态。

    3.积极开展数据资源开放共享。落实数据开放与保护相关政策,支持公众和企业充分挖掘公共数据的商业价值,促进人工智能应用创新。高质量推进杭州市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建设升级,开发形成安全保障套件、数据平台融合、数据建模平台、数据应用平台。建立权威高效的数据共享协调机制,扩大公共数据按需归集和管理范围。完善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开放域系统,推动社会数据和公共数据融合。支持建设人工智能训练数据资源库、标准测试数据集、知识图谱平台,推动信用、交通、医疗、卫生、气象、金融、科技等民生保障服务相关领域数据向社会开放。支持搭建大数据众智平台,实现数据、算力、算法一体化共建共享共用。推广“数据开放创新应用大赛”,引导前沿应用场景试验验证,释放数据应用创新动能。

    4.加快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全市统筹5G、物联网、互联网数据中心、云计算平台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支撑人工智能创新应用。支持国家(杭州)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建设,推动建设成为国内“互联主体最多、互通能力最强、疏导流量最大”的国家级基础网络设施。争取国家重大信息基础设施布局,增强国际性区域通信枢纽能力。实施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行动,对全市供水、排水、燃气等市政基础设施进行智能化升级改造。推动市政路灯、通信、监测、环卫等城市运行关键领域与信息网络、传感技术融合,打造集智慧照明、视频监控、交通疏导、环境监测、无线通信、信息交互、应急求助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公共设施综合物联网络。

    5.增强行业活动影响力。高规格举办云栖大会、全球人工智能大会、机器人与人工智能行业高端交流峰会、中国(杭州)国际机器人西湖论坛、智涌钱塘AI Cloud生态大会等人工智能相关会议论坛。编制和发布杭州人工智能发展白皮书,充分利用各种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宣传杭州人工智能发展新进展、新成效,积极争取科技型企业和社会资本的关注,支持企业、行业组织举办人工智能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体制机制建设

    统筹全市人工智能领域工作机构,优化杭州市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领导小组职能,成立杭州市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负责各项工作推进和监督考核,抓好规划方案、重点平台载体、重点项目推进落实,形成一体化协同推进杭州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机制。研究制定杭州人工智能产业统计和监测体系,建立部门协同和市区县(市)联动机制,工作推进情况纳入年度考核。发挥浙江省人工智能产业联盟作用,支持在杭高校、科研机构、龙头企业联合组建专家咨询委员会,为产业发展提供咨询和技术支持,构建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与示范应用协同发展格局。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积极争取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等国家研发计划支持和创新基地建设项目落户杭州,统筹全市工业和信息化、科技、金融、人才、商务等各类专项资金,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对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重点支持。充分发挥信息经济创业投资基金杠杆作用,建立人工智能产业引导基金,吸引社会资金、金融资本设立种子基金、天使基金、创投基金等子基金,投入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支持人工智能企业开发创新产品和服务,健全应用场景建设容错纠错机制,实施“包容期”管理和柔性监管,推动政府、企事业单位首购首用。

    (三)实施人才优先战略

    紧贴人工智能创新应用需求,建立急需紧缺人才储备库,积极引进高端人才,倡导柔性引才模式,吸纳一批人工智能领域的世界顶尖科学家、行业领军人才。培养一批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方面的专业人才。实施人工智能青年人才弄潮工程,引进和培育具有发展潜力的创新人才和团队。推动人工智能学科建设,支持有条件的高等院校拓宽人工智能专业教育内容,加强与相关专业学科交叉融合,推进“人工智能+X”复合性专业人才培养。进一步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人工智能企业间的合作,打造一批人工智能实训基地,积极开展专业技术技能培训。

    (四)建立安全规范体系

    加强数据规范体系建设,对数据拥有方全生命周期各阶段数据质量和安全进行检验检测,对数据治理服务提供方的解决方案服务能力进行评价,打造全生命周期数据资源安全保障体系。确保产业链安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走出产业链关键部件的“卡脖子”困境,打通产业堵点,提升自主安全可控性。研究人工智能伦理安全,理性认识人工智能发展产生的安全问题,对人类产生的危害进行量化估计,合理限定人工智能的应用范围。(本文有删减)


《杭州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说明和决策依据.docx

《杭州市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说明和决策依据.wps